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
体育一词从国外引进不过是近百年间的事,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涉及身体锻炼和脑力锻炼的活动已经属于体育的范畴。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影响,古代的体育活动又可分为宫廷体育和民间体育两大类。作为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清代宫廷中盛行的冰嬉、骑射狩猎、摔跤等主要体育运动也充满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除了健身和娱乐之外,更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与军事、外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冰嬉
冰嬉即冰上运动。满族在入关之前,常年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冰嬉除了应用于生活生产,更作为一种训练手段而被广泛用于军事之中。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将费古烈,便拥有一支善于滑冰的部队。这支队伍曾依靠滑冰,日夜行七百里而解了墨根城之围。清朝入关以后,对冰嬉仍然情有独钟。冰嬉作为一种“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的项目,逐渐成为一项浩大而盛行的宫廷体育运动。据清《文献通考》记载,每年的十月,便会从八旗中每旗挑选两百名代表,再加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最多时约有两千余名善冰者入宫进行训练。待到冬至到三九前后,在太液池正式举行比赛,并由皇帝太后、王公大臣等进行检阅。从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冰嬉图》来看,当时冰嬉的比赛项目繁多,很多项目类似于现在的花样滑冰、冰上杂技、速度滑冰、打滑挞,甚至还有冰上
足球。从《冰嬉图》可以看出,冰嬉的重头戏为转龙射球,这是属于冰上杂技的一种。在冰场立起三座挂有彩球、插有彩旗的大门,参与者有统一的制服,分为穿红背心、红马褂和穿黄背心、黄马褂的两支队伍,每个队员的背上都要插有代表各自旗籍的小旗帜。两队均列成纵队一边滑行,一边作出各式难度非常高的动作。此外,还有射箭、耍刀、翻杠子、爬竿,在竿上、杠上等表演倒立或是弄幡扯旗等杂技动作,场面蔚为壮观。而在花样滑冰中,更是出现了诸如双飞燕、金鸡独立、鹞子翻身、蜻蜒点水、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千觔坠、朝天蹬、紫燕穿波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度表演。速度滑冰是冰嬉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在清吴振棫编撰的《养吉斋丛录》中曾生动地描述,当皇帝在华贵坚固的冰床落座后,以炮响为号,一百多名穿着冰鞋,早已准备妥当的八旗士兵从二三里之外的树丛中冲出,争先恐后地滑向皇帝乘坐的冰床,速度之快,甚至需要御前待卫牵而止之[1]16。
冰嬉作为满族特有的生活生产及军事手段,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乾隆帝更是首开帝王为冰嬉作诗赋之先河,并将冰嬉作为清朝的国俗。这项活动在整个清朝一直长盛不衰,极大地丰富了清朝的宫廷体育运动。
二、骑射狩猎
满族在入关之前,由于特殊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对于射箭、马术、狩猎等技能非常重视。而其出的马上骑射技能也在战争
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从马背上打下江山后,为了继续保持勇猛善战的民族优良传统,骑马射箭这类带有明显军事竞技的体育运动,得到了清朝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紫禁城东部的箭亭和中海西侧的紫光阁,就有两块“下马即亡碑”,时刻告诫着清代统治者和八旗子弟操演技勇,应时时练习骑射,如若失去这项技艺离失去江山也就为时不远了。因此,清入关后,骑射便被当做了祖制家法固定下来。乾隆年间,在每年去木兰秋狝之前,都会在圆明园让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八旗护军及前锋营进行射箭比赛,由皇帝亲自到场观看检阅。在考核选拔人才的同时,更是希望文武大臣、八旗子弟保持发扬骑射这一优秀传统。清代前期的几任君主,尤其是康熙、乾隆更是骑射中的强手。康熙曾在晚年回忆,他从年少时开始,用鸟、弓矢等武器曾获135只虎、20只熊、20只豹、96只狼、132只野猪、14只麋鹿等等。这一连串猛兽的名字和数字实在是令人咋舌,也足见康熙过硬的骑射狩猎技术。乾隆也是自幼开始习箭。据说其少年时便曾在畅春园,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连射二十矢,中了十九矢,可见其射箭技术之精湛。而他一生中更是47次到围场狩猎,射得虎53只、豹3只、熊8只,其他猎物若干。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君主王公大臣,在现今所存的清朝宫廷绘画中,
