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考⽂献标注
参考⽂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著作或论⽂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后参考⽂献中。参考⽂献按照其在正⽂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括号内。⼀种⽂献被反复引⽤者,在正⽂中⽤同⼀序号标⽰。⼀般来说,引⽤⼀次的⽂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后参考⽂献中列出。
论⽂参考⽂献标注1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其中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在正确对待前⼈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位论⽂中包含的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或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使⽤过的材料,或与作者⼀同⼯作的指导教师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应在论⽂中做出明确的标引和说明。
  因此,凡有直接引⽤他⼈成果(⽂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献中,以避免论⽂抄袭现象的发⽣,见附件13:《北京航空航天⼤学研究⽣院关于研究⽣撰写论⽂引⽤参考⽂献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学位论⽂参考⽂献著录及标引按照国家标准《⽂后参考⽂献著录规则》(GB7714)和中国博硕⼠学位论⽂编写与交换格式
  4.8.1正⽂中标注
  (1)标注格式:引⽤参考⽂献标注⽅式应全⽂统⼀,标注的格式为[序号],放在引⽂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个句号之前,所引⽂献序号⽤⼩4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标形式置于⽅括号中,如:“…成果[1]”。
  (2)序号:标注的序号可选择如下两种⽅式之⼀:根据在正⽂中被⾸次引⽤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作者姓的英⽂字母或拼⾳字母的英⽂字母顺序递增。如⼀篇论著在论⽂中多处引⽤时,以第⼀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当某⼀论述同时引证多篇参考⽂献时,应采⽤[1, 2,…]的格式,标注⽅括号中的序号按增序排列。
  (3)当提及的参考⽂献为⽂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排齐,如“由⽂献[8, 10-14]可知:”。
  4.8.2参考⽂献著录标准及格式
  参考⽂献著录应项⽬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误。具体要求如下:
  (1)著录格式:参考⽂献的序号左顶格,并⽤数字加⽅括号表⽰,如[1],[2],…,每⼀参考⽂献条⽬的最后不⽤加结束符。在参考⽂献中的标点符号都采⽤“半⾓标点符号+空格”形式。
  (2)排列顺序:根据正⽂中⾸次引⽤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作者姓的英⽂字母或拼⾳字母的英⽂字母顺序递增,与正⽂中的指⽰序号⼀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律姓前名后,外国⼈的名可⽤第⼀个字母的⼤写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姓)在参考⽂献中应写为Johns W.E.;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4)参考⽂献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对各类参考⽂献应在题名后⽤⽅括号加单字母⽅式加以标识。
论⽂参考⽂献标注2
  光标放在引⽤参考⽂献的地⽅,在菜单栏上选【插⼊|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插⼊了参考⽂献的编号,并⾃动跳到⽂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参考⽂献的说明,在这⾥按参考⽂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献。参考⽂献标注要求⽤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今我也没到让Word⾃动加中括号的⽅法,需要⼿动添加中括号。
  在⽂档中需要多次引⽤同⼀⽂献时,在第⼀次引⽤此⽂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此⽂献时点【插
⼊|交叉引⽤】,【引⽤类型】选“尾注”,引⽤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献,插⼊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步。论⽂格式要求参考⽂献在正⽂之后,参考⽂献后还有发表论⽂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Word的尾注要么在⽂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解决的⽅法似乎有点笨拙。⾸先删除尾注⽂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本(参考⽂献说明⽂本),点【插⼊|书签】,命名为“参考⽂献⽂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献⽂本做成了书签。在正⽂后新建⼀页,标题为“参考⽂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交叉引⽤】,【引⽤类型】为“书签”,
点“参考⽂献⽂本”后插⼊,这样就把参考⽂献⽂本复制了⼀份。选中刚刚插⼊的⽂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项⽬编号进⾏⾃动编号。
  到这⾥,我们离完美还差⼀点点。打印⽂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这⼏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法不打印最后⼏页。这⾥有另外⼀种⽅法,如果你想多学⼀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先删除⽂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具栏的【页⾯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应⽤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应⽤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确认不打印隐藏⽂字(Word默认)。
