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弹奏本身也是一种运动,运动中的状态就是指运动者在运动中的自我感觉,钢琴弹奏中的状态也就是钢琴弹奏者在弹奏中的自我感觉。
钢琴弹奏状态放松钢琴弹奏本身也是一种运动,运动中的状态就是指运动者在运动中的自我感觉,钢琴弹奏中的状态也就是钢琴弹奏者在弹奏中的自我感觉。翻开《哈农》的开首篇,在醒目的“第一部分”标题下,作者对弹奏者提出了精辟的五项弹奏要求:(1)手指灵活;(2)无拘束;(3)坚强有力;(4)动作平稳;(5)用力均匀。其中手指灵活要求的是速度,无拘束要求的是状态,坚强有力要求的是力度,动作平稳和用力均匀是完成前三项的基础要求。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音乐学专家钱仁康教授在翻译第二项“状态”一词时,并没有把弹奏状态译成“放松”,而是译为“无拘束”。开始接触不禁有点困惑,因为“放松”二字已成为弹琴者的口头禅,但困惑后的思考却让我们清醒过来,“放松”原来因人而异,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及很宽的包容范围,而“无拘束”恰恰反映了弹奏者在弹奏时的一种自然、舒适的自身感觉,这也是众多弹奏者所追求的一种上佳状态。
一、紧张统治论
这种论点我们最常听到的表述为:钢琴弹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肌肉紧张活动的过程,绝对的“放松”状态是不存在的。如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列夫·奧博林这样写道:“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因为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不同的部位的肌肉紧张。完全的放松只有在不做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出现,那是在一个人完全平静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奥博林对弹奏放松所列出的条件一一完全平静,这只能在钢琴家使自己的双手离开键盘时才能出现,也就是要放松弹奏就不要碰键盘,当手指触摸到时,本身就是紧张的。
二、程度差异论
著名的钢琴家该论点认为,所谓钢琴弹奏中的“放松”仅仅反映为在“紧张”程度上的差异,“放松”与“紧张”只有“量”的差别,无“质”的区分,“放松”仅仅起着减缓“紧张”的作用。
如俄罗斯著名钢琴评论家齐平在《演奏者与技术》一书中写道:“一流职业演奏家之所以能在舞台上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怎样才能解决紧张这一问题,他们彻底了解‘最大限度’与‘最适度’的肌肉紧张之间的差别。”并说:“大师的技艺诀窍就在于,他们善于调整本身的运动器官的运转状态,首先是清除演奏过程中出现的多余的肌肉紧张感。”但在具体操作上,放松仍得不到一个独立的明确含义,它仅仅是依附在紧张麾下,尽量与其拉开距离,脱身而
出。做到这点,也不可能被公认就是放松。
三、轮番交替论
该论点认为,钢琴演奏者的全部演奏活动是建立在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的交替基础上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再把放松看成是紧张的减缓剂,而相反把它看作是紧张的对立面独立存在。同时持这种观点的人要求钢琴家在演奏中到放松点进行放松,他们认为,这种片刻的喘息和放松,足以使演奏者获得“充电”并精神充沛地重新演奏。
著名的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帕布罗,卡扎尔斯证实说:“甚至在快速的经过句中,也可到少于1∕10秒的瞬间,这些极为短促的瞬间为肌肉的放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演奏过程中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演奏者将无法使自己的肌肉得到松弛(这就跟呼吸困难一样),身体疲劳也会接踵而来”。
如著名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法因贝格所言:“瞬间放松是运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它可以比作鸟在空中飞行期间的休息(如飞翔、滑行),钢琴演奏应当掌握像鸟一样飞行休息法。”
在《演奏者与技术》一书中,把瞬间放松的范围粗略地定在演奏过程中的停顿和稍稍减慢处;两个乐句之间短暂的呼吸和出现持续音(延长音)处;或者和弦,双手在键盘上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换位处等,当钢琴演奏到以上这些位置时,可能最适合,也最容易“放松”。
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莱默尔教授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一书中写道:“固定的感觉(指手指紧张、僵硬),不应持续存在,而应不停地与放松的感觉交替出现,这种放松的感觉来自身体内部,而非表面上的动作。”
“轮番交替论”的最大特点是承认“放松”的感觉独立存在,并在演奏中寻求获得这种感觉的途径。从而发现了“瞬间放松法”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果,把钢琴弹奏推向了新高度。
四、放松控制论
该论点主要指放松不是被动从紧张的空间处获取,而是要主动控制弹奏的自我放松状态,防范紧张的反复出现及骚扰。但紧张绝不会受放松的控制而在演奏中销声匿迹,演奏的情绪、乐器、观众、室温、健康等一切意外因素都会使“紧张”萌发、传播。这时演奏者要靠自己的舞台经验,弹奏技巧控制住紧张势头,逐步恢复放松状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