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苗圃地准备 (3)
6 嫁接繁殖与栽培 (5)
7 分株繁殖与栽培 (7)
8 苗木出圃 (8)
9 应用栽培 (9)
附录A (资料性)常见牡丹类型的苗木质量分级标准 (12)
牡丹繁殖与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牡丹繁殖与栽培生产及应用中的苗圃地准备、播种繁殖与栽培、嫁接繁殖与栽培、分株繁殖与栽培、苗木出圃和应用栽培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的牡丹繁殖与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牡丹 tree peony
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灌木,是传统园林植物与药用植物、新兴木本油料植物。
3.2
中原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Zhongyuan Group)
我国中原地区培育的品种(常通称“牡丹”),由稷山牡丹(P. jishanensis)、杨山牡丹(P. ostii)、紫斑牡丹(P. rockii)、卵叶牡丹(P. qiui)等多个原种杂交形成,栽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观赏。
3.3
日本牡丹(P. suffruticosa Japan Group)
日本培育的品种,由牡丹(P. suffruticosa)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主要用于观赏。
3.4
欧美牡丹(P. × lemoinei = P. delavayi ×P. suffruticosa)
法国与美国培育的品种,由牡丹(P. suffruticosa)与滇牡丹(P. delavayi)杂交培育而成,用于观赏。
3.5
紫斑牡丹(P. rockii hybrids)
我国甘肃等西北地区以紫斑牡丹(P. rockii)为原种培育的品种,用于观赏、药用与油用。
3.6
1
‘凤丹’牡丹(P. ostii ‘Fengdan’)
我国以杨山牡丹(P. ostii)为原种起源的栽培类型,用于嫁接砧木、药用与油用。
3.7
品种纯度 cultivar purity
同一批次苗木中,特定牡丹品种个体数占受检验样品总个体数的百分率。
3.8
繁殖苗 plants for reproduction
利用播种、嫁接与分株技术扩大繁殖的种苗,根据生产繁殖方式不同,分别称为播种苗、嫁接苗与分株苗。
牡丹花怎么栽培
3.9
大苗 large plants
繁殖苗移植1次、培养3年以上的牡丹苗木。
3.10
主枝数 stem number
牡丹苗丛内,粗度与长度达到质量标准的枝条数量。
3.11
主枝长 stem length
牡丹苗丛内粗度达到质量标准的枝条,从基部地表面土痕处到顶芽或顶侧芽的长度。
3.12
主枝粗 stem diameter
牡丹苗木枝条基部地表面土痕处的粗度,即枝条的地际直径。
3.13
主芽 main bud
牡丹枝条顶端的活动芽,次年能萌发生长或开花。
3.14
主根数 root number
牡丹苗根系中,粗度与长度达到质量标准的根数量。
3.15
主根长 root length
牡丹苗根系经过修剪或整理后,粗度达到质量标准的肉质根长度。
3.16
主根粗 root diameter
牡丹苗根系中,肉质根最粗部位直径。
2
3.17
自生根 own root
牡丹嫁接苗从接穗基部形成的非砧木根。
4 苗圃地准备
4.1 场地选择
宜选通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坡度≤2‰,交通方便的区域。
4.2 土壤条件
土壤应肥沃、疏松透气,土层厚度≥50 cm,pH值宜为6.5~8.0。
4.3 水源与灌溉
有灌溉条件,水质无污染、含盐量≤0.15%。
4.4 整地
土壤深翻40 cm~50 cm,翻整深度一致,细致平坦、上暄下实。
4.5  基肥施用
施用150 kg/667 m2~200 kg/667 m2饼肥、1 000 kg/667 m2~1 500 kg/667 m2腐熟肥或40 kg/667 m2~50 kg/667 m2过磷酸钙或氮磷钾复合肥。
4.6  土壤处理
施用10 kg/667 m2~15 kg/667 m2 30%辛硫磷颗粒剂防治虫害。有害菌较多或重茬地,应增施4 kg/667 m2~5 kg/667 m2多菌灵和15 kg/667 m2硫磺粉等土壤杀菌剂。
5 播种繁殖与栽培
5.1 种子准备
5.1.1 果实采收
8月底~9月,蓇葖果呈蟹黄至褐、变干即将开裂时采收。
5.1.2 种子调制
5.1.2.1 采种
蓇葖果采收后摊放于阴凉通风处,每隔1 d~2 d翻动一次,至1周左右果壳开裂,种子自然脱出时收集;少数果壳开裂缓慢,可人工破壳取种;规模较大时,可使用脱粒机。
5.1.2.2 净种
将种子放入清水或流水中清洗,去除浮于水面的杂物和干瘪种子后,收集饱满纯净种子,适当翻晾散去表面水分后收纳。
5.2 播种
3
4
用50 ℃温水浸种12 h ~24 h 或赤霉素500 mg/L 浸种6 h ~12 h 后直接播种;或将种子与干净湿沙按1:3比例均匀混合后堆放20 d ~30 d 左右,种皮开裂露出根后再播种。沙藏应湿沙手捏成团无水滴、松手沙团不散。
5.2.2 播种 5.2.1 播前处理时间
在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地表下5 cm ~10 cm 处地温15 ℃~20 ℃时播种,播种宜早不宜迟。
5.2.3 播种方法
5.2.3.1 育苗方式
根据播种面积大小,可选择人工播种的低床育苗或机械播种的平床育苗方式。
5.2.3.2 作床
低床床面宽1.0 m ~1.2 m ,步道宽30 cm 、高10 cm ~15 cm 。
5.2.3.3 开沟
开沟深度5 cm 左右,行距15 cm 左右。
5.2.3.4 播种与覆土
撒播种子50 kg/667 m 2~60 kg/667 m 2,或点播25 kg/667 m 2~35 kg/667 m 2,覆土厚度3 cm 左右。
5.3 播种苗抚育管理
5.3.1 覆盖
播种完成后,应使用地膜或作物秸秆等进行覆盖。第二年春2月下旬~3月中旬,视土壤解冻情况及时撤除覆盖物。
5.3.2 浇水
入冬未出苗前浇一次水,第二年春发芽前浇一次水;在幼苗生长期,宜根据天气及幼苗生长情况及时浇水。
5.3.3 间苗和补苗
一年生播种苗应及时间苗与补苗,拔除过于密集、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的幼苗,在缺苗或幼苗过疏时补苗。补苗应尽早,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补苗后应适量浇水,或进行遮荫防晒。
5.3.4 松土除草
幼苗生长期应锄草2~3次,根据杂草生长情况深锄(3 cm ~5 cm )与浅锄(1 cm ~3 cm )结合。
5.3.5 施肥
在幼苗展叶之后,每15 d ~20 d 喷施一次800倍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它叶面肥,连续喷施4~6次。
5.3.6 病虫害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病虫害发生较轻时,可采取摘除病叶、挖除病株、刮除害虫卵块、捕捉幼虫等人工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对症下药,科学使用,注重喷药质量,讲究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交替使用防治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病虫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