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鹄山公社概况
鹄山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东邻水北公社,南靠下村公社,北接上高县,西傍蒙山。总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10个大队,128个生产队,47个自然村,3148户,149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0人,均属流族。
  鹄山公社以驻地集镇而得名。镇内的 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免“黄”字,名日鹄山。
  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乡。茶沂、晓堆、东边、上塘、桐村属水北区南塘乡。窝里属窝里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鹄山公社,下辖10个大队。1968年仁和并入鹄山。1973年仁和公社分出。
  境内丘陵起伏,蒙山绵亘于西北边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鹄山圩附近形成一块开阔平地。西北边境的最高山峰乌志里海拨459.2米,宝珠岭海拔324米。地处蒙河上游,支流遍布。西北有鹄山水库,是全县三个中型水库之一,坝高16米,集雨面积12.65平方公里,库容量1266万立方米,浇灌面积3万亩。其次有广仙坪水库以及山塘水陂、渠道。解放前是个穷山缺水的边远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极为落后。如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科学种田。耕地面积25,757亩,1980年粮食跨过纲要,全社部产22,432,000斤,棉花总产2404担,土特
产有大蒜、花生、生姜、芋头,闻名全县。
  境内交通,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中部。上新公路沿东部边境向南直达县城,向北通往上高。简易公路以公社驻地为中心,向西至荷沂,向西南抵仁和,向东南达水北、钱圩、新桥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中学1所,教职员工100人,学生2749人,入淡率达90%。卫生院1所,医生13人。病床10张,队队有医疗站,改变了过去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
  [鹄山圩]  位于县城北端37公里山坡上。蒙山耸立于西北,四周丘陵起伏,中间形成一小块平地。西面紧靠上新铁路,有公路沟通县城。南面小溪水塘环绕,是新余、分宜、上高、高安四县交界的集圩。镇内设有国营商店、社办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共529户,21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人,479人。清雍正年间建圩,逢农历三、六、九为赶集日,以交易农副产品为主,土特产有大蒜。以驻地自然村得名。
  [鹄山大队]  座落于坡上。全境属黄土丘陵地。北靠坑里大队,与上高县交界。四周丘陵山坑,蒙山耸立于西北,西部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向东有班车通往且城。辖19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433户,1866人。耕地3015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
鹄山乡。合作化时由中心社、鹄山社组成鹄山高级社。1968年由坑里、荷沂、塘下合为鹄山大队。1972年仍为鹄山大队。
  鹄山  大队驻地。是县城至鹄山公路的终点。村西紧靠上新铁路,溪流密布,向东南流入蒙河。包括大塘、墙背、店里、傅家、新屋五个村。共16个生产队,380户,1621人。耕地2551亩。[黄氏族谱]载:宗愈次子元祚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从湖北江夏双井徙居鹄山。谱记:“江夏城东有山日黄鹄山,因以名其地日鹄山。鹄山屋西有亍二,亦以双井称,不忘本也。”鹄山,以祖居黄鹄山,迁此后省略“黄”字,名为鹄山。黄甲:墙背人,清末秀才,民国时任贵溪县长。黄道南:墙背人,大学毕业,民国时任县参议长。
