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意义及选择的自由
—— 析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老妇与猫》描写了一个有着吉普赛血统的老妇人赫蒂与她的猫贝蒂的悲惨生活。小说中赫蒂在悲惨处境中的抗争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存在主义的视觉下,赫蒂为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而执着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她的主动放弃和选择体现出她对自由的追求,是她为自己的人生蓝图的设计,是她由被动生存向主动生存、独立生存转化的过程。通过选择生活方式,赫蒂追寻自我身份的认同,与“体面”进行对抗,始终保持自由、尊严和独立,探寻人生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老妇与猫》;生存意义;自由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老妇与猫》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
个有着吉普赛血统的老妇人赫蒂与她的猫贝蒂的悲惨生活。故事很简单,就是赫蒂三次搬家的经历:丈夫在世时,她和家人住在市政局建的公寓里,房间十分拥挤;丈夫死后,子女相继离开,她被搬到五楼一个小房间去;市政府要执行宠物管制条例,为了保全相依为命的蒂贝,她又搬到某贫民区一楼;不幸很快遇上拆迁,政府大发慈悲,要把受害者安置于养老院,但不许带猫,于是赫蒂再次弃家出走,逃进一幢危楼,过上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哪里她最终死于寒冷和营养不良。该故事体现着莱辛对弱势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城市边缘人的悲惨经历,一个卑微生命的挣扎颤动。故事虽然以主人公赫蒂的惨死结尾,但她在悲惨处境中的抗争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拟从存在主义的视觉出发,解读赫蒂为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而执着抗争的的积极意义。
在赫蒂走向贫穷没落的过程中,她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主动选择。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她有着与丈夫熟悉的那类女人的不同的爱好;丈夫去世后她主动放弃了“一个独自生活的中年妇女传统的消遣方式”,1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开始买卖旧衣服;收养贝蒂,一只流浪的公猫,为了贝蒂,她又放弃了虽然狭小但还稳定的寓所,离开了自己住了30年的那条街,住到了等待拆建的贫民窟,并失去了养老金;她还拒绝搬到“一个绿田野环绕”的新家养老院去。 赫蒂的主动放弃看似荒谬,其实却体现出赫蒂对自由的追求,是她为自己的
人生蓝图的设计,是由被动生存向主动生存、独立生存转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赫蒂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选择实现着一条独特的,而且不违背本我的人生道路,不顾忌什么后果。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荒谬的,现实是恶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然而这种本质的获得和确定,却是在整个过程的终结才最后完成”。2赫蒂的丈夫早逝,子女相继长大离家,嫌她怪异不体面而不再过问她的死活,邻居因为她的吉普赛血统鄙视她孤立她,政府又一次次地逼她搬到状况更差的住所。她就像是一棵生长在人中间带刺的树,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格格不入。这样的环境之于赫蒂不仅仅是冷淡无情,简直可以称得上险恶可怕。然而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认为人的最真实的存在是出于孤寂苦闷绝望等阴暗低沉的情绪下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赫蒂的生存状态其实最接近生命的本真。
非常清楚自身的处境,赫蒂不但没有向命运和世俗屈服,反而以主动放弃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积极主动地抵抗处境的限制。存在主义哲学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价值要由人
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来决定,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这种自主的选择和创造,鼓励人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本质而做出主观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于个体的人来讲,没有什么前提预设的命运,我们可以自由地通过行动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和设置存在的限制。而且萨特认为只要是为自己的自由而采取行动,就能获得肯定的意义。3在这个冷漠敌对的世界中赫蒂和命运的抗争,为自由所做的一次次放弃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赫蒂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与“体面”进行了对抗,始终保持自由、尊严和独立,探寻着存在的意义。
小说中写到了赫蒂的吉普赛血统,“因为她的母亲是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意味着流浪放荡不羁,意味着罪恶欺骗贫穷,所以主流社会对待这一民族的态度是歧视的,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追求自由的民族。对于自己这一身份,赫蒂并不像她的子女那么担心或拒绝,而是骄傲地接受。她喜欢溜到火车站的月台上看来来往往的人,对她来说到那些喧闹,充满烟尘和乱哄哄人的地方去,就是一副麻醉剂。对附近街上的人称为“那个吉普赛女人”时,他会大声说那损害不了她的一根毫毛。在丈夫去世和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后,她更是毫无顾忌地展现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起了吉普赛人的传统生意。赫蒂对自己的血统认同,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接近(身材高大,一头黑亮的头发,皮肤一晒就黑,黑的眼
睛烈性十足,爱穿彩鲜艳的衣服)或是对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的认同,而是表现为血液中流淌的对自由的渴望。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生命的每一个转弯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在小说中拒绝了一切命运和传统社会制度所安排的“身份”,在孤寂中一次次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存在获得了应有的意义,实现了个体拥有在社会体中选择自己所属体以确认和巩固自我身份的自由。赫蒂的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强调了她存在的自我性个性化和主体化,体现的是人生存意义的自由追求。
