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展现了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岛》表现了海疆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现了北国四季迷人的景。山水美!海疆美!南国美!北国美!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42个生字,会写52个字和46个词语,读准6个多音字。
2.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相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
5.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阅读:1.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摘抄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4.背诵课文中的3首古诗和日积月累中的1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表达:1.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3.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17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 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 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调淡雅。
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 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预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
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2.读懂诗题。
(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
(2)解题。
①解读“天门山”。
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
②“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
激趣: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古诗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相机介绍李白为人及成就,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背诵李白的诗,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整个板块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性。
板块二 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
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
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
(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
(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
【设计意图】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
板块三 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一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