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逐渐转变为以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任何国家想要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教育体制,特别是建立起一个非常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顶层教育,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1981年,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确立了我国学位制度的基础。此后,国家通过不断颁布学科专业目录、成立省级学位委员会、设置研究生院等手段逐渐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逐步规范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时期。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原有的单一学术型学位结构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各行各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1.培养目标不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职业教育的背景,是为培养特定的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具备从事社会某一类专业或某种具
体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的研究生。
2.培养过程不同
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从课程的设置、导师组的指导、教学的组织及论文评价等所有培养环节都是围绕对所研究内容涉及的知识的探究来开展的,体现出了对理论知识的探索性研究特点;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则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和务实性特点,更加注重实践培养环节。对人才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力度的实践环节的增设是与原培养环节最明显的区别。
3.评估方式不同
和学术型研究生评估标准相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估标准是以毕业生是否为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人才类型,即是以社会、市场及企事业单位作为评估的主体,以它们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作为评估的客观标准。
(二)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区别
1.培养对象与培养模式不同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象大多数为应届的本科毕业生。因此,培养模式必须将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没有职业背景的特点考虑进去,在课程_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实践内容的学习,又要结合研究生在本科时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2.培养过程不同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培养对象主要是有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的在职业人员,培养过程是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因此在培养过程上无工作的牵绊,学习时间固定,课堂教学时间能得到充分保证,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能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比较整齐和规范地组织教学活动。
3.毕业去向不同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拿到学位证之后一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没有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他们读研究生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拿到毕业证
和学位证,从而顺利到工作。因此,必须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作为培养模式的归宿点,在提高研究生个人就业能力的同时,提供相符合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一)需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招生,但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屈指可数,因此,生源主要来自于调剂的考生,即根据国家分数线及各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中,录取一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但大部分生源还是来自于调剂的考生。从考生生源来看,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可度和肯定度不高。现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间不长,正处于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时间段,还没有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完全认可。因此,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从而吸引优秀生源,使我们培养出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非常好地适应社会,一毕业就能在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可。
(二)促进师资转型,建立健全双导师制
自2009年开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到现在,我国已招收了4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种类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时还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仍然是以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主,甚至有部分研究生培养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数学校专业学位学生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指导,还没有完全了解并熟悉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梯队,大部分的导师还没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因此,我们要促进师资转型,建立健全双导师制。促进师资转型,首要任务是加大导师队伍培养,加强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的实践性培训和考察,增加专业学位导师的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机会,选拔优秀的专业学位导师,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加大与国际院校的合作力度,引人工程经验丰富、学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师资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一年或半年,同时加强与加拿大、美国等知名高校的合作,聘请国内外工程经验丰富的学者来学校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和进行指导。全日制研究生
同时还应大力推进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从导师的遴选、聘任、管理、监督、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来完善这一制度,使其充分发挥优势。尤其是
在实践导师的遴选上,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要能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实施遴选,同时对实践导师的资格要进行认定,与实习单位签订共同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议,同时约定高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在导师的聘任中要充分考虑到高校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避免理论学习内容与实践需求内容的差距。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实践单位导师与高校导师要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双向培养,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撰写等,两个导师要共同指导,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培养,使研究生能够从企事业单位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实践机会。
(三)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型
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我国开始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刚有了2届毕业生。大部分课程还是以理论为主,课程体系也还是以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类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存在严重脱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为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书本讲授为主,缺少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
辅的专业技术类课程,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论学习课程和学习时间又比学术型研究生少,所以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到自己的课程学习重点和专业定位。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将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现场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实践性教学类课程,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实践为导向,重视专业实践和技术应用,以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为目的。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变化,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形式都在增长,高校与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大都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因此,研究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所以在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更应该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强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可采取与企事业单位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全日制专业学
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形成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多种类实践模式。
(五)严格把好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关
鉴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特点,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重点应在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实际问题的解决,使研究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应在技术上体现新意,预期的研究结果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尽量避免理论性较强而应用前景不太明确的选题。
论文审查时重点审查论文的选题是否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先进性,技术路线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饱满等。
(六)“0.5+1+0.5”培养模式探讨
所谓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入学后先进行0.5年的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类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一学期期末开始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近1年的实践锻炼,在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同时,学习剩余的专业课程,剩余的0.5年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及毕业答辩。在企事业单位锻炼的1年里,主要由实践单位和实践导师负责
研究生日常管理,学位论文的撰写由高校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和把关,0.5年的课程学习由高校及相关学院进行教学管理。该培养模式在不削弱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使研究生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并参与到具体的研究项目中,解决科研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为研究生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