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曲《喷泉》的教学与演奏
摘要:钢琴曲《喷泉》是世界闻名的钢琴曲之一,由著名钢琴家卡尔·博姆所著作,其通过描绘喷泉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整首曲子透露出卡尔·博姆的个人情感,旋律上动听婉转,节奏上灵动活跃,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首钢琴抒情小品,现在已经有2套钢琴曲集都把这首曲子收录了进去,同时还有一个高校在其公共必修课教程里面也用到了这首曲子,很多的钢琴教学当中也都在使用,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追捧。此篇论文分析了这首曲子在音乐形态上有哪些特点,以及在演奏方面有哪些技巧,从而出其所富含的浪漫主义特征,还有为什么会被那么课程所应用的原因,希望能启发日后的音乐的创作。
关键词:浪漫主义;《喷泉》;音乐形态;
引言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其在标题上明确,在旋律上豪放,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类各式各样的性格以及大自然有多奇妙广博,鼓励人们应该去追求自由以及幸福的生活,整体上承前启后,过了数百年仍然经典,同时这也是在钢琴的艺术长河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钢琴曲《喷泉》音乐分析
(一)首部与再现部的旋律材料
从旋律材料上来看,首部和再现部的旋律材料基本雷同,采用的手法也相似,从旋律材料上来看都是应用的十六分音符,从手法上来看都融合了级进与跳进的形式,为了保证主题旋律线条能够流畅又自由的呈现出来,技法上采用了装饰音、跳奏等手法,将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特征完美的诠释了出来。在中部的旋律材料上,其又转换了律动形态,将首部与再现部的十六分音符替换成八分音符,在这样的主题材料的鲜明对比下,就更加清晰的表明了这个旋律的明确性以及非常强烈的对比性(参见谱例1a、1b)。
谱例1a:
谱例1b:
(二)音乐结构形式
浪漫主义时期,复三部曲式被广泛的应用到诸多音乐体裁中,这主要是因为因为该曲式的结构鲜明,完全的呈现出了稳定与对比相融合的结构特征,这一曲目的结构特征与古组曲等音乐结构有着相似的地方。在这一作品当中,为了保证调式呈现出来既明确又稳定,在基础部分的终止式上,基本都是采用的收束型和声结构,同时,为了让全曲的整体结构保持统一和完整性,在调性布局、曲式结
构、旋律材料以及节奏形式上,予以了相互之间的串联,让各部分之间能够呈现出一种对应的层次感和相互之间的对比性,为了让主题音乐的形象更加的鲜明和生动,在调性布局上多采用G大调,使整个音乐结构的形式呈现出波浪型的一个布局。(参见图示1)
著名的钢琴家图示1:
(三)音乐表现基本形态
在音乐表现上,节奏形式作为一种基本的形态,虽然没有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充分的展现,但是在该作
品中,却和其他基本音乐形态密切的串联了起来,如调性布局等等,另外结合在一起的这些音乐形态也让它们所对应的主体的对比性更加的鲜明,这也是反应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比如说这首曲子的中间部分,虽然节奏的形态方面左手是低音声部,和两边的乐部都是一样的,不过在主题旋律音型的选择上却使用了8分音符,这样前面与后面之间的不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参见谱例1b)。同时,在整首曲子当中,左手伴奏织体的基本节奏形式依然沿用八分音符音型,通过分解和弦上行大跳的伴奏形式将起伏关系完美的体现了出来,这样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让全曲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还能与右手主题旋律声部呈现鲜明的对比性以及层次感(参见谱例1a)。
(四)和声配置的语意特征
