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的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而随着中心城区建设发展不断提速,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方式、城区结构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电动自行车火灾问题成为了城市安全基础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城市安全;電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安全建设
1 从结构特点看电动自行车用户分布情况
1.1 二元结构特征鲜明,以中低经济收入居民区为主要分布
一面是高楼大厦云集、商业商务繁荣,另一面却是大型城市旧房密集的城区,譬如黄浦区至今仍有成片旧式里弄248万m2,8.2万户居民家庭没有卫生设施。在繁华街道的背后,还有上千户人家每天还要倒马桶;在霓虹闪烁的后面,还有很多人洗澡要去公共浴室,甚至还有每
月吃低保的家庭,而这就是上海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受困于经济条件及客观物质所限,电动自行车无疑成为了这部分人最为经济实惠、出行高效、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1.2 生活节奏分流人,以生活作息形成时段性聚集分布
以商业步行街、生产资料街、美食街等典型区域为例,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聚集特征,在高峰时段人流量大量聚集的同时,商业繁华的背后是大批量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需求,马路沿线、周边社区、地下室、楼宇后巷等各种可用于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区域被充分占领利用随处可见。
1.3 寄递行业迅速发展,从业人员活动范围呈区域分布
近年来,闪送、饿了么、美团外卖、顺丰速递、圆通速递等各类寄递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支支成鲜明的外卖、快递大军。而电动自行车是寄递行业极为重要的运输工具,每一名外卖员、快递员至少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并且根据行业网点情况存在区域性的集中居住环境,在休息期间非常容易形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堆放充电的情况,伴随的各类违规充电现象也屡见不鲜。
2 从结构特点看电动自行车使用高覆盖的原因
2.1 辖区道路情况,决定了电动自行车更灵活通行
众所周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人流量之大难以估计,各换乘站点的轨道交通在每日上下班高峰时段人员大量聚集,经常需要等2~3班地铁才能挤入人满为患的车厢。而中心城区停车难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由于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突出,小马路、小弄堂较多,很多车辆无法靠家就近停放,取车用车不是非常便利,这就导致了电动自行车在使用率上占尽优势。
2.2 经济层次鲜明,决定了电动自行车更物美价廉
“很多人认为,大城市的郊区承接了大量外来人口,有二元结构矛盾不奇怪。但其实,在中心城区同样存在,主要特征是富裕人与低收入人的二元,突出表现是居住环境的天壤之别。”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任远说。尽管政府每年都在全力推进旧区改造工程,但至今仍有成片旧式里弄的居民家庭连卫生设施都没有。而生活在二级旧里老旧小区的居民,在经济条件水平相对较低的基础上,电动自行车的廉价出行明显更符合实际需求,在出行成本上电动自行车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2.3 出行便利与否,决定了电动自行车更效率快捷
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各大公交线路十分便利,但始终存在出行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公共交通存在着班次间隔以及行人步行时间成本问题,即使是中短程出行距离,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时间花费半小时以上。从汽车用户来看,由于部分马路整体偏窄,单行道道路较多,在一些小马路或者单行道上存在着人车混行的现象,同时要考虑出行时段堵车问题,驾车出行的时间成本很难估量,而电动自行车用户的时间成本则相对低廉,体型小、速度快、易穿行,使其成为快捷的出行方式。
3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难点问题
3.1 经济情况参差不齐,市民抱有侥幸心理
电动自行车本身价格低廉,对于中低收入人来说电动自行车自然成为了出行工具的首选。尽管,政府部门始终致力于做好电动车楼道清零、整治乱拉电线充电等治理工作,但对于相当多的市民来说,尽管屡次发生电瓶车火灾亡人事故,但相当一部分市民会将其归类于个别案例,对火灾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因为对他们来说,就近停放充电已然成为了生活刚需,从而容易忽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本身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2 老旧小区乱象丛生,设施环境条件滞后
老旧小区具有人员居住密度高、空间狭小通道窄、生活品质质量低、公共合用部位多等鲜明特征。到了夜间,电瓶车停放随处可见,各种飞线充电屡见不鲜,没有条件飞线充电的,要么推进楼内充电,要么取下电瓶带回室内充电,或在弄堂、或在天井、或在厨房、或在门前、或在窗台等有条件可利用的各种区域进行电瓶充电。而老旧小区本身空间有限,很难专门开辟一块足够的区域用于电动自行车充电,尽管部分小区加装了充电桩、充电柜,但依然很难满足整个小区所有电动自行车用户的充电需求。
3.3 电瓶品牌杂乱不一,违规改造隐患重重
