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看
一、作品简介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
作。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在1989年发表后曾连续数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后来她又陆续发表了《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以及《接骨师之女》(2001)。《接骨师之女》可以说是她自传性最强,同时也是最为深入的表现华裔移民母女关系的著作。对该小说的评论涉及多个层面,其中包括东方主义、母女关系、叙事技巧等不同角度。虽然视角各有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但《接骨师之女》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男性大多都扮演着面孔不清、次要的角,小说里的文字处处流淌的都是女性的心声。这部小说以同一家庭里的三代女性为主线,通过讲述她们的人生经历,梳理母女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搭建了一部女性独立自主、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奋斗史。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出发,解读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
二、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ism )虽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在西方思想界产生强烈影响,并且触发对后殖民主义问题广泛深入思考的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 )的《东方学》。所谓“后殖民”指的就是西方帝国主义在非西方地区殖民统治结束后,这些地区所处的现实状况。它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但在经济、文化上的“殖民”却远未结束,殖民势力依然以“文化霸权”的形式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
女性主义(feminism )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妇女解
放运动理论,它致力于寻两性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角,探讨确立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实现女性解放的途径。其关注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种族及社会阶层等各种领域。该种理论展现了在历史和文化进程中女性所遭到的各种不平等对待,它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以“男权”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秩序,建构两性平等的新的文化秩序。
而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该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阶级、种族等因素。后殖民女性主义结合了对女性主义的思考以及对殖民理论的批判,强调第三世界的女性不仅遭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还饱受西方霸权文化的迫害。后殖民女性主义要挑战的是西方话语下对第三世界女性形象的歪曲,它主张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要以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和对非殖民出路的探寻为目标。作者正是精心挑选了《接骨师之女》这个题目,作为对几千年来女性附属于男性,第二性别地位的巨大的反语和讽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强烈反抗。
三、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后殖民女性主义(一)在性别和文化双重压迫下,两位母亲的抗争谭恩美
在《接骨师之女》中生动的刻画了同一个家庭的祖孙三代女性形象:“宝保姆”—终生生活在旧中国的外婆,茹灵--生在中国,成年后又远赴美国的母亲,以及露丝--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女儿。她们并没有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而获得幸福,反而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旧中国的父权文化或者白人至上的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这
《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身份建构
——
—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孟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接骨师之女》,通过描述祖孙三代女性之间的
关系,展现了华裔女性在封建男权社会以及美国霸权文化中的奋力抗争。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加以解读,讲述她们如何在双重压迫下,努力摆脱束缚,探寻非殖民化女性解放之路。
[关键词]谭恩美;《接骨师之女》;后殖民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3—0085—02
[收稿日期]2012—05—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份建构》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12512383)。
[作者简介]孟菲(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及英美文学。
2012年第3期理论观察N o.3,2012(总第75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5
85——
部小说深刻展现了她们是如何在性别和文化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的。小说中的“宝保姆”和茹灵,这两代人都生活在旧中国,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更多的是封建主义、男权社会、父权社会对她们的多重压迫。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男性,而女性无论是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是从婚姻家庭地位而言,都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自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始终推崇的是孔孟之道,把苛刻的“三从四德”作为衡量女性的标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美德就是要做一个贤妻良母,恪守妇道、从一而终。《接骨师之女》中母亲们的悲惨遭遇就是由此造成的。孟菲
