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末”说“副”话“彩旦”
第一篇:谈“末”说“副”话“彩旦”
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
谈“末”说“副”话“彩旦”
一、“末”
“生旦净末丑”,是传统戏曲中的五大行当。但是,现在的许多地方戏曲中,只有“生旦净丑”,已经没有“末”行之称。“末”行,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几十年来,只听说有名生、名旦、名净、名丑,却从来未曾听说过有“名末”的。因此,很多青年观众,对于“末”行,茫然不知所解。其实,“末”行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中,曾经雄踞极为显要的地位。
“末”行,最早称为“末泥”。在宋杂剧、院本中,一般有五个演出人员。而“末泥”总是处于首要地位,扮演男性的主要角。南宋吴自枚《梦粱录》中明确指出:“杂剧中末泥为长”。到了元朝,“末”行仍然是杂剧中的主要行当。那时的杂剧,有“末本”、“旦本”之分。凡是“末本”,全部曲牌都是由“末”角所独唱。当时,“末”行分为“正末”、“外末”与“小末”等。“正末”扮演剧中的主要男角,“外末”则演次要角。例如,在《单刀会》中,“正末”扮演关公,“外末”扮演鲁肃。在《
赵氏孤儿》中,“正末”扮演程婴,“外末”扮演公孙杵臼。另外,“小末”则扮演剧中的青年男子,也就是相当于后来的小生。
到了明清时期,在传奇中,出现了“生”角的行当。“生”行的地位,开始愈来愈重。很多主要角,由“生”行扮演。等到京剧崛起,“末”行的重要地位,逐渐为“生”行所替代。领衔挑班的,大多是“生”行演员。例如,早期出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老生三杰”,后来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的“老生三鼎甲”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四大须生”等,都是挂头牌,担任主要角。而“末”行却逐渐衰微,只是在戏中演些家院等一般不重要的角。久而久之,“末”行就逐渐被淘汰。如今,大家只知道“生旦净丑”,“末”行已不为人所知了!
二、“副”
在戏曲界中,原来的行当分得很细,共有十个行当。除了“生、旦、净、末、丑”以外,还有“副、外、杂、武、流”五个行当。顾名思义,后面的五个行当,他们演的都并非是主要角。但其中的“副”角行当,却值得一谈。
“副”的原意,就是一种辅助性的性质。在职位上,都是协助正职工作。在戏曲界中,“副”角演员,一般就是配合主角演出。也就是俗称“里子”演员,专门演一些不很重要的“二路角”。但是,在昆曲界中,“副”角演员的地位却也不低。它有一些特殊性的角,是专由“副”角来表演的。在有些戏中,主要角是由“副”角演员来表演的。并且,其中还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优秀人才。
昆曲的“副”行,分得很细。它主要是针对“净”与“丑”这两个行当的。一是在“净”行中,有“正净”与“副净”之称。一是在“丑”行中,则有“丑”与“副”之分。
昆曲的“副净”,称为“白面”,是个很重要的行当。它有“冠带”与“邋遢”两种。“冠带白面”,是扮演社会上比较有身份的、官职较高的反面角,像严嵩、秦桧、董卓等一些大官僚,要端些架子,很有些气派。这些角,就归“副净”扮演。“邋遢白面”,扮演的则是禁子、解差之类人物,身份较低,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缺乏素养,直率粗鲁,说话没有边际,经常引人发笑。在昆曲的“传字辈”老艺人中,演“正净”角的,有沈传锟、薛传钢等人。而演出“冠带白面”与“邋遢白面”的,则大多是由邵传镛、周传铮等几位表演。他们演来活灵活现,生活气息极浓。
再说“副”与“丑”的区别。“副”俗称“二面”,“丑”则俗称“小花面”,两者并不相同。“副”角脸上的白粉搽得多一些,扮演的角,如张文远、西门庆、汤勤、李因等,大多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丑”角脸上的白粉搽得少一些,扮演的多数是心地善良、比较有正义感的小人物,如疯僧、时迁、万家春等。当年,王传淞以“副”角取胜,他在《十五贯》中所塑造的娄阿鼠这个角,已成为戏曲艺坛上经典的艺术形象。华传浩则擅长演出“丑”角,如《醉皂》、《下山》、《问探》、《盗甲》等剧。他们师兄弟之间,一个演“副”,一个演“丑”,是各有分工与专长的。而现在在戏曲剧团中,“副”行已很少有人谈起,似乎有并入“丑”行的趋势。但是,王传淞精湛的表演艺术,却使“副”行达到相当高的艺术高度,光彩夺目,我们千万不要等闲视之。
三、“彩旦”
“彩旦”,俗称“丑旦”、“丑婆子”、“彩婆子”。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中,是一门比较冷僻的行当。
在京剧中,“彩旦”属于“丑行”应工。重在说白,以做工为主。在表演、化妆方面,都很夸张。在台上,嬉笑怒骂,逗乐搞笑,能调剂舞台的欢乐气氛。主要是表现社会上的三姑六婆以及性格比较开放、蛮横的妇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挑帘裁衣》中的王婆等。但这
