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充分利用全省各地民俗风情绚丽多彩的特,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大量游客的到来,对当地民族文化造成了破坏,促使民族文化日渐消亡,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已是刻不容缓之事。
1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现状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
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
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1596万人
(2003们数们,占当们全省总人口数的36.47%,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99%,分布于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民族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枯族、侃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1.1
民族文化旅游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众多的少
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结合丰富的自然美景,成为云南旅游的资源优势,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2004们,云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20万人,其中国内游客6010人,海外旅客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庞英姿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成为云南省经济的新增长点,但也带来民族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本文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戒戒【关键词」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F 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07们05-0007-04
【收槁日期」2006-08-09
【修回日期」2007-01-11
【作者简介」庞英姿(1976-),女,江西横峰人,助教,主要从事世界史和文化研究.
The ethnic cultures of Yunnan:tourism-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ANG Ying-zi
(Dept.of History,Kunming Teacher ’s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031,China 们
Abstract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s,ethnic culture related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and the new points of economic growth of Yunnan Province.But along with the tourism comes serious damage of the ethnic cultures.The article proposes some measures regarding protect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s that are being encroached upon in tourism upsurge.[Key words ]tourismg ethnic culture related tourismg ethnic culture protection
穴理孝踢孝报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第6眷第5朗2007荤5月Vol.6    No.5    May 2007
7
110万,旅游总收入达369.3亿元。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超过6700万人和15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1]。
1.2民族文化旅游投入不断增加“十五”期间,云南投入巨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出行条件、旅游接待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以旅游交通条件为例,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400公里,是“九五”末的
2.75倍,铁路运营里程达2327公里,民航机场达10个,开通国内外航线160多条。同时,各地投入资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线、滇西阿侃山民族风情旅游线、滇西南傣族民族风情旅游线、滇南红河哈尼族民族风情旅游线、滇东南壮苗民族风情旅游线等,版纳泼水节、布依族对歌会、腾冲火山热海、“三月街 民族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踩花山”、壮族“赶花节”等民族歌舞、节庆日也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响誉全国乃至世界。同时,还建立了一些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博物馆等静态景观,井配之系列的民族歌舞表演,动静结合,招徐各方游客。
1.3民族文化旅游推动了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独特的B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构成了一个多民族体、多文化形态的共生带,井形成丰富奇特的文化现象和民族风情。早在1996年12月,云南省委就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2000年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民族文化建设是文化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旅游又是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推动了众多民族文化内容的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以影视业为例,电影《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大东巴的女儿》等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反映当代云南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和精神面貌的优秀影片在国际、国内相继获得大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200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9%,在西部各省市区中位居榜首[2]。反过来,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加快,优秀作品的涌现,使我省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前来。
2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族旅游大潮的兴起,游客的蜂拥而来,给云南民族文化保护带来严峻的考验。
2.1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一是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主要注重于B然景观的开发,游客主要看B然景观,其参与性、休闲性不足,游客需要集B然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为一体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但这方面的开发不足,这也是旅客停留时间短暂的因素之一,如各旅游地平均停留仅一天多一点时间。二是旅游文化商品档次不高。具有地方特的民族工艺品如葫芦丝、蜡染、扎染等制作也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化批量生产而逐渐走向粗制滥造,从而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同时,走遍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民族旅游地方,游客所见的各地文化商品基本相似,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特、文化品味高的旅游商品数量甚少。
2.2民族文化的舞台化和商品化现象突出在旅游开发中,不少地方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一些地道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歌舞在纯粹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味走形,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在旅游过程中被不正当地舞台化和商品化。一些民族村、民俗村的传统民间民俗、庆典活动如火把节、泼水节、婚嫁风俗等也不按原有的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是因“旅游需求”随时随地随意地开展,已非民族风情的真实展现。甚至还出现一些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假民俗。
2.3民族文化异化现象严重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区的少数民族在经历了长期的因地理条件造成的封闭后,在文化交流中B觉或不B觉地接受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对突如其来的优越的物质文明和随之流入的异质文化缺乏判断力,不加区别地急于亲近,使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蜕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也出现了失落的现象。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西双版纳民族旅游存在着严重的“五大失”:即城市和民居建筑文化失、服饰文化失、饮食文化失、习俗文化失、贝叶经文化失[3]。另外,以西盟县中课乡窝笼村为例,全村侃族占总人口的89!,却不到一套完整
穴理孝踢孝报
恿第!"朗近舍润孝
!
