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考标》  深入有效备考 
——在益阳市2010年初中历史学科会上的发言
南县教研室  余伏星
一·对于《2010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几点认识
1.以“考试指导思想”贯穿整个备考过程
“考试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有”“四性”,即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利于课改;基础性,发展性,科学性,人文性。
“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是指历史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际上是指促进初中的历史教学,“有利于课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性”中我们重点注意基础性、发展性和人文性。“科学性”主要是针对命题人员的要求。
(1)“基础性”
基础性是指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与此对应的“目标要求”主要是“识记”。一讲识记,大部分人认为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这不是全面的理解。识记首先不排除需要死记硬背,可以说死记硬背是基础的基础,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但是,仅有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考试要求的。《考标》“识记”中提出:“识别重要的图、像、画;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准确表达出来。”“识别”就要有抗干扰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准确表达出来”需要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只知道基本知识,没有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肯定考不出好水平。
例1:(09河北)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教科书并没有提左宗棠是民族英雄,考生要从题干中获取“民族英雄”的含义,再在选项中出对应的事迹,这就是识记需要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例2:益阳市2008年中考的第1题考四幅地图的辨别、2009年中考第18题考四幅地图的判断就是属于识记中的“识别”。
(2)发展性
发展性的核心是综合素质考查,最高层次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此对应的“目标要求”是“理解”、“运用”。《考标》指出,“理解  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运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先看理解:
例3:(09泰州)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是指
A. 陕甘根据地   B. 井冈山根据地      C. 左右江根据地        D. 中央根据地
教科书有一句话“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不少老师对这句话都说了,但引导学生去理解的不多。“星星之火”指什么?“燎原之势”又指什么?如果联系史实和地图,学生印
象肯定会十分深刻。如果我们阅读了毛选一卷中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摘录“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两段话,学生要忘记这一历史内容都很困难。
例4:益阳市2009年中考23题“有人称赞华盛顿是‘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和平时期最杰出的领袖’。请你列举具体史实对这一称赞加以说明。”
本题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了华盛顿的大量有关史实,但仅有史实堆积是不能回答这一问题的。本题需要对观点进行理解和史实进行归纳和整理,同时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水平。
例5:益阳市2009年中考24题“1921~1936年,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作出了哪些重大探索?这些重大探索的作用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这些重大探索对我国现在经济建设有积极借鉴作用的是哪一种?”
本题第一问属于识记,第二问属于理解运用。“理解”是“作用”,运用是对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作用的分析,落实是在“共同点”与“不同点”。“创新”在“借鉴”。
(3)人文性
人文性主要指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说:“历史的灵魂源于它的思考,历史的精神源于它的情感,历史的魅力源于它的细节,历史的价值源于它的真实”。
东莞市历史教研员夏辉辉在《历史教学》(2009.12)上撰文指出:“历史教育要让学生感悟人文情怀之魂。……我不仅认同历史教育的生命化特点,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悟。杰克逊·斯皮耳福格尔曾说:‘世界历史包括像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这样重大的课题,但他也是一部人类梦想(不管这些梦想有没有实现)、人类创造力以及哲学、宗教的灵感、激情的故事集。’穿梭于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人类记忆中,怎可能没有学生生命情怀的体验?当历史上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转化为文字、文物载于史册的哪一刻起,就凝固了。凝固的历史或藏于我们的生活,或置于我们的性格与情操,或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不为我们所知,
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而历史课堂,便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从生活中、从我们的性格中、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继承、可以聆听、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课堂超时空地演绎着,从而获得人类把握未来的智慧与灵感。”
