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箭的资料什么都行
关于火箭的资料,什么都行
00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
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
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导的称
为导弹,无制导的称为。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
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发动机工作
获得的。早在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推导出单级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ω为发动机的喷气速度、Mo和Mk。分别
是火箭的初始质量和发动机熄火(推进剂用完)时的质量。Mo/Mk被称为火箭的
质量比。由这个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与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同时随火箭的质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氢液氧推进剂,发动机的喷气速
度也只能达到4.3~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不可能把物体送入太空轨道,必须采用多级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将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火箭用于运载航天
器叫航天运载火箭,用于运载军用叫火箭武器(无控制)或导弹(有控制)。
航天运载火箭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有的还加遥测、安
全自毁和其他附加系统。多级火箭各级之间的联接方式,有串联、并联和串并
联几种。串联就是把几枚单级火箭串联在一条直线上;并联就是把一枚较大的
单级火箭放在中间,叫芯级,在它的周围捆绑多枚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
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级;串并联式多级火箭的芯级也是一枚多级火箭。多级火
箭各级之间、火箭和有效载荷及整流罩之间,通过连接一分离机构(常简称为分
离机构)实现连接和分离。分离机构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弹射装置(或小火箭)组成。平时,它们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连成一个整体;分离时,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连接解锁,然后由弹射装置或小火箭将两部分分开,也有借助
前面一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后的强大射流分开的。火箭技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
合性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技术、总体设计技术、火箭结构技术、控制和制
导技术、计划管理技术、可靠性和质量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对导弹来说还有
弹头制导和控制、突防、再入防热、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弹头技术。编辑本段
【历史由来】“火箭”一词根据古书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敌我双方的交战中,人们把一种头部带有易燃物、点燃后射向敌方、飞行时带火的箭叫做火箭。这是一种用来火攻的武器,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带“火”的箭,在含义上与我们现在所称的火箭相差
甚远。唐代发明火药之后,到了宋代,人们把装有火药的筒绑在箭杆上,或在
箭杆内装上火药,点燃引火线后射出去,箭在飞行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
产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飞得更远,人们又把这种喷火的箭叫做火箭。这种向后喷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现代火箭的雏形,可以称之为原始的固体
火箭。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通常火箭一词也包括导弹、航天器,甚至烟花焰火。最常见的火箭燃
烧的是固体或液体的化学推进剂。推进剂燃烧产生热气,通过喷口向火箭后部
喷出气流。火箭自带燃料和氧化剂,而其他各种喷气发动机仅须携带燃料,燃
料燃烧所须的氧取自空气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使用,而其他
喷气发动机不能。火箭发射时产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升入
高空,随着燃料不断减少,火箭自身质量逐渐减小,在与地球距离增大的同时,质量和重力影响不断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来越快。“土星”5号火箭启程
登月时,5台发动机每秒钟消耗近3吨煤油,它们产生的推力相当于32架波音747的起飞推力。无法确定火箭发明的确切时间。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人早在
13世纪就研制出了实用的军用火箭。19世纪出现了几项重大技术进步:燃料容器的纸壳改为金属壳,延长了燃烧的持续时间;火药推进剂的配方标准化;制
造出发射台;发现了自旋导向原理等等。19世纪末,火箭开始用于非军事目的,如用火箭携带救生索飞向海上遇难船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戈达
德和其他几位专家奠定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础,并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出全新的火箭动力航天运载工具即航天飞机。它主
要分3个部分:机身后部装有3台主发动机的轨道飞行器;装有液氢和液氧推
进剂的外挂燃料箱(5分钟后脱落),保证主发动机工作;装有2台可分离的
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2分钟后脱落),它们与轨道飞行器主发动机同时启动,提供初始升空阶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传到欧洲之后,经改进,火箭曾被列为军
队的装备。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点散布大,以后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发挥了威力。 19世纪80年代,瑞典工程师拉瓦尔发明了拉瓦尔喷管,使
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日臻完善。19世纪末20世纪初,液体火箭技术开始兴起。1903年,俄国的К.E.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制造大型液体火箭的设想和设计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R. H. 戈达德试飞了第一
枚无控液体火箭。 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的、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V—
2导弹用于战争。1931年5月,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领导的宇宙航行协
会试验成功了欧洲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到了1932年,德国军方在参观该协会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射试验之后,意识到火箭武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的巨大潜力,
便开始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实战的V-1、V-2两种导弹。其中V-1是一种飞航式有翼导弹,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作动力装置;
V-2是一种弹道式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作动力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
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中国于20世
纪50年代开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
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
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1984
年4月8日,用第三级装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
地发射了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1988年9月7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
将气象卫星成功地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制的“长征”2
号E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又将澳大利亚的奥赛特B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都表明火箭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已稳
步地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的钱学森、美国的冯·布劳恩和苏联的S.P.科罗廖夫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辑本段【火箭的故乡在中国】人们虽然已经利用气球、飞艇、飞机实现了在太空中的飞行,但由于气
球、飞艇只能在低空随风飘扬编辑本段【法规】国际法规定,发射载具的拥有者的国籍决定了那个国家必须为任何造成的损害负责。因此有些国家要求火箭制造者及发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补偿及保护人员及财产
可能受到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
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
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
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
角。编辑本段【飞船简介】我国将在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
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
2007年12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
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
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
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
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
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
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
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
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
神舟飞船的资料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
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
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
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
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
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飞船发射报道】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网络全方位一体化地了解此次发射,飞天热线网站将全程跟踪报道此次神七飞天,让更多的通过网络了解飞天,了解飞天的故乡
酒泉。编辑本段【细节信息】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中国载人飞
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告诉记者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
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
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
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
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
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
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
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
士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
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
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
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
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
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
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
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
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
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
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飞船来讲,得有一个气
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保证有一个大气压。”“神七”能搭至少3位航天
员“神六”火箭系统专家顾问组组长黄春平介绍说,到“神七”时,飞船的容量会相应增加,会上3名航天员。根据任务的变化,运载的飞船产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对火箭产品的要求推力也相应增加。“神六”发射飞船有效载荷是8
吨多,将来有效载荷要扩大。新的大型运载“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正等待国家批准。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出来了,样机都有了。但是还要进行大量
的地面试验。从1999年起,黄春平先后担任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火箭系统总指挥。“神七”飞船要进行精装修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