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端者,初也。”因此,“初五”也就是“端午”。而古代五月正是“午月”,“端五”又写作“端午”。这“五月五日”的两个“午”字重复,故又叫“重午”。
古人还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也可以说成“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这天抱石自沉湖南汨罗江,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这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也这样述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古人认为,“善正月,恶五月”,五月是个多事的月份,这是一种“恶日说”。俗传“不举五月子”,即不把五月份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东晋北海郡人王镇恶生
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其父母不悦,大有弃之意图。后来,他做了皇帝刘裕的大将,其名字叫镇恶,就含有镇服恶日之意。   
在江浙一带,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就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他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并将其尸首装入皮袋里,扔入钱塘江。从那时起钱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人说是伍君显灵。他的女儿曹娥便在这天驾舟,去拜见父亲。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演变成竞舟活动。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古吴越地区百姓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他们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图腾祭。   
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其主要目的也是。拯救”屈原。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屈原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间乐平里,战国时代楚国人。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励精图治”,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贼子的反对,他受到排挤和陷害,被顷襄王放逐到湖南一带。他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亡国之痛难忍,于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龙舟竞渡,全国流行,荆楚大地尤盛。清《月令粹编》转引《岳阳风土记》云:“岳州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旬下水,击画鼓,人歌以擢之。”唐人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云:“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张建封的《竞渡歌》更是写出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竽头彩挂虹霓晕……”   宋人庄季裕《鸡肋篇净记述江陵地区的竞渡情形说:“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公安三袁”的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诗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这些诗文,无不生动地刻画了龙舟竞渡的激烈和壮观。   处于荆楚腹地的沔阳州城关——沔城的赛龙舟,独树一帜,别有趣味。   
沔阳州治所沔城建于隋代,是一个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县城,历来为郡、州、县长官所驻
节。唐高宗时的一代名相狄仁杰,曾任沔阳刺史,至今,古城还有“狄梁公问政处”遗址。沔城赛龙舟与众不同的是:不设标不夺标不颁发奖品,但竞渡却异常激烈。城东门外的莲花池,水面宽广,四周绿柳成荫,能容纳成千上万的观众。莲花池西北角的半球形小屿——屈子台,相传是屈原流放汉沔时逢渔父作《渔夫净之赋的地方,著名的沔阳州八景之一的“沧浪渔唱”也在此。沔城人赛船,谁先跳上屈子台,谁就是胜家,屈子台成了竞技的目标。   
沔城有五个城门,即东门、南门、古柏门、建兴门和九贺门。五城门中,前四门的主要街道在城内,为龙舟竞赛的一方;九贺门的主要街道在城外闹市区下关,连同城外的的红花堤、七里村、小桥和江北四码头为竞赛的另一方。所谓“五门四码头”,实际上是指龙舟竞赛时城内城外两大阵营的对垒。为了区分,城内四门的龙舟,依次为金黄、翠蓝、朱红、白;城外的龙舟则依次为水红、浅黄、深蓝、绛、老红五。五彩斑斓的龙舟在水面上游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四周的船迷们妆红着绿,撑伞摇扇,摩肩接踵,好生热闹。   
首先对垒的是城内建兴门和城外小桥的竞赛。一阵剧响,观众的目标都集中到池南八角到一角了。原来,建兴门的白龙舟盯上了小桥的绛龙舟。白龙舟在前一二十米,明显占有优势,掌头者一面用手旗约战,一面暗示划手放慢速度,以使绛龙舟上的人上当。绛龙舟
上的人心中有数,他们扳动尾舵,扭头便走。白龙舟扭向紧追,绛龙舟上的人又斜向划行,并频频挥动手旗,表示既不示弱,又不上当。这样辗转游弋,终于,白龙舟、绛龙舟和南门的翠蓝龙舟三龙平行在距八角到约200米的水面上了。经各自目测,认为条件相当,不会吃亏,于是开始比赛。这时划速加快,各自的码头也以助威,在观众“划呀划”的急叫声中,三船直奔目标,领头者各自跳岸不分胜负。然而,各船的掌头者、划手及本码头的船迷却认定己方取胜,掌头者骑上自己的龙头,开始第一波的“乐乐”,划手们挥动挠板,高呼“乐乐乐”;掌头者又用各种不同的旗语炫耀自己,嘲笑对方。一时,“乐乐”声、铳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组成欢乐的大合唱。龙头上彩带飘舞,赛船上旗帜飞扬,划手红衣红帽,掌头者绶带绸袍,加上形形的船迷呐喊助威,一直是这边“乐乐”,那边。紧鼓”,不是南面喊划,就是北面叫胜,扣人心弦。   
