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摘要:傣族舞蹈是傣族的民间艺术形式,舞蹈展现的是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内涵。傣族舞蹈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傣族原生态文化特赋予了傣族民间舞蹈独特的动作特、表演技巧等,展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傣家姑娘》是傣族舞蹈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佳作,作品以舞的形式,展现了傣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傣家姑娘》中,主要用跳跃、转动等舞蹈姿态,“三道弯”体态展示了独特、高贵、优雅,刚柔并济的女子形象。因此本文以《傣家姑娘》为例,探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傣家姑娘》
傣族是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种类也十分丰富。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些轻快明朗。例如戛光舞、孔雀舞、宫廷舞、象脚鼓舞等。这些舞蹈在舞蹈审美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舞蹈风格却有着共同点。而随着人民将传统民族舞蹈搬上舞台,表演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人们对民族舞蹈的欣赏已经不仅仅
局限于动作和音乐,而是通过深层次的风格表现层面理解傣族民族舞蹈。因此,在编创傣族传统舞蹈时,舞蹈的创新不仅仅要在形式内容上创新,也需要关注舞蹈动作及组合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在风格上更加凸显傣族舞蹈的特征,而且从文化情感角度对其舞蹈动作及姿态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发扬傣族舞蹈,提升傣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一、傣族舞蹈的由来
(一)傣族舞蹈渊源
傣族历史悠久,在发掘的史籍中,傣族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就已经存在,傣族原始居民被称为“滇越”。傣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不仅仅傣族地区的人在使用,泰国,缅甸,老挝等西南地区的国家也都有族人用傣语,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族属渊源。在《后汉书·和帝本纪》中将傣族居民称为“掸”,也是“傣掸”这一名称的由来。又与华南侗语各族合称为“越”,故而掸傣各族与古代“百越”,属于同宗同源[1]。之后不同的年代对傣族的称呼不断地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照人民意愿称之为傣族。
傣族信奉的是南传佛教。佛教的传入让傣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佛教传入之前,
他们以崇拜鬼神为信仰。佛教传入之后,教导人们向善,与之而来的是一些知识的传入,傣族全民信教,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佛堂,大点的地方建立了佛寺。未成年的男子常被送到佛寺接受文化知识和佛法教化。而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也非常盛行。反映他们生产劳作的祭祀舞蹈以及反映他们信仰的佛教舞蹈成了他们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2]。除了生产劳动舞蹈以及佛教舞蹈之外,傣族人民对于自然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孔雀是他们的吉祥鸟,象征着和平和吉祥。美丽温顺的孔雀也激发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因此人民模仿孔雀的吃饭,喝水等动作来展现孔雀的优雅和矫健[3]。而且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孔雀也被称为神鸟,人民将孔雀视为与天神沟通的使者,孔雀舞动时,人们也跟着舞动,传达了神的旨意,使得孔雀舞有着威仪之感。
傣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独特。他们以水田和旱地为主要耕作方式。大米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此外他们还在房子的周边圈养各种猪、鸡、鸭、鹅、牛和狗等家畜作为肉类来源。由于气候湿润,很多肉类不易保存,因此他们常将肉类腌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傣族的饮食文化也影响着傣族舞蹈的动作程式。
总之,傣族舞蹈的形成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傣族
舞蹈的历史文化形态,也对研究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傣族舞蹈分类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些舞蹈轻快明朗。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按照舞蹈性质大致划分主要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中自娱性舞蹈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
光”和“象脚鼓舞”。嘎光是一种以鼓作为道具的舞蹈,象脚鼓舞是根据鼓的形状来命名的舞蹈。象脚鼓舞兼具了自娱性和表演性。表演性舞蹈多以模仿傣族的花鸟鱼虫等作为舞蹈动作。例如最为著名的孔雀舞,就是以孔雀的形态,吃饭喝水时的动作等来进行动作编排的舞蹈。祭祀性舞蹈是在祭祖活动中跳的舞蹈。舞蹈常用鼓作为伴奏,由巫师起头,村民跟着参与的舞蹈。舞蹈动作简单,幅度较小。
(三)傣族舞蹈现状
傣族舞蹈蕴含着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很多以傣族传统舞蹈为动作基础的舞蹈作品在全国舞台上进行了表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傣族舞蹈艺术家。例如舞蹈艺术家刀美兰,代表作品有《水》《金孔雀》等。民间舞蹈艺术家毛相,代表作品《双人孔雀舞》曾到国外进行演出,并获得了巨大反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代表作品有《云南映像》《雀之灵》等。这些舞蹈艺术家为傣族舞蹈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傣族舞蹈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民间舞蹈传承人断层,一些传统舞蹈后继无人。师资力量匮乏,资金短缺,导致很多民间艺术家闭门造车,舞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学院派舞蹈无法真正领悟傣族舞蹈的精髓,导致舞蹈深度不够,缺乏灵性等。傣族舞蹈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注重傣族人才的培养和深入挖掘傣族舞蹈的深层次内涵。
