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圆舞曲Op.34 No.3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
摘要
肖邦圆舞曲(Op.34 No.3)是“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经典著作,创作时间在1838—1847年间属于肖邦成熟时期具有其代表性作品。肖邦一生作品创作众多,光圆舞曲就有17首,本文即将论述其中的经典著作。该作品有其非常充沛的情感表现力,以及肖邦独有的创作风格,不管是在多变的节奏上、优美的旋律上都有其创作特点。本论文通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肖邦圆舞曲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分析该圆舞曲的音乐风格以及作品的特点;第三部分对该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以上三个部分对肖邦圆舞曲Op.34 No.3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绪论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波兰的伟大钢琴家和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期他创造了最理想的键盘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独特创作
的著名艺术家。肖邦的圆舞曲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尚、华丽、以及旋律非常
之优美,但是肖邦的圆舞曲作品一般演奏技巧都比较的简单,内容也使人通俗
易懂。肖邦有“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的称号,因为他的一生就是与钢琴携手同行著名的钢琴家
,肖邦的创作作品的主要题材以爱国情感和波兰人的生活状态为主,曲调风格
热情饱满、和声效果也是丰富多彩。圆舞曲是肖邦众多钢琴作品体裁中的重要
体裁之一,圆舞曲以键盘的形式存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从最开始的连德勒舞曲一直发展
到现在,以圆舞曲的艺术形态存在。有很多伟大的作曲都是以圆舞曲的形式而
创作,所以在圆舞曲这种艺术形式上不乏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人物肖邦
,肖邦在圆舞曲的艺术写作上,不仅继承了传统圆舞曲的传统风格,也根据自
己本身的独特创作技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从“华丽”到“抒情”等不同风格
的圆舞曲都是肖邦根据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肖
邦一生创作了200多首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其中,圆舞曲丰富多彩、精巧灵敏的特点,加上肖邦自己独有的创造思维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把生冷的技术
与温柔的情感结合,成为了后人音乐会和其他表演形式作品的首1 肖邦圆舞曲的创作背景研究
肖邦是欧洲乃至全世界众所周知的著名钢琴作曲家以及钢琴演奏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身为波兰的爱国主义音乐者,肖邦创造出的作品大都带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能激起人们的爱国意识。肖邦的一生中只创作了钢琴作品,其中圆舞曲就有21首,由于圆舞曲的音乐表达较为通俗、演奏技巧相对简单,也深受当时人们及后世人们的喜爱。
1.1肖邦的生平
弗里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村庄,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法国巴黎,年仅39岁。肖邦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他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在4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学钢琴,作为他的第一任音乐启蒙老师,后来师从捷克钢琴家沃尔切赫·瑞夫纳,《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是肖邦在7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8岁时在音乐会
上进行演出,当时被人以“音乐神童”称著。后来跟随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学院教授威廉·乌菲尔。1825年在获得沙皇亚历山大的一枚钻戒的同时,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e小调回旋曲》。肖邦仅仅在世39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音乐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否定且巨大的,作为世界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以及演奏家,肖邦所作曲目数量众多,并以独属于自己的浪漫气息著称。肖邦的一生就在音乐中度过,他没有写过交响曲和歌剧等其他音乐体裁,其主要的作品还是以钢琴曲为主导,如著名的:叙事曲、奏
