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⑵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⑴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
⑵精读文本主体部分,进而感悟文章中渗透着的深刻理趣、情趣。
⑶品读文章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光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悟作者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是何等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
⑵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教学重点: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
5、教学难点: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⑴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如:意思无法疏通的地方),可在小组内研讨。如还不能解决,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课上解决。在阅读中,如有所感,可加注旁批。
⑵布置学生准备一份2-3分钟的发言。
题目:《我眼中的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与欧阳修》
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牡丹的资料。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收集图片、文章(包括诗词等)。
2、课堂活动
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①学生介绍欧阳修及相关材料,并梳理整合。
②用PPT形式展示收集整理的有关牡丹的资料。
⑵逐段诵读课文,质疑段内无法理解之处,由学生做出旁批。
⑶老师和学生一道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整合文章中应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以下这些可作为重点。
实词:备、第、见、齿、名、乖、有常、假、旌、斫、鬻、直
虚词:者、而、其、以、乃
⑷研读、讨论
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这11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① 为什么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
② 洛阳牡丹被誉为牡丹之王是缘于个性,你认为它的个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 “魏紫”、“姚黄”在洛阳牡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
④历代咏赞牡丹的诗很多,何以欧阳修言“未闻有以名著者”?
⑤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参考答案:
1—3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4—7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⑸整合研读成果
11个段落彼此有什么联系?
对11段内容作过以上一番揣摩、讨论后,对“什么是洛阳牡丹”大概不会简单地认为“洛阳牡丹就是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吧。
诚然,这篇文章说明对象十分明确,但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 意之本。作者在对事物本身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材料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洛阳牡丹特殊性这个中心,融汇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形象与抽象、花卉与文 学、花卉与生活、种花与赏花、此花
与彼花等丰富素材于一炉,写成了这篇绝妙的说明文字。因此,文章虽短小,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拓出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在 研究学问与写作文章上给人的启发也极为丰富。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6)品读3、4段,并讨论
①“说者”认为洛阳牡丹之美缘于什么?欧阳修怎么看待“说者”的观点?
说者认为“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而欧阳修甚以为不然。欧阳修以为,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即元气之病也,美恶鬲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意思是说,洛阳牡丹的特别好不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特别,而是由洛阳牡丹内在原因决定的,正如旁批所说的,绝世之美缘于其 个性,得到非同寻常的表现。
②你同意谁的观点?
强调物种内在原因是对的。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对内在原因是什么,作者当然不可能做出生物学上的说明。旁批认为这里喻指对个性发展的肯定,对于文学家的作品做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符合“接受美学”原理。就欧阳修这篇文章而言,可能对“得于气之偏也”还会有进一步
阐发。
③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洛阳牡丹绝世之美的气质有哪些相合之处?答案略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这种气质的折光?答案略
⑺拓展
① “思考练习”二:以“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为引子,说说你对“名气”的看法。
思路提示:这个引子,就是要求在“名气”与“人们的喜爱、推崇”的关系上,在怎样看待一个人(或自己)的名气,名气属于个人的还是大家的,大家一旦讨厌了、名气还存在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上,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② 现实生活中你认为的“极品”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课下作业。
⑴以“中正平和”与“个性”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⑵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积累关于牡丹的诗词,编辑起来,并附上自己的鉴赏文字,并配以相关的图片。
⑶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卉,它的哪些个性吸引了你,模仿本文的第三个段落,写一篇文章。
洛阳牡丹记(学案)
一、学习要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天圣八年(1030)进士,其后历 经宦海沉浮,至和元年(1054)入为翰林学士,编修《新唐书》。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卒于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然文名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知贡举时,大力排抑宋初险怪奇涩之文,藉科举考试推动文风改革,并着力奖掖后进,曾巩、王
安石、苏洵父子皆出其门。文学理论方面,他的主张与韩愈一脉相承,又不乏新见。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胜者,文不 难自至”,反对浮薄空泛之文。创作方面,他主张“文从字顺”,形成“简而有法”、平易自然、从容婉转的文风。
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文存二千余篇,包含论辩文、记叙文、序跋、祭文墓志,等等。吴充在《欧阳文忠公行状》中称其“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其文无论记事怀人,抒情议论,皆纡徐往复、条理畅达,《朋党论》、《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还开宋代笔记文创 作的先河,《归田录》、《笔记》是其代表作。他的《六一诗话》则开创了“诗话”这种新体裁。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 形的秋声描写得异常生动。此外,其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特点,形成宋诗的独特风格;其词作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苏东坡曾评价欧阳修 的文学创作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可以说,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欧阳修以其创作实绩,对宋代,乃至后世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阳牡丹记》原文共分为三篇。一是花品叙,二是花释名,三是风俗记。《宋史·艺文志》
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牡丹记》。文章从品种、名称、风俗等方面 记述了关于洛阳牡丹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言简意深,富有生趣,启人深思,读来不无裨益。
2.课文分析
公元1034年,欧阳修亲睹洛阳人热爱牡丹花的盛况,于是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 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包括“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三篇,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
在《洛阳牡丹记》中,第1—4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欧阳修首先指出牡丹并非洛阳独有,“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又说洛阳亦非独有牡丹:“亦有黄芍药、鲜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但洛阳人独“爱重”牡丹。接着作者解释了牡丹花具有绝世之美的原因:“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在这一部分表现了他不拘泥于前人,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第5—7段,主要写各个品种之牡丹 的名称来历:“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或族其所异者而志之。”并对“姚黄”的流传和“魏紫”的命运详加叙述,说明其“王中之王”与 “王后”的特
殊地位。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唐代开始兴盛,但仍“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并突出牡丹在当时社会的备受推崇。第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既能面面俱到,又全部点到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文有记叙有说明,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价值。它是我国古代有关牡丹栽培的最早的、也最具体的珍贵资料。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加红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罕识(hǎn) 磅礴(páng) 瓜熟蒂落(dì)
B.畦塍(téng) 藉覆(jiè) 溥天(pǔ) 倒晕檀心(tán)
C.笙歌(shēng) 篦子(bì) 缗钱(mín) 卖官鬻爵(yù)
D.驿站(yì) 棠棣(dì) 蘸水(jiào) 根深蒂固(d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雍荣 樵夫 遨游 精采 B.丰姿 乖顺 苍茫 隽永
C.拜谒 翔实 大抵 霎时 D.毕竟 沧桑 列第 竹笼
3.下列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齿 齿:提及,重视。 B.花之钟其美 钟:钟爱。
C.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 乖:不顺。 D.计有若今之异者 计:料想。
牡丹花怎么栽培4.加红词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乃九州之中
A.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B.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D.见渔人,乃大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洛阳者,果天下第一也。 ②是人,吾所急也。
B.①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②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C.①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 ②寺僧耕之以植桑麦。
D.①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 ②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列第不出三已下。 B.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