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 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1) 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
(3) 这条“渠”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开通它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
用?它的规模如何?是哪位皇帝时期开通的?
2、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3、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1) 材料二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2) 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3) 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
(4) 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5) 要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
(2) 材料一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出现?
(3)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
(4) 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5、“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 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
(2) 这种制度最早创立于何时?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
(3) 请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
6、“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 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
(2)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
7、“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 诗中“舍已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2) 他有什么主要事迹? 如何评价他?
(3) 他的塑像为什么会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4) 请用史实说明“唐风洋溢奈良城”。
8、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个材料分别是谁的诗?他们有什么代表作?他们的诗各有什么特点?
9、材料一:“顔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材料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民族英雄有哪些
(1) 材料一 “顔公”指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他有什么代表作?
(2) 材料二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件事使他留下什么美名?
(3) 材料二的作者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代表作?
(4) 后人把“顔公”和材料二的作者合称为什么?
10、材料一:软舞和健舞
材料二:“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1) 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这种乐舞出现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乐舞有什么特点。
(2) 材料二所描绘的是哪个舞?它是从哪里传来的?当时还有哪些著名舞曲?
(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入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
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
1)“帝王凡易入性,战斗不息…”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2)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直接摘抄原文)
3)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可以摘抄原文)?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11、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集》
(1) 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
(3) 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 
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12、材料一:岳飞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岳家军作战英勇,金军很惧怕他们。
  材料二:金军中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岳家军”是怎么回事?他们取得哪些辉煌的战绩?
2)“岳家军”最终没有取得抗金斗争的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的人说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3、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1)“忠骨”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佞臣”是指谁?他为什么被称为佞臣?
14 “苏湖熟,天下足。”
(1) 这是哪一朝代的谚语? 
(2) 这个谚语说明了什么问题? 
15、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6、“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1) 宋高宗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
(2) 为什么宋朝时期这个部门这么兴盛?
17、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利润丰厚),若措置(经营)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 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18、这些货币用同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 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地区?
(2) 它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作用)分别是什么?
19、观察课本第62页宋墓壁画“宴饮图”,然后回答:
(1) 壁画主要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的哪些方面? 
(2) 壁画中的主要人物的当时应处于哪一阶层?试陈述你的理由。 
(3) 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日用家具布置有什么样的格局?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反映了人们欢庆什么节日?
(2) 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风俗习惯?
21、课本第58页《货郎图》
(1) 这副图反映了哪一行业的劳动场面?
(2) 这副图反映了当时这一行业的什么特点?
答案:
1、(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意思是“藩镇割据,地方将领权力过大”)。(3)建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措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2、(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澶渊之盟。(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
个相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4)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5)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3、(1)“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绩:南宋初年,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2)宋朝统治腐败,统治者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妥协投降。(3)不对。民族英雄是指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而女真族和汉族同属于中华民族,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之分。故岳飞不应属于民族英雄。至于千百年来人们都很尊敬岳飞,主要是因为他坚持抗金是正义的,并在抗金过程中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4、(1)岳飞。功绩:南宋初年,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2)秦桧,他谋害了抗金英雄岳飞。 5、(1)宋朝(2)说明宋代,苏州、湖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 6、(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7、(1)海外贸易(2)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另外,
宋朝的科技发达,尤其造船技术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的繁盛也为海外贸易带来了便利条件。 8、(1)南宋的外贸收较多,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2)南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点是东南地区。南宋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方,且外贸收入较大,再加上南方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故南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9、(1)交子,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2)原因: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10、(1)(提示:可围绕服饰和家具的特点展开说明)(2)官僚、地主或贵族。理由:第一、贫困人家的墓葬不可能有墓壁画等饰品。第二、画中的主要人物有众多的仆人,不可能是普通百姓。第三、宋代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只有达官贵人才会衣饰精美。(3)这一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日用家具的布置有一定的格局,即富裕人家的厅堂中,多在屏风前正中放置一桌两椅,供宾主对坐,两侧又各有四椅相对。 11、(1)王安石,欢庆元旦(2)挂年画、贴桃符、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守岁、正月初一喝屠苏酒。 12、(1)宋代南方经商场面。(2)南方商业繁荣,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出现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
22、材料一:世祖皇皇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
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得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系录官制》
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材料三:元自世祖用伯顔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由四万石以增为三百石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                        ——摘自《元史食货志海运》
1    材料一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什么措施?
3    “岁漕东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给京”的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
4    为了解决运输粮食的困难,元世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23、“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1    这段话反映了元世祖什么认识?
2    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4、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纪》
1)“此城”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2)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来中国说明了什么?
3)《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对西方人有什么影响? 
25、材料一: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选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况?
2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
26、“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