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2009年一部席卷全球7.5亿美元票房的好莱坞大片的剧情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面对印度人发现的全球危机,美国的黑人总统无力回天,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搭乘俄国寡头的私人飞机,赶上made in China 的诺亚方舟,最终奔向新大陆。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2012》。仔细揣摩剧情我们会发现电影在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图景的同时,暗藏着某些意识形态的因子。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个案,这其实是电影的一个共性。今天我的主题报告就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好莱坞大片中的意识形态。
原理部分:
大轰炸为什么不上映“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796 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一旦反映人类真实需求的可信知识出现,一个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最终蓝图就可以获得。在马恩经典著作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神圣家族》的“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这一节中。马恩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要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某一特定社会阶级的精神观念及物质生活状况,受到该意识形态操控的人由于为这种教化所影响,对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产生混淆,因而处于无意识的认同状态,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
1969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让·路易斯·阿尔都塞发表了其经典论著《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应于军队、
法庭、监狱等具有鲜明的暴力和强制特征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另一套专门化的机构:宗教、法律、家庭、教育、政治、传媒系统和文化(文学、艺术、体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通过“询唤”,意识形态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这一过程之后,主体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任凭驱使,成为国家机器的顺民。阿尔都塞将艺术归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艺术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属于美学意识形态的范畴,而美学意识形态又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心灵,陶冶心灵就是在教化。意识形态可以隐藏在艺术中向观众渗透。因此,艺术是一种隐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次,社会生活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意义结构的电影,当然
也有意识形态性。任何一种文化的、艺术门类的、不同编码系统的、艺术的运作层面的载体——媒介,都必然的受到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掌控。在某些时候,它也必然的履行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的突出代表,同时作为一种媒介,是最有效最生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次,它兼具了几乎一切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绘画、文学、雕塑等等)的特长与优点,它可以加入音乐,展现绘画,是流动的摄影艺术,还可以加入字幕增强其文字表现力。几乎一切艺术门类都可以在电影里生动地展现。它生动而直观地反映生活,它兼具理性与感性精神,在完整而适合的时间长度中以感性接近理性,碰触理性。
和平演变战略的始作佣者杜勒斯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文化霸权”、意识操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真义都在其中。事实的确如此,美国的强硬姿态和硬实力并未让强悍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屈服,而美国的电影及其附属品却做到了。2001年,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携妻带子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被扣留,当时他正试图使用伪造的多米尼加共和国护照进入日本。而他在向日本方面解释入境的原因时只是表示想去迪斯尼乐园玩玩。另外金正日本人也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他有拷贝数两万的史上最大个人电影库,个人专列为特设屏幕。喜爱《勇敢的心》和《13号星期五》,最爱007.并著有《电影与导演》一书。
好莱坞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工业规模生产、传播意识形态的工业体系,它在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训化的时候为本国赚取名声和大量的外汇,它展现着本国的民族风情画,让人在接纳美国电影的同时接受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好莱坞电影,以及历届奥斯卡获奖情况来具体分析美国电影中暗藏了哪些意识形态因子,又是如何将这些意识形态因子巧妙的传递给观众的。
案例分析部分:
一.上帝选民和天定命运
“上帝的选民”这一概念泛指尘世中因崇拜上帝而蒙受恩宠的基督教徒。随着现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上帝
的选民”在宗教含义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所指对象转向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颖而出的新教徒。前往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
