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是著名华裔钢琴家储望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来,音乐风格清新明快、旋律调式简洁新颖,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广大众喜爱。本文中笔者就从作品的概述、本体分析、演奏技巧等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作品的创作手法,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解放区的天》;音乐分析;演奏技巧
引言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就是由民歌《解放区的天》和《咱们领袖》这两首民歌综合借鉴改编而来,在乐曲三部曲式结构中,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曲调等元素被广泛采用。钢琴版《解放区的天》在继承原版民歌特与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古典钢琴演奏技巧,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与西洋钢琴结合,将钢琴演奏技巧与民族的感情融为一体,这首钢琴曲无论是从音腔调,曲式结构,演奏技法,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这首曲子不仅仅是音乐意境美之外,更多的是民族音乐的传承,这也是中国钢琴曲创作总指导的思想,才能得以长远发展。
一、储望华生平及创作特征
(一)储望华生平
储望华,1941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蓝田。他的父母曾出国留学,出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储望华从很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熏陶,而且父母在他的教育上特别重视。而储望华在很小的时候在音乐方面就展现出过人的才能,而且他特别热爱音乐,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在11岁的时候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进一步的学习,使储望华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他在学习之余,经常给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配上和声或者是钢琴伴奏,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这种业余兴趣为他以后作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储望华对于音乐可以说是痴迷程度,为了创编音乐他可以一直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储望华更是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储望华的作品元素大多数源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将这种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钢琴曲创作中,
使得原本是西方的钢琴曲变得有了民族特,这种创新的风格是中国钢琴音乐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储望华作品及创作特征
储望华可以说是一个高产的作曲家。从他的创作历程就可以看出来,从他开始创作,每一个年代都会有作品问世,而且每一个都是优秀的钢琴作品。而在他这么多的钢琴作品中,根据中国钢琴曲改变几乎占据了他整个创作作品。他在改编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尊重原创的原则,将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钢琴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能给体会出储望华浓浓的爱国热情和他深厚的民族情感。他的中国钢琴作品共有24首,其中11首都是改编于民歌。可见民歌在他钢琴作品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这11首作品
并不是连着创作的,而是贯穿了他整个创作历程,出国前他创作了7首,而在他出国以后,并没有影响以至于停止他对民歌元素的热爱,他在出国后又创作了4首钢琴作品。他成功的将中国音乐在钢琴和声中的立体结构中再现,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创造出具有民族化特性的钢琴曲。
(三)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创作背景
《解放区的天》原本是流行于河北沧州南部、冀鲁交界地区的一首民间传统曲调,最初的歌词是以唱“十二月”为主。到了1943年,在大秧歌运动中,刘西林借用原来的曲调,重新填词,并成为了歌剧《逃难》的主题歌。改编后的歌曲,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例如原来歌词中的“边区”被改为了“解放区”,曲调也与之情有所不同被加入了新的节奏,但是改编的同时尊重了原创,使得整体旋律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当时那个年代,这首歌成为了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
音乐的创作与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解放区的天》这首歌,被储望华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改编成了钢琴曲,储望华以同名歌曲改编,但是曲调上却以民歌《咱们的领袖》为基础,加以改编。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以鹤岗矿区为主,描绘了那里解放区人们美好的生活,主要目的是为了歌颂矿区工人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曲调明亮,虽然是在原作基础上改编的,但是钢琴曲保留了原有的民歌风格,所以听起来更加的亲切。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和解放军那种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听着
这首曲子,仿佛看到了陕北人革命生活的画面。
