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柔道
(一)柔道——柔中之道
相传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
这个典故就是最早对“刚柔之道”这个命题的解析,而在日语中,柔道(judo)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现代柔道技术是“以柔克刚,刚中有柔,柔刚相济”为基本原理。以柔克刚,即顺应对手之力另加以“以柔制胜”,但柔不一定能制刚,刚也不一定能制柔。刚柔相争,双方斗争的胜负寄托于推移变化运用之技巧。
柔术从其渊源来看,它与中国的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早对柔术的定义出现在日本的古籍《拳法秘书》中: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之为手搏。在日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斌者,来我国寓居江户浅府的国正寺,另有浪人福野七郎右术门、矶贝次郎左门、三浦与次右卫门者,同寓居该寺住在一起。元斌说:大明有擒人之术,我虽不懂此术,然常见之。上述三浪人闻其术,便自己钻研磨练,后便能善其术。尽柔之和语始于上述三人传之四方。
元斌柔道是一项极为讲求礼节的运动项目,礼节是向对方表示尊敬的意思,所以,柔道饱含着东方人的礼节与秩序。柔道中常说“始于礼而终于礼”,于是,柔道的形、自由练习的开始与终了、以及比赛都必须有行礼的过程。柔道相当活注重伦理与礼节,因为“心”的锻炼更高于技巧的磨练。但它的礼仪主要是针对运动员的,运动员从一进道馆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怀着无比神圣崇敬的心情给道馆鞠上一躬;等到进入场地(即上垫)之前,还是要先向场地鞠躬;最后是开始比赛或训练时向对手行礼。双方距离4米相对行礼(用立姿或坐姿礼),速度约在一次呼吸之间(即4秒钟左右)。结束比赛或训练也同样是三鞠躬。另外,出入训练场时还应当和训练场内的教练队友行礼。当对方站立时行立姿礼,对方坐时行坐姿礼。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点头行礼。训练中,队员受教练指导之前和之后都必须行礼。在柔道的训练和比赛中,从来都是以礼开始,以礼结束。
在传统西方文化中,拳击便是最大的格斗技能,因此,西方文化并未对格斗技形成系统的概述,无论是西欧还是北美,都是以刚强为最大的格斗方式,而通过修炼身体提高自身修文的文化,更是鲜有提及。东方文化则不同,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对自然充满高昂的情趣。不仅形成了中国武术,更是诞生了跆拳道、泰拳、柔道等众多格斗健身技能。在东方文化中,并不认为刚硬便是最强的体术,所谓上善若水,上兵无形,便是古人通过哲理孕育出的感悟,也就是柔的根本体现。
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自然观和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柔道的修行就更显得非常之重,即使在对外传播柔道的过程中也格外强调柔道的修行。柔道修行的目的
是锻炼自己的身心,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它的修炼是用攻击、防御等格斗的练习方法来锻炼修行身体与精神两方面,使自己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柔道源自日本,这个曾经沿袭中国文化,并闭关锁国近百年的岛国,在近代爆发出无可比拟的爆发力,其民族对于精神力的把握令世界震惊。日本嘉纳治五郎说过“柔道是以有效的使用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为目标。透过攻守精神和肉体的训练以明白生命的意义。令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们无需探讨精神力的控制的荒谬或是正确,柔道的柔远不仅仅是控制精神力,而是以柔养道。柔道的精神也就在于自律,所谓“精力善用,自他共荣”,便是是培养基本涵养,这也是修习柔道的终极目标,不仅包含了对武德的体会,更是对自然精神的一种承袭。在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力,达成目的即为“精力善用”,与自己的对手分享练习的成效,互相砥砺,互相成长是“自他共荣”。
柔道有别于其它的运动项目,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有上百个招式,它分为地上法、摔倒法、绞技法及关节法等,可谓变化极强,因此对运动员的精神要求较高,以自他共荣为终极目标。在体育方面可与对手公平竞技,也可以作为自卫之术。柔道练习者必须活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使练习者养成不骄不躁的作风,同时产生坚定信念、吃苦耐劳,从而达到拥有仁、义、礼的风范,且可养成乘机而行,当机立断的作风,达到修得完美人格。
柔道运动是嘉纳治五郎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的,并且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日本作为奥运会主办国可以增设一项比赛项目,
于是日本选择了柔道。东京奥运会只设4个级别的比赛,日本选手夺得了其中的三枚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柔道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日本的独占项目但是在无差别级比赛中,身高1米98的荷兰选手安东·格辛克,在日本武道馆15000名观众面前,击败了连续三届的日本冠军Kaminaga Akio,并且在复活赛中再度将其击败,从而打破了日本柔道高手能够战胜任何对手的论调。
柔道比赛要求选手对对手的四肢、脖子做出“锁臂”、“扼颈”等动作,将对手扔倒或压制在地,直到对手认输或清楚地看到将对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胜利。可以说在比赛中真正的运用到了刚柔并济,从而克敌制胜。
(二)柔是软吗?