  圳坑  位于鹄山西北4公里蒙山脚下,东南靠鹄山水库。7户,30人。
  [鹄山黄氏族谱]元至正年间,由上高肖坊迁此。以山坑和小溪圳而得名。
  钟家  位于鹄山东南1公里山坑里,有五条溪流在村北汇合,再向东南注入蒙河。西南有公路通往水北。46户,215人。[钟氏宗谱]孟贤长子于元至元年间,自石邓迁此。
  [荷沂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北4公里蒙山脚下,全境属丘陵地。南北水库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西北与上高县接壤。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79户,906人。耕地1018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合作化时由曹家、坳下、荷沂三个初级社成立
荷沂高级社。公社化时改为荷沂大队。1969年由鹄山、坑里、塘下、荷沂合为鹄山大队。1972年分开为荷沂大队。
  荷沂  大队驻地。座落于山坑里,东南有广仙坪水库,北有鹄山水库,东有公路通往鹄山。包括曹家村,共105户,550人。[黄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文德从鹄山分居。谱记:“蒙山绵亘,山青水秀,风俗之美,盖以地方清奇之称,如凌荷之香,水泉回转,颇有沂泗之风,此荷沂之所名也。”
  新村  位于荷沂北偏西1.5公里蒙山东麓。北靠宝珠岭,东傍鹄山水库,西北与上高接壤。46户,219人。[李氏族谱]元至大年间,辉明由上高城陂塘下徙居坳下。1967年建鹄山水库迁移于此。以村建山坳下而得名。搬迁后后果新建村,更名新村。
  傅家  位于荷沂北偏西1公里蒙山脚下。四周环山,东靠鹄山水库。包括邹家2户,8人,共23户,136人。傅姓于明万历年间,从高安县山脑上迁来。
黄家  位于荷沂西北0.8公里山坡下。东北靠鹄山水库,南邻公社林场。4户,22人。[黄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从让里迁来。
  荷沂新屋  紧靠荷沂东偏南200米处。南傍小山,北靠公路。1811年迁入荷沂,现无住户。系荷沂分居的新村,故名。
  [坑里大队]  位于鹄山北偏西0.8公里山坑里。北与上高毗邻,西靠上新铁路,东有小溪围绕。辖8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215户,1019人。耕地1939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第二保。解放初属蒙胧山区鹄山乡。合作作化时由新丰,枧江、黄菊保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1961年改为坑里大队。1968年由鹄山、塘下、荷沂、坑里合为鹄山大队。1974年鹄山、塘下分开为坑里大队。
  坑里  大队驻地。上新铁路纵贯于西,小溪环流于东,北靠上高县。158户,758人。[喻东黄氏族谱]载:友龙于元至太年间,由官店洲迁喻北坑里。以村处山坑而得名。
  枧江  位于坑里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上,北与上高交界。57户,261人。[蓼氏族谱]三十一朗于宋开禧年间,由鹄山分居。以溪流枧江而得名。
  [窝里大队]  位于鹄山东北2公里山坑里,上新公路西侧。全境属丘陵地,蒙河支流源头,北与上高接壤。辖21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442户,2178人。耕地4459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窝里乡。合作化时区岭南乡。合作化时由脑上、新屋、袁家、脑上老屋、胜利、民生、窝里新屋、洞里、乌山初级社转为窝里高级社。1961年分为窝里大队。
  窝里  别名窝里老屋。大队驻地。座落油茶山坡上,四周丘陵,南北溪水夹流。94户,461人。[骊溪习氏族谱]宋宣和二年,邦彦由白梅徙居龙窝。何谓龙窝?龙伏则在田,升则在天,
神妙莫测。是故贤才隐处则日龙潜,智士运谋则日龙韬。南山揖于前,横山枕于中。所以窝藏乾坤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者在此矣,故名龙窝,后以山坑地形更名窝里。
