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聊起自己的家乡,在与别人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讲起自己家乡的民俗故事,不由得为泊头这座城市而感到骄傲。石王巴,古运河,鸡毛桥,蛤蟆不鼓肚,金牛潭,交河大钟,无梁三座殿,一步三眼井,沿河28庙,火柴厂。 偶然间回家和同学,哥们讲起,却发现知道的无多,顿时冷汗淋漓,我辈尚不能全部知道传说,要是到了下一辈,下下一辈,岂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萌发了寻泊头民俗传说故事的想法。 如果有家里有老人的,知道这方面故事的,可以在这里留言,我一定上门讨教。
首先说说你不知道的泊头宗教历史
泊头呢,有宗教活动始于东汉,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但是元、明时期,随回民迁入,始有伊斯兰教这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后来有了清真寺。自清代, 天主教传入建了三座教堂,。1990年,境内宗教门类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一、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这个就不多多说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自此在我国繁衍下来,慢慢壮大,变得尤其是统一标识,大光头,一排黄僧衣,不得不说,当时的佛教就是有市场头脑,闲话不说,那是从啥时候传入泊头的呢?
就是东汉末期,俗话说的的好啊,东汉末年出三国,三国战事频发,我们这里属于冀州,(下面有地图)并且那时候可是崇尚道教,于是乎,我们泊头可是非主流啊,咱不能跟他们一样啊,何况当时皇家都信佛啊,这是最有皇家气派的信仰啊,要是好好发展,说不定泊头就是首都了,于是乎有了佛家传承传入市境。
据民国4年的《交河县志·寺观志》载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献县陈邦器所撰《重修水月寺碑记》云:“水月寺创于魏太和元年(221年),实汉末章武时也”。另有《明成化年重修白佛禅寺碑记》云:“寺自肇造已千有余年”,可考佛教传人市境时间之早。唐宋时期,统治者利用佛道两教作为强化统治的工具。根据志书所记,市境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建有圣寿寺,贞观年间建兴化寺,元代又建洚河寺,僧人活动颇兴,佛风渐盛,且有了宗教组织——僧会。明代设僧会司于兴化寺内,一直到清中叶。市境较大的寺庙道观有杨家寺、文家庙二处,殿宇巍峨,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其他小寺院有72处之多。但至清末民初,已“季半遭焚拆,年久淫没而今不复可稽者居多。”散在乡间虽有若干寺庙,但自民国18年(1929年),明令将旧有寺院改为校舍,庙产亦被充作办学经费,佛教渐衰。所余寺庙阳气寺、海福寺、水月寺等七处寺庙中约有僧尼30余人。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信奉者仍多,境内人民中时崇奉佛教的计占人口总数的2%。
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境佛教活动已很少。教徒主要集中于泊头上下店、文家庙、交河城里,富镇、郝村、寺门村等地也有佛教徒,而以文家庙最为集中。1958年,破除迷信,及至“文化大革命”“横扫牛鬼蛇神”,庙宇被拆除占用,僧尼还俗,佛教活动几于绝迹。70年代恢复,但只有少数居民(主要是老年人)依然信奉佛教。1990年,境内仅有佛教居士一人,因市内无佛教组织,则去长春般若寺参加活动。到了现在呢,好吧,很多很多。。。。。。
二、道教
上面说了佛教,这里就必须要说道教,道教是咱汉族的传统信仰,这是要重要说明的。道家传说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可是佛家就木有,不过貌似《长阿含经》有过我给忘了,嘿嘿,那就说古印度吧,古印度传说是有一个帝释天的神给弄出来的,但是一点木有盘古大气好不好,何况他们就四个神仙,我们打一个孙猴子就要十万天兵天将,分分钟捏死
