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导览词
欢迎词:
各位朋友:
现在由我给大家来介绍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首先介绍北京孔庙,想要了解孔庙,先应知道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现山东曲阜)。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世代的。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奠定了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世界范围内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
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
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街巷,常以牌楼为主要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几乎已将这种标志冲刷殆尽。现今京城,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门内。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座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神权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孔庙的兴建: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建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西邻国子监,(又称“太学”)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北京孔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体建筑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经历代多次扩建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现今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先师门:
一般孔庙大门均称“棂星门”。帝王祭天时要先祭棂星。北京孔庙大门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后,定名为“先师门”,“棂星门”三字则很少应用。大门为配有鸱吻等饰物的歇山式屋顶,顶檐下造型古朴简洁、稀疏硕大斗拱,仍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同类建筑,北京难得一见。
先师门至大成门为第一进院
孔子加号诏书碑 :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历代帝王尊为先师、先贤、先圣,尊号不断加封,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
大成门前东侧立加号碑一座,内容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在历代所获得的最高称誉。碑文中有“谴使阙里,祀以太牢”等句,是研究元代思想、政治、文化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进士题名碑: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从此,科举一直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培养和选任官吏的正途。经唐、宋、辽、金、元诸朝,至明、清达到鼎盛。负有盛名的孔庙进士题名碑,就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制度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清代科举考试沿袭明代,分文、武两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级考试。文考第一级为院试,一般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县、治所举行,考中者称“秀才”(或称“生员”);二级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由皇帝的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员”;第三
级考试包括会试与殿试,会试于乡试第二年在京师贡院举行,由朝廷礼部主办,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考中后再到故宫参加殿试,按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入取者统称“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只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一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二甲名额不等,赐“进士出身”。三甲名额不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会试、殿试是分别发榜,故有“两榜进士”之说。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的,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由于考试等级繁缛,名次关系一生前途,故学子们对名次十分重视,曾为两帝之师的翁同和即是状元出身;洋务运动的著名领袖张之洞曾考取榜眼;而清咸丰帝重臣曾国藩因只中了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对这个“同”字十分忌讳,一生当中每闻此字,便大发雷霆,成为笑柄。
孔庙院内198座进士题名碑,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尔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元代开科16次,明代又曾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本朝进士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三座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掘地时发现的。明代77座,清代118座。著名人物有:明朝护卫北京城将领于谦、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禁烟首领林则徐等。其中光绪三十年(19
04篪字是什么意思年)清代末科进士题名碑上还刻有“沈均儒”的名字。沈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院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还有一些事迹、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传奇人物,如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等,也均碑上有名。刘墉、山东诸城人,按其才华本应成为状元,但一般考官决定不了,必须皇帝御批。乾隆皇帝拿到刘墉试卷后,看其名字为“墉”,说 “状元怎能用庸碌之人”,于是召见刘墉,见其矮小、鸡胸、罗锅。便想为难他一下,让他以自身长相为题作诗一首,刘墉即刻吟到“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弄得乾隆皇帝哑口无言,但乾隆还是御批为二甲二名。
光彩夺目大成门:
进入先师门,迎面便是重基石栏的大成门。大成门与主体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对中国古文化做了“集大成”之意。大门前后三出陛,中为螭陛,左右各十三级台阶。门内悬钟、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鸣钟108响,击鼓360通。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
乾隆石鼓:
大成门内两侧有石鼓十枚,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原物在唐代陕西歧山出土,因其形状似鼓故称“石鼓”。鼓上文字内容为游猎古诗,称为“猎碣”。石鼓被称“国中之宝”,乾隆皇帝因“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故而重新刻制。原物早年辗转徙迁,曾置放在孔庙,现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院。乾隆石鼓之文字,为今人习石鼓文书法的重要范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