  黄塘袁家  位于窝里南偏东1.5公里的山坑里。东靠上新公路,南有公路通往鹄山。37户,195人。[黄塘袁氏族谱]载:元顺帝末年,兴邦、兴国兄弟自月山徙居于此。因此处原有黄塘村,(早废)。故冠以“黄塘”两字。
  罕塘  位于窝里北面1公里处。北与上高交界、三面小溪环流。8户,56人。[陈氏族谱]光月于清雍正年间,由高峰分居。村处丘陵山坑,以水源缺乏,池丘干涸而得名。
  窝里新屋  位于窝里北偏东1公里的小溪旁。34户,173人。(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窝里老屋分居。从老屋派生的新村,故名。
  万家  位于窝里偏北1公里处。北与上高交界,东靠上新公路。10户,66人。[城北万氏族谱]载:南宋绍熙年间,必忠由南昌板湖徙县城北门万家。元初,由县城分居。
  洞里  别名洞中。位于窝里西北1.5 公里山坡上。南北小溪夹流。[黄氏族谱]宋祥符三年,元祚由分宁迁鹄山,无祚公生五子,老二大茂分居洞里。以村处山坑,地势低洼而得名。
  城上  在窝里西北1.5公里山坡上。山峦屏立如城垣,故名。14户,60人。黄姓于清末由洞里分居。
  乌山  位于窝里西面1公里田畈中央,蒙河流经村前。61户,289人。[乌山高氏族谱]四世迪公于宋元符年间,自筠州高家巷(今高安县)迁此。此处有一山,土质呈黑,故名。
  江边  位于窝里偏北1.5公里蒙河北岸。14户,61人。李姓于元至元年间,由上高枚滗迁此,以村处小江边畔而得名。
  脑上老屋    位于窝里东南0.5公里田畈中央,村东紧靠上新公路。45户,215人。张姓于元宁宗年间。由万载白湖桥迁来。村傍小山脑上,故名。后由此派新生一村,又名脑上老屋。
  脑上新屋    位于窝里南面0.3公里的蒙河南畔。75户,343人。张姓于明中叶由脑上老屋分居。
  [晓堆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南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西靠蒙山白云峰,山下有广仙坪水库。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248户,1220人。耕地2222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合作化时由晓堆、库里、官路三个初级社转为晓堆高级社。公社化时为南塘大队。1968的由东边、土固、上塘、晓堆合并为东边大队。1972年与东边、上塘大队分开为晓堆大队。
  晓堆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四周丘陵环绕,村北小溪环抱,西有公路通过。103户,500人。肖姓于元至正年间,德稀由河南开封迁此。村建土堆上,以象征朝气蓬勃之吉祥寓意而
名之。
  官路  位于晓堆东北1.2公里公路旁。紧靠鹄山水库西干渠。54户,200人。卢姓于明洪武年间,由高安田南中村迁此。村傍官马大路而得名。
  库里    位于晓堆西南0.5公里山脚下,西北邻近水库。110户,520人。[黄氏族谱]十世景周于明永乐年间,由鹄山分居。村建山坑边缘,形似仓库,故名。
  塘下大队    紧靠鹄山南面100米平地上。西靠上新铁路火车站,东有公路通往县城,东南溪流遍布。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37户,1058人。耕地1902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合作化时由前山、塘下、陈家三个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1968年与坑里、荷沂、鹄山合并为鹄山大队。1972年分开为塘下大队。以原驻地塘下命名。
  前山    大队驻地。处于鹄山圩南面0.1公里的公路交叉处。80户,376人。[黄氏族谱]六一、六二郎于宋庆元年间,由鹄山分居。村建于老居鹄山前面的山丘上,故名。
  塘下    紧靠前山西南,公路交叉处。村西邻上新铁路火车站,三面溪流水塘遍布。90户,410人。[黄氏族谱]宋嘉泰年间,文行由鹄山分居。村建水塘南畔,故名。
  力塘    位于前山南偏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村东紧靠水溪。28户,93人。邓氏祖先自江南
