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悲怆的黎明》中女性角塑造演绎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审美原则的差异,中国歌剧的发展走的是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尽管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仅仅只有近百年,然而女性角却在这百年历史洪流中一直独领风骚。本文立足于新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轨迹,探讨了新世纪较具代表性的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的女性角的演唱表演艺术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文化内涵。
关键词:歌剧《悲怆的黎明》 女性角 塑造演绎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歌剧是从20世纪20-40年代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伊始,到今天也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近百年的歌剧“本土化”历程中,中国的一代代艺术家们深入民间、 实践探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借鉴和吸收西方及本土成功的经验,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歌剧艺术作品。中国歌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其中的经典唱段经久不衰,歌剧中塑造的民族形象也被世代传诵。
纵观20世纪中国歌剧艺术的历史轨迹,实际上女性声乐文化是一部以女性角塑造为主线的历
史,从前面提及的《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女性角出现的“萌芽”,到1945年《白毛女》的诞生,确立了中国歌剧以女性角为主人公的主流派风格;五、六十年代《洪湖赤卫队》、《江》两部歌剧体现了那个时期我国歌剧创作的最高水平;80年代的《伤逝》、90年代的《党的女儿》这些歌剧中的女性角都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笔。女性角的塑造已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它成为了一种现象、一种审美、一种中西方歌剧文化的美学差异。
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发现中国歌剧也已发展得更加成熟,跃步世界舞台。中国一批批歌剧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留洋归来,他们带着先进的创作及演唱技法,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世纪的歌剧创作演出中。中国歌剧正朝着多元化发展,男性主人公角也开始粉墨登场,这无不显示出中国歌剧正一步步走向全面、成熟。然而,相比之下,男性角虽然也同女性角一起部分占据着中国歌剧舞台,或者部分扮演着主要角,但就男性角的音乐塑造以及在广大人民众中的巨大影响而言,也许还是远不及女性。
一《悲怆的黎明》概述
《悲怆的黎明》是新世纪中国第一部新创歌剧,是一部抒情悲剧风格的民族歌剧,是建党80
周年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献礼演出活动中的重头戏。《光明日报》曾评论它的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民族歌剧界“10年来没有优秀歌剧的空白”。该剧采用了全新的运作模式,聚集了当代国内最精锐的策划班子、主创班底和最当红的演出阵容,这足以显示出中国的歌剧艺术家们为新世纪歌剧发展所具备的魄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悲怆的黎明》一经上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广大观众和业内人士中获得好评。原因大致有两点:这部歌剧不仅以其动人的故事、成功的音乐、精湛的演唱和完美的舞台表现形式打动了人,而且还有创作人员对中国歌剧的全新理解与实践,他们以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作出了许多全新的尝试。
故事讲述的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那段难忘的迎接胜利的岁月中,一在东北解放区某公学学习的青年学生,面对在望的曙光,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遐想,相约一起建设新的家园。但是最后,战斗的炮火仍在硝烟中弥漫,他们深深地懂得,祖国更需要他们作为一名战士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小伙伴们毅然地穿上了军装,奔赴前线。在残酷的战斗中,他们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战争胜利了,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却长眠在黎明时刻,没有看到胜利,更没有享得今天,活着的人将永远怀念他们。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五人:林梅、田原、思明、白云、于薇,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女性主人公就是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塑造
的林梅。
黎明女儿二女性主人公林梅的性格角
剧中的女性主人公林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角,她从一个年轻活泼的女中学生成长为一个为新中国诞生甘洒热血的革命战士,再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凭吊者。她在剧中的感情由始至终都是最细腻的,也是创作者竭力刻画的。正是她和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线索穿插在时间线索中成为了剧情发展的主线。她曾经年轻、活泼、积极、热情,对未来充满着梦想,而面对祖国最后的危难时刻,却毅然放弃了到苏联深造的机会,与相恋的人携手参军,为新中国而战。面对自己的恋人壮烈牺牲,在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后,她把刻骨铭心的爱情深埋在心底。在剧尾时,林梅作为幸存者,在五十年后来到恋人墓前,倾诉对往年的追忆和对恋人多年的脉脉深情。
三女性主人公林梅的音乐塑造
《悲怆的黎明》中女性主人公林梅在音乐的体裁上,是由歌剧本身的悲剧原则构成。在音乐的美学范畴内,把东方少有的崇高之美融进了人物的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给人以强烈的震
撼和美的享受。在剧词上,作者将叙事和抒情的手法相结合,以诗化的语言风格来表述,其清新和美丽是过去的歌剧剧词中所少见的。而在音乐形式上,该剧综合了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入了舞蹈场面,让角一边唱一边跳,歌之舞、舞之歌的创作理念勾画和凸显出歌剧创作多元化的层面,更加丰富和拓宽了歌剧的表现力。在创作的音乐语言手法上,作者关峡没有选择走前人走过的路,他“并未使用某种具有明确地域性和风格性的民间音调素材,也没有把‘民族歌剧’所常用的戏曲板腔体结构当做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基础”,而是把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洋歌剧的音乐思维融会贯通,用独特的东方旋律极尽西洋歌剧的各种音乐形式,如乐队的交响性,声乐的宣叙调、咏叹调、抒情短歌、对唱、重唱、合唱等,歌剧体裁也囊括了进行曲、摇篮曲、浪漫曲等,赋予演员塑造角更多的表现空间,使角更加丰富、更有感染力,大大增强了亲和力和震撼力,但从其行腔走句的深层结构中仍然可以听出我国民族民间旋律旋法的若干独有特,“关峡的音乐是流畅的,优美的,也较有个性;更重要的是,它雅俗共赏——在歌剧音乐创作中,这是一个不易获得的品格”。在演唱方法上,该剧结合民族和美声两种歌唱方法,以抒情悲剧的音乐风格,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做出大胆的实践,力图使女性主人公达到形象神似的最佳境界。
四简介及饰演林梅的演唱艺术
饰演《悲怆的黎明》一剧女性主人公的演员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歌唱家、声乐表演艺术家。是我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文职将军,现任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政府津贴”。她演唱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白发亲娘》、《珠穆朗玛》、《父老乡亲》、《江山》等等。1985年,为纪念歌剧《白毛女》诞生40周年,出演第三代“喜儿”,获得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1992年,她又成功出演了歌剧《党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人公田玉梅,获得国家级奖项文华奖;加上《悲怆的黎明》,这几部歌剧的成功演出,使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歌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