移民虽然有的是基于逃离英国的宗教和政治迫害的考虑,但也有人是自愿为信仰而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来到这块待开垦的新大陆,他们渴望在这里实现宗教理想,建立一个“希望之乡”和“山巅之城”。著名的移民清教领袖温斯罗普说“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将看着我们”。在被上帝“拣选”致力于建立自由美好的“山巅之城”的过程中,美国人带着浓厚的种族和道德优越感,向西挺进。在野蛮的“抢地运动”中,上百万的印第安人被灭绝。在击败墨西哥夺取德克萨斯之后,《合众国杂志与民主评论》主编奥沙利文撰文说:“为了每年都增添的几百万人的自由,我们负有向新大陆不断扩张的天定命运,这个大陆是上帝为我们预备的,谁也阻挡不了这个使命的完成。”从此,“天定命运”成为美国对外政策最方便使用的词汇。在美国白人看来,他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能够保证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最后制度,他们要以这种制度去实现拯救世界的梦想。“上帝选民”、“天定命运”的优越感贯穿于美国的历史发展中,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作自由战士、拯救者、圣战骑士、世界警察。这种救世情结在好莱坞灾难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2012》上映已经两年多,但这股人潮远未过去,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关心2012年12月22日是否真的是世界末日,当然还有每当有名人过世,都会被大家戏称其实他并没有死,而是登船了。《2012》的剧情安排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首先是印度科学家萨特南发现了危机,为世界拉响了警钟,
但是因为美国方面的疏忽或者有意为之,没有人去接他登上方舟,最终死于海啸。暗示印度人的聪明才智(硅谷)虽然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印度并不是不可抛弃。
然后由美国黑人总统在八国集团峰会上将危机告诉了其他国家,并牵头和领导了方舟计划。黑人总统死后,白人国务卿执掌大权,总之美国始终把持着方舟计划的领导权,担负着挽救人类文明的使命。影片最后的高潮也是美国男主角潜到被水淹没的船舱中,修好了液压系统,关闭了舱门,挽救了全船人的性命。
美国把建造方舟的重任交给了中国,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工厂的角,以及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走出布什主义的阴影,更多的寻求合作。但是另一方面,片中中国军人刻板的形象,偏远地区人民文化程度低,从侧面反映了所谓的中国的集权和人民的盲从,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在绝对保密的状
态下以最短的时间建造完成巨大的方舟。
导演先是给俄罗斯寡头尤里安排了虎背熊腰的体格,一架大飞机,安东诺夫225超大型军用运输机,起飞重量60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然后又安排他不给情人塔玛拉买船票,让其自生自灭。最后导演又安排尤里不顾物理定律,使出全力奋力一抛将孩子扔上甲板,自己因为惯性坠入深渊葬身谷底。暗示了在美国人心中俄罗斯人粗犷、冷酷、好蛮干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地方,主角一家本没有船票,是通过建方舟的藏族民工混进了方舟。暗示中国是个流行走后门的国家,哪怕你只是认识一个民工。
另一部比较明显的反映了美国上帝选民、天定命运情结的影片是1996年上映的《独立日》。它和2012的导演都是罗兰艾默里奇。说句题外话,艾默里奇这位导演很有意思啊,他已经在他的电影中用四种不同的方法把地球毁灭了四次。《独立日》中地球先是被巨大的外星飞船轰炸了一次,《哥斯拉》中又被巨大的怪物蹂躏了一次,《后天》中又被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冰封了一次,最后在《2012》中又被火山爆发、地震、海啸联合折腾了一次。个人预测下次他再想毁灭地球该动用病毒了。
回到正题,影片发生的时间设定在7月2日,大批外星飞船进犯地球,要在三天内毁灭人类,地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无庸讳言,这部影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便是极其具有美国特的,从外星人入侵,到最后被歼灭,正好在三天里面完成,即7 月2 日到7 月4 日,恰好与美国独立日连接在一起。于是,一个关于人类抵御外星人的并不十分新鲜的故事被改写成了一个美国英雄解救全人类于危难之中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神话,而美国的国庆日也变成了全世界人民获得解放的日子。片中作为美国政治象征的美国总统一改以往发号施令的形象,而是亲自驾驶战斗机加入到最后的大决战中。而他极具煽动性的战前演讲与《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的战前演讲一起被好莱坞奉为经典演讲中的航空母舰。
“一个小时之内,世界各地的空军将会联合起来,发动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人类这个字眼对我们而
言有了新的含义。我们不能再为小事自相残杀,而是为共同利益团结一致。也许天意如此,今天正是独立纪念日,你们将再一次为我们的自由而战。不是为了反抗暴政、压迫和残害,是为了避免被灭亡,是为生
存的权利而战。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7月4日将不再只是美国的独立日,而是世人一同宣誓之日,我们不会束手就擒,我们不会任人宰割。我们将继续活下去,我们必将继续生存。今天,我们要庆祝独立日。”
所以说好莱坞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和一览无余。
个人觉得这位总统吐沫横飞的说了半天,倒不如托比马奎尔版的《蜘蛛侠》中的一句台词来得精辟到位。把蜘蛛侠抚养成人的叔父在临终前说了一句影响整部电影剧情发展的话“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蜘蛛侠听得,而是在借电影向全世界宣言:美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民主世界安全和正义的最好保障。
二.种族主义
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白人、黑人、拉美裔、中东裔、亚裔在美国社会里都有一席之地。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50 年,美国人口将从2005 年的2.96亿增长到4.38
亿。其中超过80%的人口增长因移民及其后代而产生。换言之,到2050 年,美国白人所占比例将从现在的三分之二下降到47%。研究表明,到2050 年,美国目前最大的少数族——西语裔所占人口比例将从2005 年的14%上升到29%;亚裔将从5%上升到9%;黑人比例将稳定在13%。
但是无论少数族裔的人口增加到多少,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始终是由白种的盎格鲁萨克逊族人把持。美国就像是大理石蛋糕,主体的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其他各个民族、种族就如其中的巧克力条纹,与整个蛋糕融为一体,但却保持了自身的颜、纹理和味道,特鲜明却不可剥离。不管巧克力放入多少,巧克力条纹有多少,它仍是大理石蛋糕。自美国建国以来,主导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直是所谓的W ASP人,即“瓦式普”人。W代表的是white,A 和S代表Anglo-Saxon,P代表是protestant,也就是白种盎格鲁撒克逊裔新教徒。今日,他们仍是美国社会中的主流,主导并彰显着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非洲裔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创造了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美国的多元文化突破了一个历史性的限度,但这仍然无法改变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不平等的现实。何况奥巴马本身就是一根着洞的香蕉,剥开外面黑的香蕉皮,就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