迁上高柳溪,自柳溪分居枥塘,已有600年。以枥树和村旁的塘而得名。因谐音简称力塘。保志总一朗  
  陈家    别名下陈。位于前山西偏北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三面公路围绕。36户,179人。傅姓从鹄山傅家迁来,已有八代。以始居陈姓得名。
  [蓝塘大队]  位于鹄山西南2.5公里平地公路旁。全境属丘陵地,西靠蒙山。辖17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420户,2049人。耕地3729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公社化时为南塘大队。1961年分为东边、土固、上塘大队。1968年由东边、土固、上塘、晓堆合为东边大队。1972年与晓堆、上塘大队分开仍为东边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因与东边公社东边大队重名而更名蓝塘大队。
  东边  大队驻地。座落平地。村北紧靠公路。与楼下村舍毗连。两村共85户,391人。[蓝塘晏氏族谱]载:宋景定三年,十二世祖由上高义城钧石塘徙楼下。生八子,长子居楼下,三子居东边,四子居西边。相隔数十步,鼎立而居。以新老楼下为中心,该村座落楼下的东面,故名东边。
  阶下  位于东边西面1.2公里的蒙山脚下。座落田畈中央,南靠丘陵,与仁和公社交界。10户,59人袁姓于清嘉庆年间,从米石迁此。建村于蒙山斜坡,好以阶梯,以地形命名。
  江上  位于东边西偏南1公里公路旁。村南小江环绕,故名。94户,464人。[黄氏族谱]清乾
隆年间,由店里分居。
  力下  位于东边东面1公里的山坡下。东靠上新铁路。村北小溪密布。40户,203人。[黄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宜甫由鹄山迁此。原名木历  树得名。因谐音简写成力下。
  北斗  位于东边东偏0.3公里山坡上。西北紧靠公路。25户,123人。[陈氏族谱]宋淳佑年间,千一由高安大城迁此。村东有七个山坡,以“七星伴北斗”之说而得名。
  西边  紧靠东边南偏西200米处。西北公路环绕。包括土固村,共119户,565人。[晏氏族谱]宋景定三年,由上高义城钧石塘迁蓝塘。生八子。四兄弟分居西边。以村处老居之西而取名。
  徐家  位于东边南偏东0.5公里山坡上。村东南有水库。51户,235人。[芳源徐氏族谱]宋治平年间衍公由丰城潘桥迁此。
  上塘大队  位于鹄山南面2.5公里上新铁路西侧。南靠小溪,全境属丘陵地。辖12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233户,1066人。耕地1667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合作化时由中洲、明星两个初级社和廖家等三个互助组转为南塘高级社。公社化时改为南塘大队。1968年由东边、土固、上塘、晓堆合为东边大队。1972年分开为上塘大队。
  上塘  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东靠上新铁路。145户,648人。[中洲简氏族谱]明万历十九年,月泉由地步迁中洲(今上塘)。以村建塘畔而得名。因从老居派生的新村,又名上塘新屋。
  廖家老屋  位于上塘北偏东0.5公里的上新铁路东侧。39户,173人。[廖氏族谱]明洪武年间,廖相从马洪山南廖家迁此。该村是老居,故名。(廖家新屋废于清末)。
  南港  位于上塘西面0.3公里田畈中央。村南水渠环绕。7户,35人。[黎氏族谱]宋治平年间,从四川迁来,已三十七代。据传说:“先有黎、黄、简,后有水北敖”。以村建于田港之南而得名。
  湖塘  紧靠上塘西南0.2公里山坡上,上新铁路西侧,南北小溪夹流。42户,210人。[上湖何氏放谱]禹公于宋淳化四年铜坑徙茂江。禹之子必忠于宋天禧年间,由茂江迁上湖。不久,天文、天禄、天喜、天爵兄弟由上湖分居于此。村建于湖畔,又是从老居上湖迁来的,故名湖塘。
  [桐村大队]    位于鹄山东南3公里山坑里。上新公路纵贯于东,鹄山至县城公路在桐村东面与上新公路衍接,西南部水库渠道环绕。全境属丘陵地。辖14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257户,1189人。耕地1960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地步乡。合作化时由桐
村、榨下、  塘、华家、廖家组成桐村高级社。公社化时为桐村大队。1968年与地步大队合并。1972年又与地步大队分开为桐村大队。