这两段话是对历史教学人文性的较好阐释。
益阳市2008年中考试题中的2题(奥运会)、5题(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11题(王船山)、15题(中日关系)、17题(伏尔泰的观点)、19题(研究性学习)、20题(全球化)、21题(汶川大地震)、23题(是否重建圆明园)、25题(专题讲座)26题(经济危机)等都是三贴近的表现。
益阳市2009年中考试题中的6、9题(建国60周年)、8题(研究性学习)、10题(品对联)、14题(益阳乡土史)、20题(欧盟)、21题(曲线图及其分析)、22题(中日关系)、24题(经济建设)等都是从三贴近方面入手命题。
人文性考试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备考灵活有用。当然,历史考试的特点是隐性,不能把历史教学变成了时事政治教学。
基础性、发展性和人文性是三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命题可能会注重某一方面或两方面,也可能三者兼顾,不能生搬硬套。我们要根据备考不同的内容来处理这“三性”。
2.准确理解“内容要求”
(1)命题知识点对准“知识内容”
命题构思先着眼于“知识内容”中知识点,根据知识点原创出试题后,再对应知识点做答案。如果答案不符合公布的知识点,就修改命题,直到符合知识点为止。这样,试题很少有超出规定的知识点的范围的。
“知识内容”中的知识点有的很好把握,如“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等;有的不好把握,一是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如“丝绸之路”,实际上它包括为什么要开辟、怎样开辟的、丝绸之路地图及其文字描述、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作用(史实说明)、张骞其人、西部开发等等,二是看似复杂,实际上很简单,如“人
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其实就是掌握这样几句话:“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扬州地区。2.三国时期吴国经济有所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开垦了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扬州、荆州丝织品多,南朝的灌钢法是冶金业大进步,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番禹(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如果结合地图讲解复习,很容易掌握。
教科书中的大字部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的小字部分有时也进入考试内容,但一般只作为背景材料出现,不需要学生去记忆。
(2)命题突出知识点重组
由于考试指导思想的“四性”要求,突出能力考查,只有通过知识重组才能实现。以益阳市2009年中考试题为例,1、2、3、4、8、10、16、17、18、19、21、22、23、24题都实行了知识重组。知识重组后,就能进行归纳、比较、判断、分析、迁移、创新等,就能灵活考查学生的知识、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整套试卷就会“活”起来。我们不少老师在平常的复习中,就是要求学生记住某某知识,没有想方设法把这些知识盘活,备考过程中教学难度低于中考难度,当然质量不会很高,特别是优秀率不会高。识记是基础,“活”才是灵魂。
知识重组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内容要求”中列出的“单元”就是一种重组,按照“单元”进行复习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不必只有一课接一课的复习方法;二是将“理解”“运用”的相关点进行重组,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材料和设置问题,这些知识点就会给我们的备考开辟新天地。益阳市2008年的22题、24题、25题和2009年的21题、22题、24题等大题都是进行了相关知识的重组与创新设问。民族英雄有哪些
(3)命题注重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
这在选择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选择题实际上就是设置许多“陷阱”,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考查学生的辨别思维能力,从而看出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只有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考生就容易掉入“陷阱”之中。我们复习备考的责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跨越“陷阱”,走入阳光地带。
(4)命题倾向于新情景新材料
益阳市2009年中考试卷中的7、8、9、10、18、20、21、22题共计46分都是新情境新材料。虽然是新情境新材料,但涉及的知识点都属于《考标》规定的知识内容。这里就有一个
学生阅读新材料、处于新情境中是否能够对应原有知识的问题。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适当组织一些新材料,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去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3.把握备考重点
2010年《考标》规定了248个考点,其中“识记”点195个,占78.62%,“理解”点42个,“运用”点11个,两者共占21.38%。中考试题为了突出能力考查,单纯考查“识记”的试题很少,灵活考查“识记”点,在加上“理解”点和“运用”点,三者比重就很大了。
益阳市近两年中考试卷识记、理解、运用比例表
年  号
“纯”识记
“灵活”识记、理解、运用
2008年
35%
65%
2009年
38%
62%
“灵活”识记、理解、运用考查面前,我市的得分率情况不容乐观,如2009年中考:
题号
6
7
14
16
18
21
22
23
24
得分率
57.07%
56.31%
57.19%
25.81%
67.33%
67.65%
42.00%
44.97%
32.42%
由此看出,我们的备考在“灵活”识记、理解、运用方面做得很不够,如果我们今年的备考在这些方面投入较大精力,那么,中考质量就会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