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二、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陶渊明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D.诗歌尾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卒章显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诗最后四句与《诗经·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亦已焉哉”表达的情感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项羽评价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方法。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既照应诗题,也点出了“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B.“身瘦”“发稀”“废书”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用形象的语言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七八句语言精辟,指出人老也有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D.整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诗歌内容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的力量。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什么含义?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注】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5.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察白。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一样,杜牧是从兵家用兵角度、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的。
6.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五首(其三)①
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曰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
指代皇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
B.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期盼迁都洛阳。
C.尾联中的“不过”―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德”的重要性。
D.“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0.《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 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青州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 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黄而冠之以“轻”和“暗淡”,说明它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取悦人。
B.开头两句正面描绘了桂花,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生动地叙述了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招人妒的原因。
C.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D.“骚人”指的是屈原。作者指责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12.作者对桂花持怎样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审美观点?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14.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雨中偶赋
陆游
鬓毛萧飒齿根浮,徂岁翩翩肯暂留?
穷巷多泥谁问疾,空阶滴雨又经秋。
自营可笑夸三窟,善守宁须筑百楼①?
但使胸中机事尽,一樽随处送悠悠。
【注】①百楼:指古代瞭望敌情的高台。东汉末年公孙瓒筑百楼进行防御,却被袁绍攻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作者描述自己年老体衰的现状,白发已经稀疏,齿根开始松动。
B.第四句作者用空阶滴雨的景象渲染了空寂凄寒的氛围,增添了人生的感伤。
C.既想营一己之私,又自夸能以狡兔三窟来避祸,作者觉得这样的自保非常可笑。
D.诗的结尾写诗人借酒消愁,抒发诗人内心因年老体衰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16.请从诗中两处反问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1.D 【解析】D.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作者表达的含义是:感情深厚的两个人一日分离后感情可能就没有了。
2.相同点:本诗将自身的际遇作为教训告诫年轻人,《氓>中打情主人公明确行为是有界限的,说明两位抒情主人公都对感情理智、理性。
区别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怨恨。
3.D
【解析】D.“整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错,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此诗表现的是“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4.①含义: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②“桑榆”比喻晚年,体现了诗人面对衰老、人生的困境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5.B
【解析】B项,“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6.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意对即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