《康熙字典》中对柔的诠释,“木曲直也,柔者剛之反。”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那么,柔与软,究竟同或不同?
刚柔相济自古就是最重要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应当学会刚柔相济,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就会萎靡不振,被人所耻;太刚了也会容易折断。刚,不是说暴躁,不是说脾气大,也不是装大,只是说应当刚强;柔也不是指卑弱、软弱,而是我们应当学会谦让。办事为公,要刚强,争名逐利,要谦让;开
创家业,要刚强,守成安业,要谦让;出外与人工作的交往,应刚强,与亲人朋友享受生活,应谦让。盈则溢,太空则虚。凡事欲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亦刚亦柔,不可推崇其中一边,否则事情容易夭折或者失去控制。成事之道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用柔的方法,成刚强之事,也不失为上策。
但是,刚柔相济不过是柔术四两拨千斤的一种形式,柔与软还是有区别的。柔软是一个词,形容事物以及东西很面,很缠绵没有坚挺的内容,更是坚强的反义词。而柔和软它们很面的程度又不一样。我们看柔虽有让性但下面有木支撑上面有矛架着,所以就程度来说它的让性还是有主心骨的。柔表达了一种思想,一种无形的力量来达到转变自己的意识能量,而不是我们把柔当作身体的范畴,这点希望大家经过学习瑜伽知识要明白起来。在柔道中,柔不但包含了人的心意,也包含了人的性情,包括有:恭谨、温和、宽厚、柔调、调治、柔愿、柔慈、仁柔、柔良、柔顺、善良、柔明、柔合、柔谦、谦逊、美善、柔仁、柔心、柔气等
内涵。
软则专指身体,经论记载:软指身体的脉象名,也指人体的形体。在瑜伽经典解释的软含义里说:脉通者,身体自然软如婴儿般。在印度《摩研》经典记载里阐述:脉不通达,筋脉僵硬。软和柔不一样,一个车子差好些部件,没有了骨架让性没有了回复力,软就象一个面团柔柔的一按一个坑;而柔则象一个充气的球,按下去也是柔柔的,但松开手它又能恢复原样。
早在中国春秋时期,老子就对柔与软进行过论述。《道德经》中老子追求的柔弱,是是有内涵的柔弱,是能够与刚强比肩的柔弱,是有内在回复力的柔弱。这种有内容的柔弱才能胜刚强。就象老子追求的无为是能够达到无不为效果的无为一样。柔与刚相对,软与拙力相对,柔不是软,在传统东方文化中有着这样一个比喻,形象的介绍了柔与软的区别。拙力是铁,要把他化为刚,必须经过锻造与修炼,而柔力则可以化掉拙力,而后百炼可以绕指柔,其实这与矛盾学一样,相辅相成却又相反相成。
因此,柔与软是相对却又相符的,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
(三)起源和发展
1.柔道起源
柔道是以摔法和地面技为主的格斗术,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美称,从19世纪开始,柔道开始逐渐独立于日本的柔术,演变成为系统、体系化的武术科目。
关于柔道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体有两种传说,一种为本土源流说,另一种则为中国唐拳演变说。
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角力和搏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
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运动形式。然而,关于将这场比斗作为柔道起源的说法有些牵强,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战斗的故事被记载于《日本书纪》,日本一般学者将其奉为相扑的起源,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柔道的起源,众说纷纭,其实已不可考。
另有说法称,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捕手、
体术、小具足、拳法等打、摔、踢、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它的流派也日益繁多。关于陈元斌还有一个故事。
据传,那一年的冬天清晨,陈元赟推开寺门,才发现前夜下了大雪。在雪封的大地上,他看见高大的松枝因承受不了云的压力而断落,但地上看似柔弱的小草却在雪中摇曳。
陈元赟看了大有启发,于是参合日本古代的武艺改革了拳技,创造出「以柔克刚」、「顺势而为」、「四两拨千金」的武术,称为「柔术」。据记载,在柔术的流派中,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 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从时代演变来看,中国唐拳演变说依然占据主流学说。虽然源流不能证实,但柔道的创始者,却是嘉纳治五郎毋庸置疑了。
2.柔道创始人
明治十年(1877丰)三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的学生嘉纳治五郎,当时十八岁,他从强健体魄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起初在天神真杨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门下就学,后转入同流派的矾正智处学习,随后又在饭久保恒年的起倒流派学习。经过数年努力,柔术达到很高水平。他对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它各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视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整理改革,使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减去了具有危险性的动作,确定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从而将传统柔术的面貌改革一新,而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从此,就柔道成为具有教育性的体育项目开始了科学探讨;并使柔道在培养高尚的意志品质方面迈出了新的脚步。日本人民出于对柔道的推崇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非常敬仰嘉纳治五郎先生,把他称为“柔道之父”。嘉纳不仅是现代柔道运动的创造者、倡议者,也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是一位对国际体育界有重要影响的伟人。
明治十五年(1882年)二月间,嘉纳治五郎先生移居在下谷稻荷町永昌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