贫穷孤独如赫蒂者,其最终结局并不出人意料。然而赫蒂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大多数穷苦寡妇都不可避免的“正常”道路。她的一生面临过几次抉择,而她存在的意义就在这几次抉择中显现出来。显然,赫蒂是在丈夫死前并无多少异常行为,唯一的特别之处,就是喜欢去人潮汹涌的车站看热闹,好像有点儿不大安分。从那时起,子女们就已经开始担心她那不“体面”的吉卜赛血统了。丈夫中年去世,赫蒂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她本可以像别人一样,听安排,当售货员,做正常寡妇,过体面生活。
“体面”一词,浓缩着英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乃英国人的最爱,19世纪愤世嫉俗的批判现实者们都不曾撼动它。多少人奉行几百年的行为规范,如今却不能束缚赫蒂。在小说中,作
者为我们描绘了体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家有业,有好工作,有汽车”。可以说,所谓的体面就是英国社会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观、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外化为社会制度。赫蒂的四个子女、地方当局的官员、有钱人甚至是与她同样贫穷的邻居一起形成了一张“体面”的网,他们用这张网约束着捆缚着像赫蒂一样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们。他们改造城市,让穷人都住进便宜的公寓里,看似对穷人的安置,但这些“冰冷、灰暗、丑陋”的住房却让人们以安分驯服作交换。体面的社会制度以其无形的威压逼迫着人们放弃自由与尊严。
赫蒂一生都在与这种“体面”相对抗,她既贫穷又不安分,她的“另类”让体面的社会如芒在背。如果说,她在放弃体面的职业时还是一种任性而为,但她为了蒂贝而拒绝搬进“绿野中”的养老院时则是一种清醒的选择和勇敢的反抗,因为她知道她们搬去的养老院根本没有田野,她也知道在那里老人被当作不听话的呆傻儿童对待,直到毫无尊严地有幸死去。当市政府明令赫蒂了结蒂贝时,她面临着人生又一次抉择:要么听安排,搬进“绿野中”的养老院等死;要么再次放弃,成为真正的流浪者。为了保全唯一的伴侣,赫蒂选择再次放弃,从此彻底失去了庇护所,头上无片瓦遮身。赫蒂誓死保护蒂贝,不仅是保护一个生灵,更是保护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为自己仅存的一点人世温情而挣扎。4
与第一次放弃相比,第二次放弃更显示了赫蒂的自尊与勇气。因为那位房屋署官员也深知,“所谓的养老院,都把老人当成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直到他们有幸谢世”。在那种地方,老人们除了维持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人应有的大部分权利,根本没有多少尊严和自由,更遑论什么爱与温情。赫蒂的选择体现了她对于自己卑微的自由与尊严的保护,即使知道自己反抗制度的结果,也没有流露出些微的后悔和抱怨。她运用自己的生存智慧顽强地再废墟中活了下来。赫蒂勇敢地迎接了流落废墟的命运,明知前面是死路一条,依然顽强地挣扎到生命最后一息。在她努力抵抗社会与自然双重严寒的过程里,我们看不到她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沮丧、悲伤,甚至连一点点抱怨都不曾流露。我们看到的,是赫蒂身穿粉红和大红玫瑰花窗帘布做成的衣服,傲然站在房屋署官员不愿涉足的恶臭小屋里,不屈的生命意志突破重重束缚,开出花来。面对生活,赫蒂从不叫苦,还颇能寻乐趣,她高傲,独立,坚韧不拔。这正是存在主义所看重的人在处境中的积极抗争。
萨特认为,自在存在“是其所是(is what it is)”,自在存在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存在;自为存在“是其所不是(is what it is not)”且“不是其所是(is not what it is)”。自为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意识主体性,最大特点是主动性。人的本质为主观性自行选择所造就,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在行动中实现自我和存在。5简言之,所谓“自为的存在”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意味
着人物的自由选择,而且是要不断地选择。萨特在《存在注意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除行动外,无所谓现实”,“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6 赫蒂令人不可思议的主动放弃和自愿沦落其实是她为实现自我,追求自由,彰显自身存在的一次次的努力。通过一次次的选择,赫蒂追寻着自身存在意义。不论她的生活发生什么变化,她都始终如一地寻求自我的认同和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对自己生活道路的选择。
然而选择绝不可能是自由的。自由和处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选择的自由仅仅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但具体选择什么还是受到处境的限制。在这个强调同一和宏大叙事的社会传统里,赫蒂这种少数和边缘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式的,她的选择也只能是在这个亲情缺席,制度在场的世界中为保持尊严而作出的权宜之计,是她在这个冷漠无情的世界里同自己命运的抗争,是以可能抵抗不可能。她的自由决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相对意义上的自由,或者说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自由。人类是注定要被抛弃到一种具体的环境中的。萨特认为,归根结底,自由与不自由,不取决于客观,而取决于自己。7显然存在主义这种自由更多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处于孤单无援的悲惨境地,赫蒂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醒,但她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尽管世界时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赫蒂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
温华而是通过选择来寻求生存的意义。她在与“敌”周旋的过程里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智慧,以幽默化解内心的凄苦郁闷,能以超然的态度来面对困境,保持着精神上的自由并积极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老妇与猫展现了边缘人在现代体面社会的生存状况。赫蒂的经历强调了人在具体处境中选择生存方式与命运抗争捍卫尊严和自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多丽丝·莱辛. 老妇与猫 [A].另外那个女人[M]. 黄梅选编,傅惟慈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35-151.
2. 柳鸣九. 萨特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
3. 余培源,夏耕. 一个“孤独者”对自由的探索 ─ 萨特的存在于虚无[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99.
4. 温华.为边缘人画像 — 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人与猫》赏读[J].名作欣赏,2008.01:103-105.
5. 罗慧林. 不可能的自由选择[ J ]. 外国文学评论,2009. No. 4: 47.
6. 让 — 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M].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