这首曲子里面,总体的和声是非常简洁并且明快的,低音稍微厚重,还有连续使用了上行转位和弦,让整首曲子都显得非常生动和激动,而且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动力性的发展趋势,这就和主题旋律的声部的对比非常的明显,也就说明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变得更加的个性,也非常具有描述性。(参见谱例1a、1b、2a)。
谱例2a:
(五)曲式结构的总体特征
从曲式上来看,这首曲子明显是三部曲式,像这首曲子表现出的G大调,还有节奏形式结合的非常紧密、对称统一等等,都是三部曲式的明显特点。(参见图示2)
图示2:
首部
想要完整的把这种引伸型的三段体曲式给展示出来,所以乐段(A)就是一种有反复的以及平行乐段方整性结构(4+4),这样就可以让音乐的形象更加强化,主题材料的体现是在右手高音区,采用的基本都是十六分音符,给人感觉朴实又大方,手法上来融合了级进与跳进的形式,让主题旋律线条能够流畅又自由的呈现出来;左手主要是用来伴奏的,通过伴奏分解和弦上行跳进为主,这样就非常的灵活,而且也有很大的跳跃性,就仿佛像喷出的泉水一样欢快。
中部
中部的表现为三段体曲式的变化再现,有着呈示型中部特征,是C大调的。在这一段里面,呈示乐段(C)是三句体非方整性结构(4+4+4),左手进行伴奏的时候,和第一部分是差不多的,不过在旋律上面,更多的是用一种断奏的方式,让内声以及高音声部能够一起进行,这样的形式和首部之间出现了一种反差,音乐呈现出来带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能体现出愉悦、活跃的情绪感。
再现部
此间部分的表现和首部毫无差异,可以说是首部的再现,只是在力度上的对比进行了加强,还有就是呈示乐段(A)反复少了一次。
尾声
前后两个部分,6个小节。前面部分体现的是回忆和片段化,后面部分则表现出来的则是强盛的张力以及终止感,是一种收拢性的结构体系。
结合以上所言,就音乐形态等方面来看,该作品呈现出来一种独特的标题性。其通过融合主观情感和旋律陈述,将大自然的绚丽和美好的景象完美的诠释了出来,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整首曲子透露出个人情感,旋律上动听婉转,节奏上灵动活跃。
二、钢琴曲《喷泉》教学演奏分析
(一)教学内容:
在老师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要注意的是,第一:因为这首曲子是比较欢快的节奏,谱子中有很多四个十六的节奏,所以我们先要分单手练习,那么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把每个节奏每一个四个十六音符都弹均匀,不能忽快忽慢,要让音符有流动起来的感觉,使手腕推着手指走,这样两只手合奏才会有水滴的感觉。第二:有很多人在弹奏时左手的根音很容易碰错,这是因为左手后会比较没有力气,所以这时我们要单练左手后面几根手指,要注意练熟了之后要加快速度,这样才能保证单手弹不会容易出错。第三:在有的地方需要把弹奏的技巧表现出来,比如在谱子中间B段右手的高音五指上,那里是一个保持音,意思就是都是一样的音,那么这里就不需要我们弹得很用力,要把旋律中的起伏强弱弹得明显,轻盈一点。还有谱子中一些有跳音的地方,之所以叫跳音就是要把这个音“跳”起来,弹奏的时候要轻巧,这样才符合这首曲子,弹奏出带有喷水,有水花的感觉。
(二)首部的左手伴奏织体处理
在首部的左手伴奏织体的处理上,有两大技巧,即断奏与连奏的综合表达,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要分开处理,也要将整首曲子的整体风格给展示出来,也就是给人一种非常愉悦轻松的感觉。首先就是通过断奏,在弹琴的时候,指尖一定要快而且深入进去,起来的时候仿佛行云流水,这样就会有“一石击起千层
浪”的感觉。其次就是连奏,演奏者需要将断奏自然弹起这一点合理的利用起来,将力点横向的进行转移,自然而平滑的连接起后面的连奏,指尖力量平稳的进行推入,以达到声音圆润连贯的效果,与断奏“一石击起千层浪”之感形成一种鲜明的音效对比。
(三)中部旋律声部的跳跃性和灵活性
在对首部基本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型予以继承和保留的前提下,要求中部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