还可以看到许多清宫女性身着戎装、骑在马上狩猎的形象,可见狩猎活动在清代宫廷中的普及与受重视程度。
清朝对于骑射狩猎的重视,使其诞生了木兰秋狝这一特有的大型体育运动。木兰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哨鹿,后来逐渐形成了大名鼎鼎的木兰围场,而秋狝则是出自《左传》,即秋季狩猎的意思。清代的木兰
秋狝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行围行动,
来进行一场八旗各兵种之间协同作战的实战演习,以达到训练、检验、考察八旗将士战斗力的目的。另外,在这场大规模的实战演习中,塞宴四事,即诈马、什榜、布库、教跳则是其中的必备节目[2]71—76。这四个项目即今天的赛马、蒙古歌舞伴宴、相扑以及驯马,大都起源于与满族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蒙古族。木兰秋狝除了由清朝统治者率领的皇亲贵胄、文武大臣、侍卫射手参与外,还有来自科尔沁、傲汉、喀喇沁等蒙古各部王公大臣参加。在行猎时清朝统治者通过塞宴四事来笼络结交蒙古各部首领及贵族,以稳定增进和边疆各部的感情。这也成为木兰秋狝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活动,其政治目的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三、摔跤
如果说冰嬉和骑射狩猎是较具有满族特的宫廷体育运动,那么摔跤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项宫廷体育运动。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蚩尤戏就是古代摔跤的雏形。到周朝,摔跤已经成为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秦统一六国后将摔跤命名为角抵,并成为一种宫廷的体育娱乐项目。经过西汉及三国时期的大力发展,至唐朝时,摔跤活动已经成为宫廷中一项极为盛行的体育运动。
探源清代的宫廷体育运动
华北科技学院吴春磊
WENBOKAOGU
作为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清代宫廷中盛行的冰嬉、骑射狩猎、摔跤等主要体育运动也充满着鲜明的少数民族
特,除了健身和娱乐之外,更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与军事、外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代宫廷体育冰嬉骑射狩猎摔跤
摘要关键词71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
唐代的君主不仅大多爱看摔跤,而且有时还会亲自上场,唐僖宗便是个中翘楚。唐朝末年时,还出现了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的官办相扑棚。而明末官员陈元斌东渡日本,更是将中国武术和摔跤带到了日本,经过改良和发展后,成为著名的相扑和柔道。
满族将摔跤称为布库,早在入关之前,满族的八旗军队和民间就非常流行摔跤。摔跤的传统在满族由来
已久。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后,主张联蒙抗明,并时常宴请聚会蒙古各部落首领贵族,相互间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同盟关系。每每宴请聚会之间,满、蒙两族的摔跤手都要进行摔跤表演。皇太极还曾让八旗子弟向蒙古高手学习摔跤。满族摔跤中有一种相当于自由式的摔跤叫厄鲁特,便是由蒙古厄鲁特摔跤演化而来。满族入主中原后,仍然保持着同蒙古王公贵族的密切关系,并将与蒙古的聚宴和摔跤活动形成制度每年举办一次。除了作为外交手段外,摔跤也被用于士兵的力量及格斗能力的训练和宫廷守卫之中。由于清朝的宫廷中,大臣和御前侍卫均不能携带武器上
朝,因此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通常都是布库高手。据史料记载,康熙朝权倾一时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不仅力大无穷,而且非常擅长摔跤。为了除掉他,康熙选派了一批强健有力的小内监进行布库的训练,而且毫不回避鳌拜。在鳌拜逐渐释疑之后,一次单独朝见之时,康熙命令这些经过训练的小内监将专权自恣、擅作威福的鳌拜摔倒后生擒,夺回了权力。之后,康熙又下令成立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善扑营。作为一支直接由皇帝指挥的宫廷内卫队,其成员除了主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还要负责摔跤比赛和表演的项目[3]116—118。摔跤这种体育运动在清代皇帝的重视和提倡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满、蒙、汉三族的摔跤高手相互学习、融合技艺、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并在摔跤名称的确立、跤衣的式样和胜负的规则上,为中国式摔跤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清代的宫廷体育活动,除了强身健体以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在战争军事、外交斡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严格说来,其竞技上的意义远没有精神层面上的教化来得强大。