类角,也并非全是坏人。有的是讽刺比较愚蠢与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中的程雪雁、《西施》中的东施等。还有一些则是举止爽朗、粗犷豪放的女性。如《四进士》中的万氏、《铁弓缘》中的陈母等。因为以“彩旦”为主角的京剧剧目不多,所以京剧中的“彩旦”,一般都是由丑角反串扮演。像著名丑角刘斌昆、马富禄、慈瑞泉、贯盛吉、朱斌仙、詹世辅等,演“彩婆子”都很出。
京剧的“彩旦”有个特点,比较放得开。可以允许他们在台上口无遮拦,即兴发挥。这样,能显示演员的机智与巧思。但是,在过去的社会中,也有演员因此而惹祸的。在前辈京剧演员中,演“彩旦”最著名的是刘赶三。他的口才很好,能够现场抓哏。在清朝末年,被召进宫演出时,经常借题发挥,大胆嘲笑、讽刺王公权贵。据说,有一次他看到光绪看戏没有座位,就在台上现场发挥:“我倒有地方坐,怎么皇上反没有座位?”慈禧听了,无奈只能吩咐让光绪坐下。传说未必是真,但却反映了前辈艺人的艺术才能与敢于直言的正气。后来,他又因为在台上讽刺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到李鸿章的杖责,郁愤而死。
民国初期,京剧界又出了一位专演“彩旦”的优秀演员――盖三省。他长期在上海演出,功底扎实,嗓音脆亮,出语诙谐,演唱风趣,也是以善于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插科打诨而著称。
他在表演时,念词清晰,[数板]节奏分明,富有感染力,常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探亲家》、《看香头》、《送亲演礼》等,曾经为梅兰芳的《凤还巢》配演程雪雁,为黄桂秋的《春秋配》配演贾氏,为言慧珠的《拾玉镯》配演刘媒婆。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则是为程砚秋的《六月雪》配演禁婆,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多次受到程砚秋的赞扬。
在我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很多地方戏,都是从“三小戏”发展起来的,来自民间,贴近大众。重视丑角,以“彩旦”为主的喜剧很多。同时,后来所编排的很多新戏,为了增强喜剧彩,都经常安排有“彩旦”角出现。并且,还要求“彩旦”演员能演能唱,戏份较多。所以,在地方戏中,“彩旦”的地位较高。像越剧、川剧、秦腔、豫剧、闽剧、黄梅戏、评剧、汉剧、楚剧等各种地方戏中,都曾经出现了很多名扬一时的著名“彩旦”演员。
地方戏载歌载舞,很重视唱功。所以,很多著名的“彩旦”演员,也都是能演能唱,全面发展。像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演员赵丽蓉,她原是中国评剧院的主要“彩旦”演员。师父名叫王德斋,就是专演“彩旦”的。赵丽蓉在幼年时,学习勤奋。上了舞台,能唱会做,表演风趣幽默。放得开,收得住。演出的一些喜剧角,很得大家喜欢。她在年轻时,就在评剧界有了
名声。她早年所主演的《娘家妈》、《顶锅》、《锔碗丁》,以及《花为媒》中的媒婆、《凤还巢》中的程雪雁、《杨三告状》中的杨母、《吹鼓手告状》中的表、《桃李梅》中的封氏等,从表演到唱腔,都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她的功夫深,底气足,嘴皮子利落,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篇:谈 “心”,说 “愁”,话“调岗”(范文模版)
谈 “心”,说 “愁”,话“调岗”
自己的人说贴心的话,大家的事大家来解决,在我们这个平台上资源共享,畅想观点,今天,我来给大家谈谈心,说说愁,唠唠调岗那些事……
调岗牵涉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工作,缓解矛盾,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着眼于共同发展,强调人性化管理,最应该考虑公司的整体工作安排,通过岗位的调换是否确实能促进公司的整体发展,充分的利弊权衡,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首先,应该全面分析,经营环境的变化催生着管理的变革,目前民营企业大多面临着企业发
展速度放缓,竞争格局定型、人力成本上升等诸多现实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相互比拼的不再是百米赛跑的加速度,而是马拉松式的“长力”,企业的管理也必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式。调岗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调岗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全面分析的问题上,应该先自问四个问题,即能不能做,要不要做、员工的真实的想法、义务的问题。清楚明确的知道问题的答案,才能做出下一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