道教传入泊头呢约在金代。根据民国4年《交河县志》录有大金承事郎前河中府河东县令许古所撰重修东岳行宫记:“交河之元辅乡(今文庙镇)舡留寨有行宫焉,盖里人牛医高顺之所创……落成实天春二年也。”可证在金初(1139年)境内已有道教活动。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境内又修复了不少道观,不少居民也信奉此教。据民国《交河县志料》记载,民国初年,
境内道观留存5个,即:文家庙村东岳庙,白佛堂村白佛寺,韩村九圣祠,孟家码头天齐庙,营子村白衣庙,共有道士9人。而全县人口中信奉道教者不及1%。 解放初期,道士活动已极少。新中国成立后,寺观多已废弃,之后则无道士活动。不过我知道的就不少啊,尤其是仿古市场有一个叫合气道堂的赵老道,话说我还欠他一顿饭吃,吼吼,回头一定请客
三、天主教
说佛道,就该说谁了,对了耶稣,话说我为啥一想起耶稣我就想起郭德纲说的三啊,天堂周围100严谨小摊小贩啊,哈哈
天主教,基督教的一派,也亦称罗学公教。(大公教会,拉丁语:Ecclesia Catholica,希腊语: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英语:Catholic Church),语源为“天下为公”的公(希腊语:καθολικ),是主张大公主义的基督教三大教派分支之一,也是强调普世性的宗徒继承教会。[1-2] 明朝末年该教由罗马教会(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传入中国,当时信仰的神根据中国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译作“天主”;新教改译基督以后,成为其在中国因袭的会号。另作旧教。这玩意怎么读谁能告诉我?反正我不会
从明代以后传人中国,明末清初,由献县传入泊头,然后好吧,圣诞节谁去教堂了,出来!
据民国21年《交河县志料》说啊:“天主教之入中国,献邑最早,交与比邻,故乡民信奉者自明代有之”。清初曾在交河县城里修天主教堂一座,后咸丰年间在肖家留信村、西郝村(均属郝村镇)又修天主教堂各一座。其中肖家留信天主教堂,有教徒50余人,其他教堂教徒人数不详。也就是人家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现在我没事回老家,还能看到大娘他们去祷告。但是下面就惨了
在著名的庚子年(1900年)间,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洋教运动影响全国,当然我们这里不能幸免啊,于是乎那些义和小同志们,纷纷冲进教堂,开始烧杀抢掠,天主教堂被焚毁。其后,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重修,并新建大鲁道、东辛庄、马村、苑家码头天主教堂。教堂渐多,但是规模狭小,并且那些洋大人,一看,好家伙你们这这里太强悍了,我们还是走吧,所以无外国人主持。至民国时期,又建陈家庵、洼里村、西与村、万家寨、营子村天主教堂。民国20年(1931年),有天主教徒约1200余人,仅肖家留信天主教堂就有教民六七十户之多,时天主教在市境内活动较为兴盛。但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教活动渐衰,这就是为啥全世界都要干死小日本的原因。
据《交河县乡土事情调查》:交河县设天主教堂一处。泊镇教堂下设礼拜堂一处,办小学校
一所,收男女学生百余人。另,连坦、青牛庄、大鲁道各有分堂一处。教中神甫时常往来于各教堂传教,每年经费约支出1500元,由教中辅助或各教徒捐助。时交河教堂教徒90余人,教堂主持为法国人余裕仁。市境人口信仰此教者约占3%强。
解放初期,市境天主教堂大小28座,有28个分教会长。1950年天主教会向政府登记的教产有200余间房,教徒千余户,约有4000—5000人。
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活动渐少,1966年前,市境教堂25间。“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后,政府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活动恢复。1982年,由沧州地委、泊头市委、市政府批准,先后恢复教堂8座,活动点14个。1990年,全市有天主教徒5600余人,分布在18个乡镇84个村,建有黄铁房、姜庄等8个教堂,亭子河等16个活动点,有24个教务管理小组。其组织属献县天主教区。
说了天主教,就必须说基督教,为啥呢,一个新一个旧
四、基督教
“基督教”为中国对基督教教派之一“新教”的称谓。