二、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的本体分析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通过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和特定音调给予了特定历史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一种社会环境,因此,才能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仍被认可而经久不衰的作品。同时,钢琴作品的艺术形象并不像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那样通俗易懂,这部作品通过把声乐形象转换为器乐形象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在中国普及钢琴作品的有效途径。
(一)曲式结构分析
著名的钢琴家钢琴曲《解放区的天》从曲式结构来看,是典型的在再现的三部曲式中揉进了中国曲式的元素,全曲共有164个小节组成,分为引子、A(a+a1 )、A1(a+a1 +a2 )三段体:
引子(1~13)小节以连绵不断的快速旋律由高到低的层层模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是传统民间的“连环扣”旋律发展的创作手法,与伴奏声部中的锣鼓节奏共同构成了一幅欢快的而且热烈的场面,极具北方民族的豪迈的彩。
A乐段(15~30)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15~24)是由连续平行的音高组成,第二乐句(25~30)中随之而来的附点音符把前后两个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暗示了内在的情绪和语气。在民族
曲调中,小二度音程一般都处于被动地位,而在这首作品中却把小二度音程作为了一个亮点并加以强化运用,如在第二乐句中的第27小节处,作曲家巧妙地将小二度音程安排在中、低音声部中,用这个音程来装饰旋律的低音,使的改编后的旋律更加增添了柔和的彩,使我们听起来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A1乐段(31~46)为A乐段的重复乐段,也是包括两个乐句。它的音区作高八度移位,突出由音区所产生的音与力度的不同,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音响彩对比。
连接部(47~51)是引子(9~13)小节的完全重复,由高到低连绵不断的旋律模进为首部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中部(52~96)为一个插部,主题是陕北民歌《咱们领袖》,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歌彩,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中部的第一个板块具有中国风格的特点,是陕北民歌的《咱们领袖》曲调改编的钢琴旋律。下声
部以古筝的琶音与上声部的三和弦紧密连接形成复合对位的织体,如第52~66
小节。上方的和声彩是欧洲饱满厚实的和声,下方是和谐优美的民族和声,二者相互交融,刚柔并济,从而构成了中西合璧的新型音响,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
连接部(83~96)回原速,这一乐段的出现为再现部作好了铺垫,使整个乐曲又回到了活泼欢快的画面。
再现部(97~164)又回到了《解放区的天》的这一主题旋律,并且由原来的二段体曲式扩展为变奏因素的A+A1+A2的三段式曲式结构,与尾声一道构成了再现部。其中A1(113~128)乐段是A(97~112)乐段的高八度移位,与首部相同,A2(129~146)为A(97~112)的变奏。再现部的变奏部分A2(129~146)充分运用了钢琴手法中的八度、三度、六度的跳进,将旋律的平稳走向进行改变,从而增强了乐曲的欢快的情绪。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围绕着旋律上下跳动,在这样的动态中,作曲家将主题都隐藏于这一片活跃的音符中,再一次突显了《解放区的天》这一旋律主题,从而巩固了这一主题动机。
尾声(147~164)呼应了首部主题,使的整首作品完满结束。
这种曲式的布局显然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定,从音乐的重复与变换的发展关系来讲,毋庸置疑第三段应该选用的是A1而不能是C,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过程,它的发展完全可以在新的阶段结束,没有必要再回到开始。综合考虑了这些因数,作者在第三部分采用了(a+a1 +a2 )的结构,从宏观上看,既符合西方音乐ABA的三段论的思想,又有中国音乐ABC 的构思。音乐中连续用a的主题旋律,既克服了音乐连续发展造成离心力的影响,增强了音乐的向心力,同时不断的变奏a形成的a1、a2 又形成音乐不断向前流动发展的迹象。尤其是最后的a2 部分,作者把歌唱的旋律部分隐藏在织体中,整齐划一的十六分音符让气氛更加欢快热闹,充分发挥了左手分解和弦的优势和右手五声音阶的走向,尽情地展示了钢琴高音区晶莹剔透的音,无论是从和声上还是节奏上,都有着运动的美感。
为了能够使单独的两个乐段自然而热的连接在一起,《解放区的天》这部钢琴曲采用了在每一段结尾都加入尾奏的方式,这可以说是这部钢琴曲的一大亮点。中国传统的曲式是单三部,这样的单三部曲式总的来说是相对完整独立的,
同时也是封闭的,而西方的音乐则与我们不同,它的每一乐段都是开放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乐段之间的联系,例如主属的转调等的运用。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每一乐段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乐段,根本无法运用西方开放式的机构使其进入下一乐章,用什么办法能够顺利的连接两个乐章成了问题,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作者在在每一乐章的结尾处加入了尾奏音乐,这样一来,这个尾奏就将两个完全独立的乐章结合在了一起。既让上一个乐章干净利落的结束,也为下一乐章做了铺垫,真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旋律特点
钢琴曲《解放区的天》全曲贯穿了民间锣鼓节奏,动态的旋律勾勒出轮廓的形态,这是作品的主要特点。主题旋律构建在欢快的秧歌节奏之中,连续平行的音高在跳音的陪衬下显得从容自如,随之而来的附点音型把前后两个动机有机的联系起来,暗示出旋律内在的语气和情绪。
在创作曲调的过程中,作曲家在曲调的表现技法里注入了民族风味,例如在引子部分(4-13小节)上,使用的旋律是民间常用的“连扣法”,即旋律由高至低层层递进,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感觉。而且在伴奏上,采用的是锣鼓点伴奏,伴奏和旋律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具北方特的欢快而又热烈的场面。
在创作作品旋律的时候,很少使用小二度音程,但是在《解放区的天》这部钢琴曲中,却把小二度音程作为了这部钢琴曲的亮点,而小二度音程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被巧妙的安排在了第27小节处,运用中、低音声部,用小二度音程去修饰旋律的低音,这个元素的加入使旋律变得更加的柔和。同时,小二度音程的加入使整个曲子都焕然一新,有了美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曲子的内涵,这样的亮点能够更加吸引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