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跨越。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5.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1%。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946元,比上年增长11.6%,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2277美元,迈进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城市的行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80.0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191.0亿元,增长10.3%。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1∶55.4∶37.5调整为
6.8∶55.4∶3
7.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私营个体经济增长明显,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0%以上。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2%上升到
8.1%,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综合实力与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显得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重偏低;部分企业竞争力偏弱,资金矛盾依然突出,投资需求增长乏力,重大投资储备项目不多,特别是工业大项目投入偏少,市场发展滞后,城镇待业人员增多,社会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城乡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多种经营取得成效。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加大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农业初具规模,形成一批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品种。据统计: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受种植面积调整的影响,粮食种植面积166.1千公顷,下降8.1%;粮食总产量109.12万吨,下降7.5%。棉花种植面积2.94千公顷,增长20.5%;棉花总产量1948吨,增长20.8%。油料种植面积47.16千公顷,增长3.7%;油料总产量8.5万吨,下降2.5%。多种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总产值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全市比重30.1%。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特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6.67万吨,比上年增长7.5%;家禽782万只,增长16.7%;蛋类总产量1.73万吨,增长7.5%;水产品总产量6.65万吨,增长10.8%。茶叶、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农业物质装备提高,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8.9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大中型拖拉机2478台,小型拖拉机1689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3933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82万吨,比上年下降8.0%,农村用电量14.5亿千瓦时,增长13.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1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1.63千公顷,年内造林面积1.87万亩。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5.5亿元,增长15.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76.9亿元,增长11.8%。重工业生产发展加快,高于轻工业3.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
34.0亿元,增长22.8%;集体工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8.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4.2%;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3.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14.6%;联营、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7.8%。农村工业稳定发展,完成增加值79.8亿元,增长9.4%。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完成增加值58.7亿元,增长17.1%。市直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55.3亿元,增长20.8%;完成销售收入170.3亿元,增长24.2%。受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89.1%,7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资产重组项目顺利推进,全市首家列入国家计划的镇江谏壁船厂破产项目完成,中小企业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列入全市25户
重点培育企业(集团、公司)健?
捣⒄梗 迪止ひ翟黾又?3.02亿元,占全市比重26.5%;完成销售收入177.2亿元,占全市比重34.9%;实现利税总额9.96亿元,占全市比重31.1%。
产销衔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产品销售率96.6%,提高1.4个百分点。库存积压降低,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49.97亿元,下降16.5%。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实现利税总额32.02亿元,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8.93亿元,增长14.0%,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达18.8%,增加0.5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93亿元,增长2.2%。
建筑业生产经营回升。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拥有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34家。全市建工系统完成施工总产值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员劳动生产率5.8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1%。完成竣工面积24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基
本建设投资52.3亿元,增长8.9%;更新改造投资16.9亿元,下降6.0%;房地产开发投资14.2亿元,增长10.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7.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88.3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55.5
亿元,增长3.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13.8亿元,增长4.5%;用于文教卫投资5.4亿元,增长7%。房地产业发展下滑,商品房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下降9.9%,竣工面积86.1万平方米,下降19.7%。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年确定的27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25.9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7.3%。金东纸业2号涂布机、华东泰克西汽车铸造、长江路二期、大市口广场、镇宝路拓宽改造、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等一批项目顺利竣工。国亨塑胶3万吨丁苯粉、太白集团造纸化纤钛白粉、正茂集团中速柴油机、索普醋酸二期等一批项目顺利开工。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5.33亿元。润扬大桥南接线全面开工建设,谏壁二线船闸工程建成通航,干线公路网化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万吨级舾装码头、2万吨船台、200吨行车的建设任务。
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58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其中:铁路客运量443万人次,增
长1.6%;公路客运量5390万人次,增长4.2%;水路客运量21万人次,下降22.2%。完成货运量4285万吨,增长4.5%。其中:铁路货运量406万吨,增长6.0%;公路货运量3460万吨,增长3.5%;水路货运量419万吨,增长12.0%。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97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长航完成货物吞吐量2216万吨,增长3.0%。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40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15处,邮路总长度达3139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4.75万门,电话用户76.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2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64.4部;农村电话用户41.2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拥有42.3部。全市拥有公用电话1.94万部,电话普及率每千人拥有7.3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7.33万户,增长26.7%。通信网络、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8.16万户,增长37.3%。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物价运行稳中趋涨。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43.3亿元,增长10.6%,占全市比重32.2%。在消费品市场中:城市消费品市场平稳转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0.88亿元,增长8.3%;农村消费品市场有所启动,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74亿元,增长8.1%。分行业看:批发
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9.79亿元,增长8.0%;餐饮业零售额16.79亿元,增长12.6%;制造业零售额10.02亿元,增长7.2%;其他行业零售额3.17亿元,增长15.9%。
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249个。在各类市场中:消费品市场235个,成交额133.9亿元;生产资料市场14个,成交额8.4亿元。
市场物价虽有短期波动,但总体价格水平略高于上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3,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从分类看:商品性消费价格呈现下跌,而非商品性消费价格仍呈上升趋势。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拓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2001年中国镇江旅游节暨科技经贸洽谈会,以及“世界华商镇江行”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地成功组织或参加了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4.5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自营进口总额7.08亿美元,下降11.8%;自营出口总额7.46亿美元,增长13.2%。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258个,增加79个,协议利用外资10.85亿美元,增长174.8%,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实际利用外资3.26亿美元,增长11.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617万美元,增长20.7%,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8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年末从业人员5080人,增长22.8%。
?
⑶ ㄉ栉炔椒⒄梗 庀虼  饔妹飨浴H 形甯鍪〖犊 ⑶  屡  钅?46个,总投资达54亿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5.88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4.2%;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57.1%,开发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全年接待旅游、参观、访问、探亲、经贸洽谈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国内外游客496.36万人,增长9.6%,其中:接待游客10.68万人,增长1.8%。在接待游客
中:外国人5.58万人,增长22.6%;港澳同胞2.3万人,下降39.1%;台湾同胞2.01万人,下降6.9%。接待国内游客485.7万人,增长9.8%。全市旅游总收入47.5亿元,增长3.1%,其中:旅游创汇收入5333万美元,增长6.9%;国内旅游收入43.1亿元,增长2.9%。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40.81亿元,净增8.4亿元,增长25.9%,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份。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9.12亿元,增长32.1%;地方财政收入21.69亿元,增长20.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1%。全市财政总支出24.77亿元,增长19.0%。
金融形势稳定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5.45亿元,比年初增加48.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1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1.76亿元,比年初增加29.63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2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5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3.59亿元,比年初增加13.25亿元。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发展迅速,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2.28亿元,比年初增加6.0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897.2亿元,增长8.7%。保费收入8.01亿元,增长37.4%。保险业务赔付总额1.26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险1.05亿元,增长6.1%;寿险0.21亿元,增长40.0%。镇江旅游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万人,科研开发机构27个,
科技投入6.29亿元。全市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966项,完成6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级项目80项。获省?
萍冀 浇?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69项。全年实施国家和省星火计划12项,其中国家级8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31项,其中国家级16项。
培育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产业化发展。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528个,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24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4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6.9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8.63亿元,分别增长37.4%和45.1%。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全市厂办科研机构394家。省、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技术合同金额2.05亿元,增长3.0%。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专利申请量323件,授权专利197件。
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得到积极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学生3.5万人,增加0.9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86万人,减少0.32万人;普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