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词语理解运用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词语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生生的船家女,
    shāo居何处妾家住横塘停船暂借,或恐是同”辽阔空间,悠邈时间,都会使这种感情,这就是乡土情      jié)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    jué)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
A.“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褪”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题可用直选法。“故知”有两种意思,一是老朋友、旧友;二是因此知道。结合语境“他乡遇故知”,可知“故知”在句中是“老朋友、旧友”的意思。直接得出答案为A
他乡遇故知,是一个古代成语,指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出处:1.宋·洪迈《容斋随笔·得意失意诗》八卷:“旧传有诗四句夸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2.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三种说法,一说是出自汉·无名氏的《四喜诗》,一说是出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的《四喜诗》,还有一说是出自清朝纪晓岚的手笔。3.十年久旱逢甘露,万里它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4.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果然有志者事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个,今日又去打虎,谁知恰好遇见贤侄。邂逅相逢,真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
【考点解析】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中考考查的范围有:(1)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2)近义词(同义词)辨析(3)关联词的选用。(4)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含义。(5)正确使用成语。
其主要题型有:①选择填空式;②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式。以选择题居多。
这些题目中所涉及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出错的常见词。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成语的考查几乎占据了整个词语运用考查的半壁江山。从题型来说,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兼顾主观题。此外,一些省市考查了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神马”“杯具”“时间都去哪儿了”“吐槽”等,体现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的大语文观。这就要求考生做个有心人,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最基本的方法是去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确定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辨析,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如“反映”与“反应”的区别在于“映”和“应”,把握这两个字的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别了。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语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如“阻挡”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挡”是动词,同义词成语在句中一般
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还可根据感情彩(褒义、贬义、中性)、使用范围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于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这是恰当运用它的前提,比如“门庭若市”中“市”本身有“市场”之意,如果用来形容“集市”就错了。如“集市上人很多,熙来攘往,门庭若市”这个句子明显存在错误。(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本中出现的成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古今差异比较大的成语要准确把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或”是“國”的本字。——《字源解说》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一,地也。——《说文解字》
3.填空。(2分)
1)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  =    +  ,“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③国都,京城。《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国”的意思是_____。(填序号)
【参考答案】3.1)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  2)③  (每题1分)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甲骨文国的含义和文言词语“国”的一词多义。甲骨文中的“戈”指武力、战争;“口”指城邑、疆域;“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为:国都里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的意思是:国都。《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国,也是国都的意思。
:(拼音:guó)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
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在现代,对于“国”的观念是:“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在古代把分封给诸候的封地叫“国”,把都城叫“国”;把地域也叫“方”或“国”。从字的源义来看,可以说,古代人民对于“国”的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的。说文解字注:邦也。注: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注: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考点解析】  多义词
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单义词”的对称。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 使新旧词义并存。区分:有的词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
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辨析方法:
多义词往往与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病句,如“表意不明”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同义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在古文阅读中,设题者既考查实词中的一词多义,也考查虚词中的一词多义。辨析多义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现象辨析
例如,(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
不难判断,(1)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从词义辨析
例如,(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1)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2)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从词性辨析
例如,(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显然,(1)中的“代表”是名词,(2)中的“代表”是动词。
从语境辨析
例如,(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看出,(1)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从搭配辨析
例如,(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2)他正在赶苍蝇。(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赶”与“苍蝇(昆虫)” 搭配,是“驱逐” 的意思;(3)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 的意思。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
鉴亭之铭并序
清·许瑶光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予以俸满,将觐北阙。嘉禾耆旧,出饯鸳湖。水滨百桨,清酒百壶。此地为别,临眺踌躇。亭构来许,意在跂予。予忝承乏,赖天子命。于今十年,罔敢不敬。有胡德惠,劳君觞咏。临别赠言,式资往训。爰举觯曰:请建“鉴亭”。劳劳送
客,报以德馨。修慝辨惑,舞雩典型。天光云影,源头式听。佥曰唯唯,爰勒斯铭。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