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篇一: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完璧归赵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
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
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
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臣孰计议之.”秦王与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这个人,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担任赵国将军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占领了齐国的阳晋,官封上卿,廉颇由于作战勇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乃是赵国人,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个消息,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和大将军廉颇以及其他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璧交给秦国,担心得不到秦国的城邑,白白地受欺骗;如果不把宝璧交给秦国,又担心秦军来攻打.是否拿宝璧和秦国换城邑还没定下来,先一个能出使秦国办这件事的人,不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也许能办好这件事.”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胜任?”缪贤回答说:“臣以前犯过严重错误,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反对我出逃,他问:‘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您呢?’我对他说:‘我曾跟随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和我谈话时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凭借燕王这句表态的话可以判断出燕王会接纳我,所以想到燕国去.’相如对臣说:‘赵国强、燕国弱,并且由于您是赵王身边深受信任的重臣,所以燕王非常愿意和您结交.如果您现在逃离赵国投奔燕国,燕王肯定会还害怕燕赵友好关系因为您的到来破坏,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衣露背背着斧刃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臣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于是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可以把和氏璧给秦王吗?”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取走我的和氏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邑请求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赵国
理亏;赵国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两种情形相比较,应该答应这个请求以避免赵国在秦国面前理亏.”赵王说:“谁能当使臣?”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奉璧出使秦国.如果城邑归属赵国,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如果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宝璧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把宝璧传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玩赏,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觉得秦王根本没有给赵国划拨城邑交换宝璧的诚意,便走上前去说:“宝璧上有个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您看.”秦王把宝璧递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因为愤怒以至于头发直立向上顶起帽子,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交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没有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况且因为一块璧玉就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给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很不庄重的不符合外交惯例的场所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玩赏,您这是在戏弄我这个外交使臣.我看到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
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摆出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的姿势.秦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请他继续商谈以城换璧,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打开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其实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城邑,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乃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怕秦国因为赵国拒绝以十五座城交换宝璧而出兵攻打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相如住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肯定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化装成普通行人,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君主对弱国说话算数、诚信守约.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的重托,所以派人带着宝璧返回,从小路走现在可能已经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了.如今强大的秦国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王和臣你看我我看你并且发出唏嘘声.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发话了:“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
关系,不如按外交礼节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玉而欺骗秦国!”最终还是在朝廷上接见相如,按外交礼节安排蔺相如这个使臣回到赵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明的大夫,因为蔺相如身为使臣在诸侯面前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篇二: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
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不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
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