按照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标准要求,自2019年4月15日起对电动自行车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规范。尽管对于电动自行车设置了诸多标准限制,但考虑到使用人骑乘体验及生产成本等各方面原因,往往会对电动自行车进行违规改造,使其能够在速度上突破25km/h的限制,同时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蓄电池,在牺牲电动自行车整体安全性的同时降低车辆成本、提高行驶速度、提升续航能力,这也是造成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隐患的因素。
3.4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贪图便利无视隐患
在一些已经设置了集中充电桩、充电车棚的小区中,部分居民依然存在楼内充电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因为集中充电点离自己家门太远,每次取车用车需要走路较多从而嫌烦,在自家或自家门口充电则便利不少,导致部分市民在小区具有集中充电的条件下依旧选择楼内充电的现象。从居民个人角度来看,电动自行车火灾毕竟属于个别现象,自觉正常使用正常充电不会发生火灾事故,从而抱有侥幸心理,意识不到电动自行车电瓶楼内充电的风险隐患,这也是电动自行车治理始终难治的原因之一。
3.5 行业领域复杂交错,单一部门难以根治
电动自行车的各类安全问题涉及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停放、使用等各方面,而各个问题同时涉及工商、市场、公安、消防、房管、住建等行业部门,不论哪个部门都无法独立根除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的纠治问题,从而导致了电动车楼内充电的问题反复发生,纠治一批过段时间又返潮一批,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根治,对电动自行车的隐患治理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少法治社会安全管理的治理闭环。
4 从行业考虑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对策
哪个品牌电动车最好 4.1 从标准抓起,提高整车、配件的安全准入门槛
依照国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标准要求,由工商、市场、质检部门牵头,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生产厂商的资质鉴定,对相关生产条线进行抽样检查,严格对照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对安全生产资质不足的厂商予以停业整顿,对一些私人作坊乃至无照经营的予以取缔关停,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安全生产准入标准。
4.2 从质量抓起,建立电动自行车征信黑名单
对本市市面上现有流通在册的电动自行车厂商设立征信白名单,由市场、工商、消防、公安等职能部门对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差、安全系数不达标、发生安全问题的电动自行车品牌进行公示通报并拉入产品征信黑名单,直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后,方能从黑名单中移除,进一步规范现有市场电动自行车品牌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
4.3 从源头抓起,加强生产销售领域的安全监管
首先加强对本市范围内的电动自行车厂商产品质量标准监管,通过提高市场监管管控力度,紧抓电动自行车产品安全质量关。其次加强对锂电池蓄电池小型生产厂房、作坊联合执
法,坚决打击劣质蓄电池电瓶的生产销售。同时加强边检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外省运输进入本市的各类电动自行车及锂电池电瓶的质量的安检工作,并由质监部门进行抽样检查,严把判定标准准入关,防止低质劣质电瓶流入本市销售领域。
4.4 从规划抓起,加强新建社区电动自行车基础建设
依照2016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场所建设导则》(沪建标定〔2016〕528号)文件的规定,在新建小区的审验过程中,加强做好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建设的审验,确保新建小区在客观条件下能够充分满足常住居民停车充电需求,同时加强后期监管,防止物业擅自改动移除原有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及场所。对既有居民小区参照上海市住宅建设小区“美丽家园”专项工作,通过政府实施工程项目,由區房管局牵头做好对既有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设施建设工作,逐步提高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覆盖率。
4.5 从管理抓起,加强居民社区联合监管能力
居委、物业应做好楼道电动自行车治理,消防救援支队、公安派出所做好居民社区消防
安全指导及监管,区房管局、业委会落实电动车充电装置、电梯智能识别系统等设施工程的推进,街道办事处统筹协调辖区居民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多部门联合治理同步进行,形成日常巡防、定期整治、设施推进、联合破解等内容形式,建立长期的可持续治理工作机制,从而改善电动自行车进楼停放充电的隐患问题。
5 城市安全发展建设健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防控机制
5.1 政府牵头部署,部门联合推进
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是完成城市安全发展工作的一块拼图,由于电动自行车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及监管部门,仅依靠个别职能部门“一头热”是无法妥善做好整个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需由政府牵头发动部署,自上而下全方位多部门联合推进落实,形成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完善科学治理方案,设置各自行业领域任务目标,从电动自行车行标、生产、销售、运输、使用、管理、维护、配件等多行业领域为切入点联合推进,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防控机制。
5.2 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专项法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