  桐村  大队驻地。座落山脚下。鹄山通往县城公路在村东北与上新公路  接。143户,589人。[桐村简氏族谱]载:宋仁宗时,三十一府君世昌自袁州牛栏峡徙喻北桐村。谱记:汉昭德将军居于蜀,(蜀郡)迁居桐村时叫昭德里,后改本音日:蜀郡,因方言演变为桐村。
  华家  位于桐村西北1.5公里山坡上。村北靠公路。14户,76人。[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大塘迁此。以始居华姓得名。
  仍塘  位于桐村西北1.2公里山脚下。北靠公路,东傍水库。17户,81人。[黎氏族谱]明洪武戊寅年,十七世谦乔由上塘油榨下分居。村建小山坡顶上,紧靠水塘,以地势高而得名。
  榨下  位于桐村西北1公里山丘下。东傍水库,渠道环绕于东南。41户,255人。[榨下简氏族谱]清雍正年间,天祥由桐村分居。此处原是油榨,故名。
  廖家新屋  位于桐村西面1.2公里山坡下,西靠上新铁路。51户,262人。[廖氏家谱]相公于明洪武年间,从山南廖家迁廖家老屋。清康熙年间,从山南廖家迁廖家老屋。清康熙年间,由老屋分居。从老屋派衍的新村,故名。
  [递步大队]  位于鹄山东南4公里的上新公路西侧。东部以上新公路与水北公路交界,南部有
公路通往仁和,全境属丘陵地。辖16由生产队,4个自然村。385户,1927人。耕地3200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合作化时由递步二、三初级社,竹南初级社转为递步高级社。公社化时递步大队。1961年分成递步、竹南大队。1968年由竹南、递步、桐村合为递步大队。
  递步  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东靠上新公路与水北公社分界。116户,578人。[黎氏族谱]黎植仕唐,为右散骑常侍,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由河南徙居递步。建村时三次择基搬迁,最终固定下来,以此止步,村名号日递步。
上塘  位于递步西1.2公里山坡上,村北有公路通往县城。115户,583人。[简氏族谱]德卿四世孙伯学于宋元  元年由桐村分居。村东西南有塘,村处于北,故名。
  竹南  位于递步西南1.2公里山丘下。村建于竹林山之南,故名。西南与仁和公社交界。100户,502人。[黎氏族谱]宋绍兴年间,从递步分居。
  库溪  位于递步南偏西1.5公里的上新公路西侧。四周平坦,溪流遍布,东与水北公社接壤,西与仁和公社交界。54户,264人。[黎氏族谱]九世祖十五郎于宋咸平年间,从递步迁此。村靠 江,汇合山溪水,以蓄水灌田之含义而命名。
  蓝塘  位于鹄山西南2.5公里田畈中央。包括东边、西边、楼下、土固四个村,均晏姓。四
村互隔数十步,地处丘陵,蒙山耸立于西北,靠山至仁和的公路穿村而过。[晏氏族谱]宋景定三年,由上高义城钧石塘迁此。始居楼下,后生八子,长子留居楼下,三个兄弟分居东边。四个兄弟分居西边。村中有塘,绿波荡漾,水天一,雅名蓝塘。
  鹄山公社米石厂  建于1980年10月。位于1980年10月。位于鹄山西面3公里蒙山脚下。西靠水库,四面丘陵。现有职工250人。机械化操作,年产100吨。主要供建房用,分为1—4号品种,销售省内外。
  鹄山公社林场  建于1974年。位于鹄山西北5公里蒙山山腰。四周环山,东北靠鹄山水库。林地2000亩,现有职工213人。以林业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年收益达一万元。
  鹄山公社采石场  建于1972年。位于鹄山西面1.2公里山坡下,晓堆大队境内。鹄山至荷沂公路横贯于北,西接公社米石厂。现有职工275人。以产白云石为主,年产量4000吨。产值20万元。次为水泥石、基建石、大理石等。产品销售省内外。
  鹄山公社农科所  建于1960年。位于鹄山西南公里公路旁,座落山坡下田畈中央。四周丘陵,在蓝塘大队境内。现在职工12人。以农业科研为主,兼养长毛兔、鱼苗等。
  东岳庙  位于递步南面0.5公里山坡上。原有东岳庙一座,菩萨威严,香火很盛。土改时将菩萨废除。村西南紧靠上新公路招呼站,是鹄山、水北两公社的交界处。有递步大队办的小
学、米厂、小吃部等。
  鹄山公社中学  位于鹄山圩西南2公里山坡上。1968年建校,当时校址在采石场旁边,为了安全,1975年由采石场迁此。现有教职员工31人,学生484人,初中7个班,高中2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