随后是南门的翠蓝龙舟和江北的老红龙舟分别在南北两方约300米处争夺屈子台。“紧鼓”之后,两船旗鼓相当。观众正为这硬打硬拼的竞赛喝彩时,而散弋在池西边角的水红龙舟,趁翠蓝龙舟和老红龙舟“紧鼓”之际,从斜刺里冲出,冲在两船前面抢先跳上了屈子台。这种不光彩的“撮短水”,被观众和船迷们横挥芭扇,表示谴责。于是,人们也把九贺门谐称为“狡猾门”,引起笑声一片。   
再说七里村的深蓝龙舟和建兴门的白龙舟另一场夺屈子台的竞赛。七里村是武术的老窝,而白龙舟素有“划手身轻似燕,划速快捷如飞”的美称。这两队的比赛,观众十分关注。竞赛开始,除锣鼓声外,再无他音,龙舟宛如腾云驾雾一般。突然,“通通”一阵铳响,人们发现白龙舟窜上前两丈多远,掌头者正准备跳台时,只见深蓝龙舟的掌头者撩起衣襟,纵身一跃,横跨一丈多远,抢先跳上屈子台,四面八方的人纷纷喝彩。原来,这蒋姓掌头者身怀绝技,他瞄准风势水势能一跃三丈来远。深蓝龙舟打起“乐乐”声,竖起大拇指,炫耀自己的胜利。   
争夺屈子台,不光是掌龙头者要有精湛的功夫,那划“头份”桡板的人也要力大无比,方能力挽狂澜。且看古柏门的朱红龙舟和小桥的绛龙舟的一场比赛。这一对子功力匹敌,都是能打硬仗的好手。几分钟内两龙舟齐头并进,难分伯仲。快接近屈子台时,绛龙舟突然鼓足劲头,加大划速,抢在朱红龙舟之前,眼看就要捷足先登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朱红龙舟上的“头份”划手,嗖地跨前一步,用桡板将掌龙头的夺标手撮上屈子台。顿时,船迷们沸腾起来,在狂热的“乐乐”声中,一把把油纸伞挥成了光架子,一顶顶草帽子扔得满池飞;一个抱小孩的船迷竟将孩子的屁股当锣敲……朱红龙舟的“头份”划手的惊人举动,成为人们的美谈。   
吃粽子,是庆祝端午节的又一项饮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本草纲目》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子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曰角黍,今多用糯米矣。”这对粽子的形状和原料作了说明。而周处《风土记)>述说的“仲夏端午,端初也,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之令熟,节日啖,取阴阳尚包裹之象,亦曰因屈原也”则更说明端午食棕的风俗起于纪念屈原。楚人吊祭屈原,最初是以竹筒贮米投入水中,曰“筒粽”,后来为何改成了角粽呢?《湖南掌故备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东汉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有一天看见一个人,他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你们每年祭吊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吃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粽子,再用五的丝线捆牢,蛟龙最怕这些东西。”自此,人们就用艾叶裹黍米做成角黍,筒粽便改成了角粽。   
粽子的名目繁多,形态各异。一般用芦叶包裹,有锥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等。仅荆楚地区,其品种就分白粽、肉粽、甜粽、咸粽、豆粽、豆沙粽、枣泥粽等等。这种端午节的风味小吃,清香四溢,甜糯而不腻,历来受人青睐。据云,唐明皇李隆基一天吃到了一种九子粽,赞不绝口,曾赋诗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郑谷也有诗赞道:“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粽子,也是节日期间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尤其是未婚男子求婚的一种重头礼物。《蕲州志》云:。男女未毕婚者,送节礼角黍。”在江汉平原青年男子如果定于下半年完婚,端午送礼就分外隆重。若是女方的亲族本房多,每家必送一份。那就得肩挑一大担,扁担都压成弓形了。礼品除了粽子、猪肉、糕点、馓子、布伞等物外,还有一件——鹅毛扇,它是表示下半年娶亲的信物,非送不可的。谈到扇子,它可是我国的一大特产。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清凉世界,出白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这是郭沫若同志的咏扇小诗,它道出了扇子的奇妙作用。扇子,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扇子是羽毛扇。晋人崔豹在《古今注·舆服》中提到3000年前,就有雉尾扇:“雉尾扇起于殷世人。”汉代以后,出现了以竹为框架,以细绢为扇面的纨扇,呈圆形,谓之团扇。团扇,最为闺阁仕女所宠爱。王建的《调笑令》云:“团扇,美人用来遮面。”然而,使用更普遍的还有葵扇、竹扇、蒲扇、纸扇等等。《晋书,谢安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晋时,名相谢安的同乡,靠贩卖蒲葵扇作回乡旅费,谢安听说后,有意帮助他,于是他取扇一把,摇晃着在大街上走了一圈。当地人本以为蒲葵扇粗俗,见朝廷大臣谢安也摇着蒲扇,便一反常态,竞相仿效,蒲葵扇一时成为抢手货。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折扇。折扇能开能合,携带方便。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喜见舒卷之便,益于书画,命工部仿制,先恩赐给宫中嫔妃,再赐赏给有功之臣,后来逐渐传出宫外,于是风行全国。明代文学家瞿佑有诗赞道:“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风翅长,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旁,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   
民间风俗,未婚女婿送的鹅毛扇,即羽毛扇,是采用各种鸟禽羽毛为原料精制而成。如湖北洪湖市羽毛扇厂生产的“天鹅牌”羽毛扇,经过12道工序制成,按其造型和彩特点,分为掌扇、广扇、桃扇、月扇等,共有近百个花品种。其中马鹰扇、雕毛扇,毛质优异稀罕,经久耐用;鸵鹤扇、粉鸽扇,毛质柔软美观,华丽高雅;彩折扇、彩扇,泽鲜艳,便于携带;雁毛佛手扇、京月扇,款式新颖,朴实大方;孔明扇、绒折扇,造型奇特,绚丽多姿。各种羽毛扇,送风柔和,解凉而不伤风,是夏令消暑佳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理想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