的侃族服装。
2.4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近年来,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速度明显加愧愧一是大量民族雕刻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盛物器具等民间保存不多的物品被倒卖、收购和流失愧如云南丽江地区民间珍贵东巴古籍、字画、法器等被外地人买走,文物流失惊人,一些纳西山乡连传承东巴文化的基本文字资料都无法到愧傣族贝叶文化传说有84000部经典,目前已收集的只有3000多部,大量流存于民间[4]。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后继无人愧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由于其繁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而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的艺人去世而失传愧三是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不力愧大量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等因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不复存在愧如有的地方竞把古城内数十栋清末民初民居拆除了愧假古董摧毁了真古董,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也是在打着保护与开发的幌子下进行的[6]愧
3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和对策措施
为促进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两大原则愧
保护与开发结合原则愧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就会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使民族文化变质、变味,失去价值愧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放在整个工作的首位愧反之,如果只强调消极保护,不去对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合
理的开发利用,那么,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就不能体现,保护就会失去资本,失去人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保护愧所以始终要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特别要注意对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风情和各种文物古迹的保护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要我们能保持民族的特,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就永远能得到体现愧
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愧民族特和优势是民族文化旅游的诱人之处愧因而,提倡保护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倡保护民族文化的特、优势愧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愧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愧云南旅游的发展,必须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相互融合,和谐发展愧没有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就没有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愧民族文化的开发不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和实用功利行为,应提出切实可行的对民族文化保护措施,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融合性与独立性的关系,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独特、古老、神秘的特点,同时又要发扬其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学习一切外来文化,注意吸纳和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保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愧
坚持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原则,保护好云南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井挖掘深逢内涵,使其成为世代传承的瑰宝和民族旅游业中最具比较优势的要素,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增强当地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旅游地众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使当地众深刻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纽带愧当地众从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惠中,应当了解到民族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认识到文化传统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执行有关的保护法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通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参观、参与,更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承传,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不良影响愧
3.2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民族文化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中心环节愧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要从民族旅游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在做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和表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使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愧在区域布局上,滇中的
庞荚婆云南民簇文化旅游拜黄乌深护研勇第!眷恿第"#朗
!
昆明、玉溪主打古滇文化牌、楚雄主打彝族文化牌、大理主打白族文化牌、丽江主打纳西东巴文化牌、西双版纳主打傣族贝叶文化牌、临沧主打侃族文化牌等,最终形成云南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3.3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在民族文化保护投入上,一是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二是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一些民族文化相对集中分布而又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的地区,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地向游人开放,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井且抵制影视文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同化,保持乡土文化的特性和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井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三是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无的投入,重视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根据民族文化不同的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物质文化要尽量维持原状、特别是注意对濒临灭绝的文物进行保护性抢救;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深入整理发掘、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各种传习馆和学校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3.4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旅游经济效益的直接来源就是出售旅游产品。实践经验表明,旅游产品中“卖点”回报率最高的是民族文化产品[7]。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抽象艺术表现,典型的如民族歌舞、民族风情节日等;二是实物表现,如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等。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关键是:一是要大力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依托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竟技活动、生产劳动等风情文化;二是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
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三是要策划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保证产品的上档次、上规模,提高产品的竟争力、提升旅游层
次,多推出制如原生态歌舞制云南映象》等精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作用优先扶持对这些产品的开发。四是积极做好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转变经营观念,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井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互联网,通过投放广告、采播专题片、登载图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旅游产品。
3.5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文化学、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规划、设计和开发出高品位、有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云南应当加快发展旅游教育,一方面是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培i与提高,要整合旅游教育培i资源,改革旅游教育培i形式和方法,加快省、地、企业三级旅游培i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行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另一方面是发展旅游院校教育,要着力抓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通晓国际旅游事务和经营管理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市场营销、旅游开发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快旅游业用人机制的同步创新,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具体制度与措施,强化其文化与旅游素质,井充分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质量和品味,以提高云南民族旅游业的国际竟争力。
【参考文献」
[1]2006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EB/CD].www.gOV.
cn/test/181825.cOntent/.2006-02-08.
[2]叶心纬,杨蓉.我省文产及西部第一增加值GDP5.29%[N].
生活新报,2006-04-26(A17).
[3]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一
一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0-76.
[4]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恩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5)59一63.
[5]王长山.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流失严重抢救刻不容缓[EB/OL].
inhuanet.cOm/iepOitei/6527799.htm/.2006-
云南旅游注意
01-05.
[6]木基元.红土地的骄傲一一
一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调研报告(上)[N].民族时报,2003-09-17(3).
[7]田晓.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9-23.
穴理孝踢孝报
恿第!"朗近舍润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