  使⽤Word中尾注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论⽂中参考⽂献的排序问题。⽅法如下:
  1.光标移到要插⼊参考⽂献的地⽅,菜单中“插⼊”——“引⽤”——“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式选“⾃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了⼀个上标“1”,⽽光标⾃动跳到⽂章最后,前⾯就是⼀个上标“1”,这就是输⼊第⼀个参考⽂献的地⽅。
  5.将⽂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否则参考⽂献以后
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输⼊所插⼊的参考⽂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献前⾯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章内容中插⼊参考⽂献的地⽅,可以继续写⽂章了。
  7.在下⼀个要插⼊参考⽂献的地⽅再次按以上⽅法插⼊尾注,就会出现⼀个“2”(Word已经⾃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所要插⼊的参考⽂献。
  8.所有⽂献都引⽤完后,你会发现在第⼀篇参考⽂献前⾯⼀条短横线(普通视图⾥才能看到),如果参考⽂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还有⼀条长横线,这些线⽆法选中,也⽆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般科技论⽂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定要把它们删除。(怎么做?)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视图,参考⽂献插⼊已经完成了。这时,⽆论⽂章如何改动,参考⽂献都会⾃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的参考⽂献也会⾃动消失,绝不出错。
  13.参考⽂献越多,这种⽅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
  存在⼀个⼩问题:
  如果同⼀个参考⽂献两处被引⽤,只能在前⼀个引⽤的地⽅插⼊尾注,不能同时都插⼊。这样改动⽂章后,后插⼊的参考⽂献的编号不会⾃动改动。
  解决⽅法:
  1,单击要插⼊对注释的引⽤的位置3。
  2,单击“插⼊”菜单中的“引⽤”——“交叉引⽤”命令。
  3,在“引⽤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选)
  4,在“引⽤哪⼀个脚注”或“引⽤哪⼀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的注释。
  5,单击“引⽤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标记的交叉引⽤。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档或选定交叉引⽤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编号。如果不容易只选定交叉引⽤编号,请连同周围的⽂字⼀起选定,然后按 F9 键。
论⽂参考⽂献标注3
  (1)正⽂中未标注引⽤⽂献。只在⽂后着录参考⽂献表,⽽在正⽂中未作明确标注的现象过去普遍存在。⽬前随着对参考⽂献着录规范要求⽇趋严格,这种现象已⼤⼤减少,但笔者在阅读科技期刊(包括核⼼期刊)时发现其中仍有某些论⽂(以综述性论⽂居多)未在正⽂中标注参考⽂献,或只在语句表述时提到某参考⽂献的序号,⽽未对所有引⽂按“顺序编码制”标注。由于参考⽂献未在正⽂中按“顺序编码制”⼀⼀对应标注,⽆法分清正⽂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的创作,哪些是引⽤参考⽂献的内容,不能体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继承性,难以界定知识产权,也很容易造成抄袭剽窃的嫌疑。因此,⽆论是直接引⽤原⽂还是转述原⽂内容要意,都必须严格按“顺序编码制”要求,在正⽂中准确标注引⽤部分。
  (2)参考⽂献标注不够具体。这种现象是指,虽然在正⽂中采⽤顺序编码制标注了参考⽂献序号,但同⼀处过多地标注多篇(甚⾄全部参考⽂献都在同⼀处标注),⽽在语句表述中⼜未对这些⽂献的内容要意作必要的具体说明,如“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的渗透稳定性进⾏了⼴泛研究,提出了多种分析计算⽅法[1-7]”(为避免例⼦中引⽂标注与本⽂的引⽂标注混淆,例⼦⽤楷体字且标注序号⽤⿊体字)。参考文献的格式
虽然这种标注在格式上是规范的,但在具体采⽤时要注意:由于各篇参考⽂献即使论题相同或接近,但其具体内容、观点或侧重点不同,笼统地在同⼀处过多地标注多篇参考⽂献,不利于体现引⽂内容和具体作⽤,甚⾄有堆砌参考⽂献之嫌。因此,集中标注不宜过多,或者在叙述时应分别予以简要说明。
  (3)层次标题中标注参考⽂献。少数期刊论⽂中参考⽂献序号标注在层次标题中,甚⾄标注在⼀级层次标题上,如“2混合优化策略[4-6]”、“2⼟⾻架的结构性[3-5]”.这意味着本章内容均是引⽤了该参考⽂献内容,从“合理引⽤”⾓度看是不妥的:⼀⽅⾯“合理引⽤”规定引⽂内容应有相对本⽂内容篇幅的引⽤量限制,成章节地⼤量引⽤甚⾄构成了本⽂实质内容,则有超出合理引⽤范围之嫌;另⼀⽅⾯,在标题上标注引⽂也⽆法区分本章节究竟哪些内容是引⽤的,哪些内容是作者创作的,还是仅仅⼏个标题字是引⽤的。因此,应避免在论⽂的层次(章节)标题标注引⽤⽂献,⽽应在章节的⾏⽂中具体标注引⽤内容。
  (4)多处引⽤同⼀论着不同部分未标注页码。在论⽂中阐述不同问题或内容时可能要多次引⽤同⼀⽂献中的不同部分,这时如果不标注各个引⽤部分所在页码就不利于表明引⽤的具体位置及其内容,尤其是对篇幅很长的图书专着、⼯具书(如《辞海》、《⼤百科全书》之类),就极不利于编辑、审稿⼈核对引⽂或读者参阅。因此,应按照GB/T 7714- 20xx的规定,当多次引⽤同⼀着者的同⼀⽂献时,在正⽂中标注⾸次引⽤的⽂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着录引⽂部分所在页码。
  (5)标注位置不适当。正⽂中对引⽂的标注要放在恰当的位置,即标注在能完整表明具体引⽤内容的位
置上,但许多引⽂未注意这⼀细节。如“弹性变形和磁场间相互作⽤研究较早可追溯到Brown[3]的⾮线性磁弹性理论,1973年Pao等[4]将其线性化,并⽤来解决磁弹性板的屈曲问题”,宜修改为“弹性变形和磁场间相互作⽤研究较早可追溯到Brown的⾮线性磁弹性理论[3],1973年Pao等将其线性化,并⽤来解决磁弹性板的屈曲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