参考文献:
[1]王明霞.论大清国俗
“冰嬉”形成及兴盛的原因[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6).[2]袁思成.评析满族骑射之变迁[J ].满族研究,2006(2).[3]苏鸿涛,马建国,朱建亮.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辰时,施琅自铜山开船,十六日开始进攻澎湖,二十二日攻占了澎湖;此后,施琅暂停进攻,一方面休养部队,另一方面向郑氏集团施压,希望能和平统一台湾;同年闰六月初八日,郑克塽遣人赴施琅军前议和,七月十五日,冯锡圭等到达澎湖,奉表归降;八月十三日,施琅从鹿耳门上岛,八月十八日正式接管台湾。至此,台湾纳入清政府版图,成为清朝的一部分。为保证台湾社会顺利过渡,清政府采取了多项方针策略。
一、安置投诚人员,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
在郑氏集团和清政府对抗的三十多年间,清政府一直实行积极
地招抚政策。即使在和谈失败施琅出兵台湾时,也秉持“以战逼和”的策略,多次表明清政府将会善待台湾民众。如施琅攻克澎湖之后,特出告示安民,“各宜安民生业,耕渔是事”,“当为蠲三年徭役差役,遂其培养也”[1]38
。郑克塽宣布投降后,施琅又向台湾军民宣《安抚输
诚示》:要求“示到,各官兵应立即削发,本提督克日亲临安插。军纪素严,秋毫无犯。今既革新归顺,官则不失爵秩之畀,民则皆获绥辑
之安,兵丁入伍归农,听从其便。各自安意乐业,无事彷徨惊心。”
[1]43此后又陆续颁《谕台湾安民生示》、《严谨犒师示》,强调官兵不会扰民,要求台湾各人众不要恐慌,安心生产。这些告示显示了清政府接管台湾的基本原则,其中透漏的妥善安置各方人士的信息为权力的顺利交接提供了保障。
清政府接管台湾之初,需要被特别安置的各类人士主要有如下几类,各种史料表明他们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第一类是郑氏集团
的核心人员,包括郑成功之子郑聪等六人,郑锦之子郑克塽及其弟郑克举等九人、刘国轩、冯锡范以及他们的家口等,被送到北京,封官赐宅,其中,郑克塽被封汉军公,隶正黄旗,冯锡范被封为汉军伯,刘国轩被授为天津总兵。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初二日,刘国轩赴任之前陛辞时,康熙帝丝毫不提刘国轩率兵据守之事,而谕“施琅督兵进剿,首先归命”,“朕嘉尔海外倡率归诚,且孤身远来
……故于常例之外,赐尔白金二百两、表里二十疋、内厩鞍马一
匹,以示异数”[2]278
。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又命大学士明
珠等传谕刘国轩,再次提及刘国轩劝郑克塽投降之功,并特赐刘国轩宅第,使其安居[3]136。康熙二十四年三月,郑克塽为郑聪等请投诚
功,也获康熙批准[2]281。第二类,台湾郑氏集团的各级官员,包括武职一千六百多人,文职四百多人以及归顺的亡明宗室如朱桓等。这些人员被陆续载入内地,安置在福建、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给予田地
房屋,令其自谋生路[3]135。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为征剿罗刹需要藤牌、熟悉水战的官兵,康熙帝特意提出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安插垦荒的投诚官兵内,选取善用藤牌及滚背刀者500人,此外,在天津郑克塽、冯锡范诸处以及福建投诚官兵内也要察取[3]135。第三类,台湾兵员四万余人,根据自愿原则被安置,愿意归农者,任其归农;愿意继续当兵者,配置在各营伍之中。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郑成功一直和清廷抗衡,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甚至有父仇家恨,但施琅攻占台湾后,“刑牲告于延平王郑成功之庙”,称赞郑成功驱荷辟疆的壮举[4]105。康熙三十九年(1700)十月,康熙帝下诏:“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
元斌
经两柩归葬南安,如田横故事;置守塚,建祠祀之。”
[4]110至此,清政府在从郑氏集团手中接收台湾时,
清政府采取了多项方针策略,包括妥善安置投诚人员,设置闽台合治的管理模式,抚辑原住民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台湾权力的顺利交接,为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政府台湾接管策略
试论清政府接管台湾的方针策略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孙炜
摘要关键词………………………………………………………………………………………………………………………………………………………
WENBOKAOGU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