天主教是耶稣亲自创立的教会,也就是说一直都在表板正统,人家是太子啊,但是在天主教会史上,教会经历两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东正教的分裂,另一次也就是马丁路德的分裂了。因为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在中国被误称为基督教)在中国有较快的发展。
话说天主教会发展到一五一七年,德国的马丁路德神父出于对教宗的种种不满而离开了天 主教会,把圣经和教义做了一些改变后另创新教,但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教派,都相信同一位天父,就是创造、救赎和照顾人类的天主(基督教弟兄称“神”或“耶和华”),并相信天父所打发来的耶稣基督为全人类的救世主,因此人们为区别两个不同的教会,把天主教称为基督教旧教(即原始基督教),而把马丁·路德所创立的新教(Protestant,原意是“抗议”)误译为“基督教”,在学术界则称为“抗罗宗”。在国外,基督教(Christianity)是指所有相信耶稣基督的各教会的通称。在中国,学术界渐渐用“基督宗教”来概括所有信耶稣基督的教会。
你看看人家老马,一看你们不行,哥们自己创一个教派,哎,这就是大牛啊
咱再说说咱们这里,根据民国21年《交河县志料》:市境基督教堂多建于民国初年,寺门村教堂设立较早。由此境内基督教活动始于清末民初。据《交河县乡土事情调查》:市境基督教(规模)略逊于天主教。民国9年(1920年)于交河城里建耶稣大教堂,民国20年(1931年),堂
基卖出。时交河县约有教徒四百余人,信教者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
解放后,信仰该教的活动者极少。“文化大革命”以后,仅有男女教徒2人,因无活动场所,亦无牧师,且年岁较大,已不参加教内活动。但是我现在不知道我那大娘信的是啥,不过只要老人开心也就是了
说了这么多教派,我最喜欢的就是下面这个教派,为啥呢,没有他们我就没有羊肉吃,木有羊肠汤和木有杨挞么烧鸡吃,没有油香,甚至牛肉拉面都木有了,虽然我是汉族,但是我要说赞美主。。。。。
五、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创立伊斯兰教。元明时期,部分回族迁入泊头后,伊斯兰教遂在泊头兴起。
这里呢我要说一下河北回族的历史。
河北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其迁入河北的时间和来源看,大约可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13世纪初,一部分西亚回回人和一些随成吉思汗蒙古军队来中国的中亚各族人进入河北。河北一带在12世纪末属金政权统治之下。到公元 1225年,河北诸州均已为蒙古占领,以木华黎为首的蒙古贵族在这里建立巩固的统治(1)。公元1219年至1252年,蒙古族先后三次西征,每次都会从 西亚众多国家中带大批工匠及居民东迁。这些人有的被编入“探马赤军”镇戎各地,有的则安置在一些手工业制造局中从事手工业生产,这些人中就有大批回回人来 到河北。据《元史》记载,在太宗窝阔台时期(公元1229至1242年),今张家口西南的洗马林一带(原名寻麻林),就有3000多户西域回回工匠在纳失 失局中生产一种用金线混织成的、上贴大小明珠的金绮,其中大部分是撒马尔干人(2)。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后,这些被编入“探马赤军”的军士和手工业 制造局的工匠便在当地定居下来。
定州市城内礼拜寺《重修礼拜寺记》碑曰:“今日而京城,远而诸路,其寺万余”。这句话反映出了元代回回人遍布各地的事实。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定县日志》记 载,当时镇守该地的将领普彦帅穆洱就是一回回人。河北除定州礼拜寺外,还有威县黄家街礼拜寺、易县城内乙街礼拜寺、大名县金滩镇礼拜寺都是始建于元代,说 明这些地方元时已有众多回回居住。
元代回回移居河北的还有回回上层人士,他们在蒙古政权中担任了各种官吏,派到河北后便
把家安在当地。据《元史》卷一九○《赡思传》记载,元之显宦、著名学 者、政治家赡思的祖籍原为大食国人,起大夫鲁坤随蒙古,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才授真定、济南等路监催课税使”,于是把家安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元 史》中就有真定、顺德(邢台)等路“有西域大贾称贷取息”的记载(3)。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