生活在父权社会之中的外婆“宝保姆”,虽然受到父亲的极其宠爱,没有被迫遭受封建教条的束缚,从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叛逆和反抗,但是父权社会使她永远摆脱不了受压迫的命运。在婚礼当天,她的父亲和未婚夫就遭到仇家杀害,本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却不想结果是面容尽毁,再也无法说话。而后又由于父权文化的束缚,使她被迫为了腹中的孩子(茹灵)活了下来。此时,她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女儿,她唯一的生存理由就是茹灵。因此,当她得知茹灵竟然要嫁给仇人的儿子时,为了女儿的幸福,她再一次选择了死亡。尽管自杀只是她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一个饱受父权社会压
迫的女性弱者来说,她是在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抗着悲惨的命运。
“宝保姆”的自杀换来了她期望的结果,茹灵没有嫁给仇人的儿子。在第一任丈夫死后,她辗转来到了美国。而后,当医生的第二任丈夫又在他们的女儿两岁时车祸身亡。深受封建主义思想父权制度毒害的她无法融入美国文化,同露丝的母女关系也非常紧张。历经多年的磨难之后,她变得行为古怪、意志消沉,总是唠唠叨叨。她虽然说不好英语,但也不愿意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失忆,得了老年痴呆症。但茹灵和露丝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最终还是消除了,因为露丝人将母亲的手稿翻译成了英文,在她读懂了母亲的种种经历之后,母亲古怪的性格和怪异的行为得到了她的理解。与“宝保姆”相比,茹灵是幸运的,尽管她也饱受苦难,但是她有幸看到了苦难的尽头。茹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女性抗争男权统治,最终取得胜利的转折点。同时她也关键性的把现实生活中处于迷茫中的女儿和上一代外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对茹灵故事的讲述,作者透露出了女性解放的必经之路--女性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尽管受到父权社会的重重压迫,母亲一代并没有屈服,反而促使她们积攒了抗击命运的伟大力量。两位母亲都试图挣脱封建文化的枷锁,虽然同命运抗争的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女性主义所倡导的精神实质。茹灵离开了“旧中国”,满怀希望的奔向了美国--这个号称世界上最民主、最开放的国家,但西方霸权文化的影响使她无法抗拒。带着一身封建父权制度留下的伤疤,她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在两种文化价值中,苦苦的挣扎与抗争。
(二)女儿在西方霸权文化中的挣扎
作为二代华裔移民的露丝在美国霸权文化和性别霸权中奋力挣扎着。表面看起来,她是个成功的美国女性: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温柔的丈夫。但实际并非如此。工作上,她每天做的只是转述别人的思想,原原本本的把别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她是一个“书本大夫”,从来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浪费了自己的才华。生活上,她总是处处退让、隐忍不语,她与美国丈夫的婚姻并不完美。露丝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现代女性,已经实现经济独立的她在男权社会中依然处于附属地位。她从来不曾主动要求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都会做出无条件的妥协和让步。恰恰是这种态度导致了丈夫和周围人对她需求的忽视,从而使她在社会中、婚姻中成了隐身人、失语者。甚至每当8月12日这一天来临时,她便开始失语,无法说话。
母亲和女儿的故事都是有关女性抗争的主题的,但对于她们来说却拥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母亲--“宝保姆”和茹灵,她们受到的压迫根源在于封建社会和父权文化,这种反抗伟大而令人敬慕。而相较之下,女儿露丝所遇到的问题是来自于美国社会的,以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形式呈现的霸权文化。她出生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正统的教育,结交的是美国朋友,说的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一直接受美国知识灌输的她竭力想甩掉母亲茹灵所代表的华人身份和东方文化,因为她想完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是,在这个霸权文化充斥的美国社会中,带着从母亲继承来的中国元素去挣扎又是何等艰难。虽然她会说美国人的语言、拥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她
都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因为她身上唯独多出来了一样东西--中国人的基因。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她便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接骨师之女》的结局是完满的,露丝不仅理解了母亲茹灵那些看似没有逻辑的语言和古怪的行为,洞悉了其背后所隐藏的女性生存之困,而且接受了母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传统,坦诚面对了自己身体内的东方文化成分,并且最终肯定了自己,寻到了自我价值。工作上,她不再写别人的故事,而是亲笔书写外婆、母亲以及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转变不仅是母女关系融合的象征,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这种融合表明,正是这个一直被她忽视的中国使她真正回了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甩掉“殖民”身份,重新寻回生命的力量。
总之,在《接骨师之女》中,无论是生长在旧中国的“宝保姆”,还是生在旧中国后来去了新世界美国的茹灵,亦或是生长在美国的露丝,也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美国,她们都受到了父权文化和霸权文化的迫害。但是她们都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磨灭自我,反而在生活中她们不断努力的探寻自我与实现自我,探索着女性解放、非殖民化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谭恩美.接骨师之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李贵仓.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02).
〔责任编辑:冯延臣〕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