二、《傣家姑娘》舞蹈风格特点分析
(一)《傣家姑娘》的创作背景
《傣家姑娘》是傣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舞蹈以女子舞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优雅的孔雀形象和婀娜身姿的傣族姑娘,同时,也蕴含了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傣家姑娘》的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孔雀舞。上文中提到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有“神鸟”之
称,代表着高贵,优雅,智慧和美丽。而传统的傣族孔雀舞中,舞蹈动作多以跳跃和扭胯转动展现孔雀的机敏灵巧,或者用“三道弯”体态来展现优雅的孔雀形象。而《傣家姑娘》则是提炼了孔雀舞的基本形态特征,展示了傣族姑娘高贵优雅,外柔内刚的气质。《傣家姑娘》舞的动作多围绕孔雀的形象来展开,通过孔雀仰头喝水、展翅高飞,在林中低空飞行等动作形态将傣族独特的宁静祥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出来。也通过孔雀特点展现了傣族姑娘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的深情,也是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在运用传统舞蹈元素的同时也将现代舞美元素融入了舞蹈当中,整个舞蹈极具视觉冲击力,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
(二)动静结合的肢体动作
傣族人民依水而居,对于水有着特殊的情感。泼水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水的流动性、包容性和滋养万物的属性被融入到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中。因此,在跳舞时傣族人民常常用肢体动作来模仿水的流动性形成流畅自然的动作特点。另外傣族地区种植水稻,原始种植水稻的过程就是双腿陷入泥地里或者划舟站在船板上,利用手的劲力来进行种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舞蹈中灵活多变的手部动作[4]。对水文化的崇拜与生活劳作相结合就形成了傣族舞蹈身
体动作的丰富表现力。而傣族居民十分喜爱与崇拜孔雀,因此孔雀舞也就成了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孔雀舞中的舞蹈动作多是模仿孔雀的生活习性,因此孔雀的一静一动也都在舞蹈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用手模仿孔雀头部的动作更是惟妙惟肖[5]。
在《傣家姑娘》中,十分重视手部的动作。下肢的动作幅度较小,舞者一般保持半蹲状态进行走位。膝部的震颤和上身以及手部的完美配合,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例如手部在掌形手,冠形手、爪形手、曲掌等之间来回地切换形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舞姿动态上低展翅、高展翅、平展翅、合翅、双抱翅等运用自如,动静结合的舞姿,让舞蹈呈现出外柔内刚的舞蹈韵味,极大地展现了傣族人民含蓄内敛的民族气质。
此外,舞蹈动作中手臂的运用也非常特别,与传统的孔雀舞有所不同的是在舞蹈中手臂的动作幅度特别大,除了传统的孔雀舞舞姿之外,还对手臂的位置进行了创新,在传统舞蹈中手臂一般是位于身体的两侧或者斜上方,但是该舞蹈中,两只手臂动作一条自然地在腰的上方自上而下的延展,另外一条则是自下而上地向上延展,同时臀部上翘,展现出一个幅度较小的三道弯造型。这种造型动作与舞蹈主题“傣家姑娘”保持了一致,显现出女性走动时的基本动作特征,手臂的上下延展犹如傣家姑娘温柔似水的性格。此外舞蹈动作中还有向后下腰的
动作,且幅度较大,对于腰部力量的要求非常高,中和了舞蹈过于温柔的气质,多了一些女子的沉静稳重之感。因此,《傣家姑娘》整体的舞蹈动作不仅动静结合,而且也展现了现代女性独当一面,温柔中带着沉静的女性形象。
舞蹈种类(三)婀娜多姿的体态特征
舞蹈体态特征是人类对外界形象的感知,是心灵美的外在体现。体型姿态能够更好地展现内在的心灵美。傣族舞蹈的舞者往往身体的柔韧度较高,肢体的灵活性较强,体态动作显得缓慢而深沉,与傣族人民的气候条件和日常劳作有着很深的关系。因此舞蹈体态也表现出明显的生产劳作气息。传统的傣族舞蹈表演场地一般是在晒谷场或者田间劳作的空地上。为了在娱乐中让身体得到短暂的修整和恢复,便做出了一边时手部的摇摆动作。而为了缓解一直僵直的腿部,也在一边做手部摇摆时,一边活动膝盖,让腿部得到放松。这就形成了舞蹈当中的“一顺边”舞蹈体态[6]。而傣族人民观察孔雀的自然体态也形成了“三道湾”的体态特征。“三道湾”体态最大限度了利用了身体的各个关节,还原了孔雀形象。塑造了极具美感和艺术价值的孔雀体态。两种体态特征共同构成了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特征。
《傣家姑娘》中,三道湾体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舞者的脚掌、膝部、胯部组成了三道弯,
手臂、手腕,手肘也组成了三道弯。而且也有逆向的三道弯体态。这些体态组合在一起,展现出傣族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形和摇曳婆娑的艺术美感。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转换更是将舞蹈的动态美感呈现出来,再加上幽蓝的灯光衬托以及音乐的配合,让舞者们犹如在朦胧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描绘出一幅傣族姑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极致美感。而从三道弯体态的特点来看,三道弯有着刚柔并济的典型特点,通过体态的转动,充分彰显了傣族姑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四)缓慢优雅的节奏律动
舞蹈动律是舞蹈风格的构成要素,通过舞蹈动律能够展现出舞蹈的深层次内涵,并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和真实性。通过节奏律动,观众能够感知到舞蹈的节奏,从而跟随舞蹈节奏加深对舞蹈的了解和认识,直观地感受舞蹈的节奏美,从而与舞蹈情感产生共鸣[7]。舞蹈的节奏律动奠定了舞蹈的基调,并能够与体态和动作共同构成舞蹈组合,引导观众随着这样的舞蹈律动一起欣赏舞蹈的美感和感受舞蹈带来的震撼。《傣家姑娘》中的动律特点主要展现在膝部的震颤上,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舞者以半蹲姿态随着膝部的震颤引导肢体转动,震颤的节律与舞者的旋转摆动是一致的,有着傣族舞蹈特有的缓慢优雅。这种动律特征是傣族人民日
常生活节奏的一种体现。而舞蹈的步伐也随着这种节律进行转换,时而轻起重落,时而原地踏步,时而做踏掂步,又时而做退掂步,伴随着踩、跺、踏的动律,将傣族姑娘的轻盈和俏皮之感呈现出来。在舞蹈动律表现时,三道弯体态也得到明显的体现,给人一种雕塑的美感,传递着傣族姑娘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示着傣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