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表率或指南。本文对客家人的信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加以研究,意在抛砖引玉。
  一、 客家人多种信仰的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种信仰的民族,其中较突出的就是把天地君亲师奉为圭臬,而客家人是源于中原汉族的一个民系,堪称其中的代表。由于世界具多极化、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有着多种信仰是并不奇怪的。
  客家人既崇儒教,又重佛教,也信神鬼。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儒佛道,还是神仙,只要能祈福免灾,保佑老少安康,子孙兴旺便供奉,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因此,客家人敬神态度明显表现出随意性和实用性。记得以前对我母亲也是客家人中多神信仰的普通一员,逢年过节,对各路神仙无不殷勤相请。
客家人为何会出现这种多神崇拜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客家人沿袭了中原汉族人
信仰神鬼的观念,定居南方后生活条件差,时常受到天灾人祸,疾病兽害等威胁,因此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至于那是什么神?并不讲究。二是客家人对于祖宗的高度崇敬,认为先人死后的灵魂尚在,由敬生畏,便有了祖宗死后化为神仙的观念,他们把崇拜祖先,信仰神仙作为精神上的安慰,藉以避祸消灾,减轻内心的痛苦。
  二、  客家人的几种主要信仰
  客家民系是一种多种信仰的民系,奉行多神崇拜,下面特以世界客都梅州市中的侨乡大埔县为例,其信仰基本上以儒教为主,佛教次之,基督教、天主教为少数,还有神仙及民间崇拜等。
  儒教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客家人尚存正统思想,重视儒教。在客家地区从前受教育的学堂或私塾就挂有“孔夫子先师之位”每位启蒙“破学”的孩子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朝拜。儒教传统的礼乐诗书及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及温、良、恭、谦、让等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体现了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和人们的心灵一致。客家人信仰的儒家思想与宗族观念,历来明礼尚义,尊祖敬宗,秉忠重孝,爱国爱乡,突出表现在正当国家民族受到侵略危险的时刻,把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扩展为与民族思想、爱国思想相统一,挺身而出,
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生取义,愿为祖国和民族贡献出一切。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
  佛教  最早传入梅州地区是在唐元和十四年(820年),由惭愧祖师在大埔县英雅坑尾村石下垒石为室,取名万福禅室,后来改建为万福寺,至今修葺一新,扩建有大雄宝殿、福余精舍,观音殿、弥勒殿、天王殿、文殊殿、普贤殿、藏经阁、居士楼等,环境优美,山青水绿,景旖旎,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其大门楹联云:万家生佛,福地长春。至今大埔县尚存唐朝创建的千年古刹有:头盘湖,二赤蕨,三高礤,四宝玄(已为万福寺代替),五西竺,六灵岩。在梅县阴那山有久负盛名的灵光中。其正殿楹联云:顶外无山,每闻佛殿钟声,都疑天籁;空中有月,试看寺门柏影,可悟惮机。据民国32年(1943年)修的《大埔县志记载》,全县共有寺庵135处。1989年,大埔县佛教协会成立,至今已召开三届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正、副会长和理事会成员,领导力量加强。1997年9月,县城福山寺落成剪彩,背倚虎峰,面临梅河,林木迭翠,山花烂漫,成为“福山拥翠”新景观。住持惟灯法师撰联云:福民崇教化,立寺壮山河。
  基督教  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汕头基督教岭东大会派传道员到大埔县茶阳设立第一所教堂,开展传教工作。至1950年全县有教徒324人,其中男89人、女235人。1951年月5至195
3年5月及“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会两次停止活动。1981年,茶阳和高陂两个教堂又恢复公开活动。2003年3月,旅美乡贤刘梅轩、旅港乡贤刘永生两昆仲共捐巨资在湖寮兴建大埔基督教堂落成启用。大门楹联云: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至2006年夏,全县基督教传道点有10个,教徒近千人。其活动每当礼拜日,信徒聚集教堂,由牧师主领讲授《圣经》某章节教义,齐唱赞美诗,聆听福音。其主要节日是“复活节”、“圣诞节”,教徒们聚在一起讲行活动。
  天主教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籍周教士第一个从汕头市来大埔传教,在三河建立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据1950年统计,全县共有天主教徒433人,其中男224人、女209人,1951年起连续两年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两次被封禁停止活动。后来由于神职人员死的死、走的走,大埔天主教一直没有活动。至1984年9月,梅县地区天主教筹备小组组长蓝国荣、神甫钟全璋、秘书修崇正等3人到茶阳为茶阳教徒做弥撒,恢复活动,至今天主教徒有几十人,直接到梅州市天主教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