鸣曲、圆舞曲……不仅数量繁多,首首成为流传百世的经典佳作。肖邦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钢琴其独特的魅力及感染力,不亚于各种人声合唱和其他乐器,他的作品都如同诗一般充满了浪漫气息,被后世称之为“钢琴抒情诗人”。
1.2 肖邦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圆舞曲本来是奥地利北部山区懒特儿的农民舞蹈,还没有被创造为钢琴曲时,圆舞曲只是在民间盛行。直到19世纪,圆舞曲才开始逐渐普遍推广。当时各国战争兴起,各国人民苦不堪言,人们只想在狂舞中寻求一丝安慰,而圆舞曲的音乐特点就是热情奔放、无拘无俗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所以圆舞曲逐渐开始被人知晓并广为流传。
肖邦的音乐创作阶段主要处在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主要就是对传统、古典以及对个性束缚的一种反对形式,看中的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维护独特个性的发展,当时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的战争与灾难中,由于革命前的美好承诺并没有兑现,所以人们对理性的思想已经不再抱有希望,不能忍受现状,所以要求新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伟大的精神气魄。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激起了肖邦的爱国热血,所以这段时间是他作品的高产期:1827—1830年《华沙圆舞曲》创立,其中含有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以及降
E大调两首,降D大调作品第70号之3,b小调作品第69号之2,还有没有编号E大调以及e小调两首。在1
831—1835年创作大量圆舞曲作品主要有降E大调第18号、a小调第34号之2、降A大调第34号之一1、降A大调第69之1、降G大调第70号之1。
在肖邦创作生涯的早期,其所创作的乐曲并没有脱离同时期波兰作曲家的框架,但同其他作曲家相比,肖邦的作品则显现出了锐利的才气,以及浪漫的
情绪,这正是肖邦其人天才的证明。肖邦借助自身所被赋予的才能,将圆舞曲从舞曲这一实用曲种中剥离,并使其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将圆舞曲的艺术性质发挥到了极致,八度跳跃以及滑奏的大量应用,使得钢琴宽广的音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体现。也正因如此,圆舞曲的体裁变得更加华丽且富于艺术性。肖邦早期所作的圆舞曲作品,处处都流露着维也纳舞曲与自身之间的共性,并且在曲调之间有着玛祖卡风格的流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对波兰圆舞曲以及维也纳圆舞曲的借鉴之外,在节奏上也采用的是玛祖卡模式,肖邦根据自己本身的独特创作技巧开辟了一条新颖的道路。
2 肖邦圆舞曲OP.34No.3音乐风格分析
肖邦圆舞曲Op.34No.3是肖邦在1838年所创作的中早期圆舞曲作品之一。这首圆舞曲在创作意图是为了呈现给一名叫做黛克塔尔小的作品。此圆舞曲的第一段呈现出了回旋的运动感,而在第二段开始时,舞蹈所赋予纯洁的动感便在乐曲之中有所体现,此首乐曲的第三段,宏伟而庞大的场面则占据了音乐语言的主要位置。这首圆舞曲最终的尾声也是辉煌而明快的,富有激情以及动感。肖邦所创作的这首圆舞
曲在写作手法以及所表现的内容上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呈现出更加成熟的特点,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2.1 作品曲式结构
序奏(1-16):该段为F大调,1-8小节的音型节奏为和弦式再加上比较短促和强有力的和声效果,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众人在齐呼呐喊般;9-16小节(谱例1)运用的是模进回旋的曲式结构,音型以二级到三级之间的音程小跨度,这八小节主要是由六个八分音符平均分配,以三个为一组的音符进行反复,从而打破传统的两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一拍节奏形式,从而在节拍的性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谱例1
呈示部(17-48):该段为F大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17-24小节和25-32小节两乐段构成。17-24(谱例2)这部分属于复奏式的双句乐段,主题比较的单一;25-32这段的速度逐渐越来越快,由下行旋律的短小动机进行前段的重复,高八度的反复主题,烘托了旋律情绪上的真挚表达,暗示着旋律即将开始的兴奋阶段。第二部分为33-48小节,是重复之前的第一部分(17-32)。
谱例2
中部(48—128):转入降B大调,并列单三部曲式。B乐段可分为b和b’,和呈示部一样属于复奏式的双句乐段,含有转调,由F大调转降B大调,艺术特点欢快活泼。B乐段的复奏b’,虽然旋律与b乐段完全相同,但是演奏力度有变化,力度逐渐变弱,旋律缓和,歌唱性强。C段(81—112),在93小节又回到F大调。这个乐段旋律中包含七度音程的大跳、前倚音以及跳音的运用(谱例3)。
谱例3
前倚音的密集节奏型,演奏力度为弱;七度音程跨度的旋律节奏扩大,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