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失现状与应对措施
摘要: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 呈现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负增长态势, 人口流失将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通过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鹤岗、牡丹江等9个资源型城市的实地调研, 总结人口流失在政策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可行性、针对性和个性化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人口流失; 问题分析; 对策建议;
Abstract:Population aging was increasing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ich presented a negative growth of low birth rate, low mortality and low natural growth rate, and population loss will impede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In 9 resource-based cities of Daxinganling, Hegang and Mudanjian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om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loss were summarized in policy system, economic society and 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me feasible, targeted and individualized countermeasures of population loss were given.
Keyword:resource-based city; population loss; problem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依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017年黑龙江省人口流失8.98万人, 其中80%以上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减
少同时带走了多年所付出的教育投入和技能培训, 人口流失导致收入不对等、就业不充分, 社会不稳定隐患增加, 进一
步阻碍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振兴。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中, 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有伊春、大兴安岭、大庆、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牡丹江、黑河等9个资
源型城市, 人口流失、人力资本外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当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人口结构不均衡、生育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落后于其他发达城市。因此, 深入研究并解决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失问题显得异常紧迫。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人口流动因素, “推-拉”理论提出技术发展
及经济增长扩大了人口流动规模[1], 中间障碍理论则分析了影响人口流动的迁
出地、迁入地、迁移成本和个人因素[2], 另从物理分离的视角, 客观的揭示了人口流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3], 当前城市与农村间的收入期望差距是影响人
口是否迁移的重要组成因子[4], 技术和产品偏好是区域人口迁移的驱动力[5],
情感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观意愿[6]。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人
口流动原因:在制度层面, 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形成了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壁垒[7];
在经济层面, 财政转移支付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8];在社会层面, 城市公
共服务水平和商品房价格对人口流动产生正向拉力和反向推力[9], 不同物理区
域和人口迁移模式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共性因素[10,11];在个人层面, 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婚姻状态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一般因素[12,13], 集成收入变化、职业变化和自述变化的垂直流动指数是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因素[14]。
学术界针对人口流动的研究视角, 大多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 对于人口流失的微观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区域, 大多集中于
经济发达和中西部省份, 对于东北地区, 特别是黑龙江省的研究不多;针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对象,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专门研究更是缺少, 已有研究的政策建议呈现碎片化特征。因此, 针对黑龙江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失问题的状态、问题和对策分析凸显其必要性。
2、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动状态与特征
2.1、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动状态及趋势
依据黑龙江省各年度、各地区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各地市发改委、卫计委调研数据, 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口期末总量、期初总量、净迁移量及流动比率进行测算分析, 黑龙江省9个资源型城市中, 鹤岗、七台河、双鸭山、伊春、大兴安岭、大庆、鸡西、黑河等8个地区均为人口净流出, 其中七台河、大兴安岭、双鸭山3个城市人口流出程度逐年加剧, 预计到2020年人口净迁移量仍为负值, 人口流动比率分别达到-150.2‰、-123‰、-82.8‰, 导致区域人口总量绝对减少。牡丹江市是唯一一个人口流动比率为正值的资源型城市, 自2016年开始牡丹江市为人口净流入, 达到39 584人, 按目前增长率预测2020年流入人口将增加至74 631人。从全省范围来看, 资源型城市总体呈人口净流出状态, 且流动比率逐年上升。
2.2、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动特征分析
2.2.1、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出比率增速加剧
依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黑龙江省人口状态呈现为人口净流出, 且其净迁移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迁移人口中绝大部分来自于资源型城市。2010—2016年,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中七台河、大兴安岭、双鸭
山、黑河、伊春、鹤岗等人口流动比率绝对值较大, 均超过20‰, 预计到2020年, 七台河、大兴安岭、双鸭山等地区的流动比率接近或超过100‰, 这一变化将导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数量和增长比例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将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负增长态势。
2.2.2、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
黑龙江省9个资源型城市的人口总量占比约40%, 人口增长率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9个资源型城市中, 鸡西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和大庆市的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 但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下降幅度较小, 牡丹江还有回升趋势。鹤岗、七台河等5个资源型城市人口总量逐年递减, 大多呈负增长态势, 依据测算, 2010—2020年, 全省人口期末总量从3 833.4万下降至3 708.8万。
2.2.3、资源型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
黑龙江省人口年龄比例出现了较为不利的发展, 0~14岁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1.96%下降到2016年的10.95%, 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8.32%上升到2016年的11.6%, 上升了3.28%, 说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通过实地调研, 在资源型城市上述情况更为明显, 优质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出的主力, 剩余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2.4、资源型城市人口素质有较大提升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 黑龙江省每10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由4 797人上升为9 067人, 接受初等教育的人数由31 253人下降为24 078人, 说明黑龙江省的人口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义务教育落实情况较好。通过实地调研, 鹤岗市、七台河市、伊春市等资源型城市的
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水平也逐年提高, 人口素质较以往明显提升, 为资
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3、资源型城市人口流失的问题分析
3.1、政策制度层面
自从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以来,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出生
人口数量逐年递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共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守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日常生活压力较大, 尚不具备二孩生育的主观条件;二是资源型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
七台河旅游不高, 二孩生育的客观条件不充裕, 使得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不强烈。因此, “全面二孩”政策在资源型城市远未达到促进人口总量增加的预期效果。
人才引进政策既需要有力的经济支撑, 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才能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 为人才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泉。资源型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 但由于此类型城市发展大多依赖于资源开发, 现阶段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下降, 难以用优厚的福利待遇支撑人才集聚。同时社会文化软环境和生态、公共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不均衡, 人才引进政策的社会支撑力度不高, 难以满足引进人才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致使人才引进政策的导向不清晰, 效果不明显。
3.2、经济社会层面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足, 多以优势资源为主来发展第一、二产业, 当资源价格走低或者资源面临衰竭时, 会迅速导致经济总体下滑, 从而产生“资源诅咒”现象。在资源开采过程中
片面追求数量, 忽视相关资源产品的深加工, 导致投入成本过大, 收益回报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