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简介_中国春节的来历故事
    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喧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春节的起源以及春节的传奇故事吗?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整理了春节的由来简介_中国春节的来历故事,欢迎大家来参阅。
春节的由来介绍
    春节的传统故事
    春节节日起源
    春节民间习俗
    春节各个民族特
   
春节的传统故事
    1、“年”的传奇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狠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损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损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整理行装,处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怀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知她年最怕红、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觉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洪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今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桃符”的传奇
    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仆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战胜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今,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特地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3、“贴福字”的传奇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预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退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背,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其次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觉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马上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有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最终消退了。从今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返回名目
    春节节日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讨论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起源与进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进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比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
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头。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进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别,但很多节令民俗照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化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进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查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进展是一个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返回名目
    春节民间习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进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消遣,放松心情。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抱负愿望、生活消遣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消遣活动的狂欢式展现。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进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微小处又各有其特。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现。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头“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全部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快祥和、合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憧憬的狂欢节和永久的精神支柱。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制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
    春节更是民众消遣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庆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消遣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加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闹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布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喧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消遣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返回名目
    春节各个民族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利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朝鲜族
    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进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藏族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月,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