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种介绍
一、中原地区的牡丹
1、历史沿革:中原品种的栽培历史最为悠久,中国牡丹的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形成的主线。中原是中国牡丹园艺品种的发祥地。
2、栽培分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分布中心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和北京。实际上中原牡丹品种的栽培分布,向南在上海、杭州;向东已在青岛、烟台,向西在甘肃兰州,向北在长城以南都能正常开花。如今经防寒越冬,已在黑龙江的哈尔滨、大庆、牡丹江、尚志以及到青海西宁等地也能露地栽培,正常开花;稍加防寒即可安全越冬。可见中原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国外,已经引种栽植到日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等国。[9]
3、野生原种:主要野生原种是矮牡丹(Paeomiaspontanea)如紫斑牡丹(P.rockii),在杨山牡丹(P.ostii)也参与了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成。
4、中原地区的牡丹主要特点:
⑴、本品种植株高低不一,一般情况下,较其它品种为矮。但有杨山牡丹血统的少量品种,则株型较高。本品种叶形变化较多。牡丹花怎么栽培
⑵、品种中部分品种花瓣基部具有深斑或深晕,显示带有紫斑牡丹的血缘。形成中原品种的3个野生原种中,只有紫斑牡丹花瓣基部具有墨紫大斑,而矮牡丹和杨山牡丹在花瓣基部只稍有淡紫晕。
⑶、花型种类最为齐全。
⑷、花多样,富于变化。有白、粉、红、紫、墨紫、绿、淡黄、雪青等和复,彩浓淡富于变化,在4个品种中,花最为丰富。
⑸、品种多达500多个,在4个品种中数量最多。
二、西北地区的牡丹
1、历史沿革:西北牡丹的观赏栽培约始于唐代。甘肃天水一带早已有牡丹栽培。西北牡丹明清之际栽培日盛。如栽培中心临复,当时有“小洛阳”之称。
2、栽培分布:分部于甘肃省渭河中、上游的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及静宁;大夏河中、下游的夏河、临夏、和政;洮河下游的临洮、康乐,以及兰州、榆中等地;陇东的平凉也有较多栽培。此外青海西宁及其以东地区,陕西西安及其以西地区和宁夏的固原地区也有分布。栽培中心在兰州、临夏、临洮等地。
3、野生原种:紫斑牡丹和矮牡丹的野生分布区主要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地区。从西北牡丹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中可以证明,西北牡丹品种的主要野生原种是紫斑牡丹,但也带有矮牡丹的血缘。
4、西北地区的牡丹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年生长最量较大,叶形变化较少,总叶柄长。
⑵、花瓣基部具有墨紫或紫红大斑。花瓣厚,花香浓郁。
⑶、花型演化程度较中原品种为低。台阁花品种数量较少。
⑷、品种数量较多。约有100多个品种。开花时间长。
⑸、耐寒、耐旱、耐碱,生长旺盛,病虫害少,可在寒冷、干旱的广大西北地区种植。
三、江南地区的牡丹
1、历史沿革:从宋代起已有数十个性状优异的品种。其历代栽培中心的转移如下:杭州(宋代)→暨阳(明代,今江苏江阴,一说是浙江诸暨)→铜陵、宁国、杭州,上海(清代)→铜陵、宁国、杭州、上海。
2、栽培分布:分布于安微、江苏、浙江等省。铜陵、宁国、杭州、上海等地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地有盐城(江苏)、乐昌(广东),南昌(江西)等。
3、野生原种:主要原种为杨山牡丹。
4、江南地区的牡丹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一年生枝长,土芽少,分枝性强,开花多,蔚为壮观。
⑵、开花早,当地花期4月上旬至下旬。
⑶、历史上品种数量众多。如计楠《牡丹谱》(1890)收集品种103个,嘉兴一带牡丹名冠一时。
⑷、根系浅,耐湿热,适合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推广栽植。
四、西南地区的牡丹
1、历史沿革: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牡丹从唐代开始栽培,主产地在丹景山,种牡丹甚多。到宋代,引入洛阳品种,栽培大盛。陆游《天彭牡丹谱》(1178)载:“大抵花品近百种,其中著者四十。”到清末天彭牡丹走向衰退,现又恢复发展起来。
2、栽培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以彭州和成都为栽培中心,主要栽培在大理、丽江、昭通、武定、贵阳、拉萨等地。
3、野生原种:天彭牡丹主要是由中原牡丹和西北牡丹引种后,那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残留下来,和当地原有品种经过历代栽培选育而形成的。由引可见,天彭牡丹的野生原种,主要应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或有杨山牡丹的血统。
4、西南地区的牡丹主要特点:
⑴、植株高大,叶大,花梗长,花瓣基部有紫斑或红晕。枝叶粗壮而较稀疏。丽江品种叶狭长,顶裂浅,缺刻少,脚芽多。
⑵、根系浅,生长势强。
⑶、花型演化程度高,多台阁花品种。
⑷、花径大,着花量较少,花期较长。
综上所述:中国牡丹园艺品种体系从历史发展上看,是由一条主线和几条副线发展演化而成的。发展主线是中原品种,副线有西北品种、江南品种和西南品种等。
从历史演化来看,它们各品种种间能相素交流,互相融合。但由于各品种所在地自然条件和主要野生种原的不同,仍形成各具特的品种。所以,在各品种相接近的部位,常表现品种间明显的交流现象。如延安牡丹品种显现明显的中原品种和西北品种的交融现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