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本文基于大湾区409家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数字经济下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金融科技人才服务配套,打造金融科技人才发展平台等发展策略,从而为促进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发展一、研究背景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深圳加快推进金融开放,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大力发展特金融产业,加强深港绿金融和金融科技合作,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支持澳门在合作区创新发展财富管理、债券市场、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深化粤港澳绿金融合作,探索跨境贸易金融和国际支付清算新机制等。
以上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金融产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深刻变化,对金融科技人才的要求也在提升。二、研究基础
1.文献回顾
Chendrayanl(2008)认为应将主观的回归法等与客观的调查法等相结合,其结果才更加准确。Paul H.K.Ho(2011)运用灰系统理论模型对于建筑人才的需求数量进行预测。王小平等(2014)运用回归分析,选取了2000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对于上海金融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秦洪军(2016)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定量分析和预测未来职业金融人才需求量,主张发挥政府、高校、金融机构及社会团体,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人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409家企业问卷的实证分析
【基金课题】澳门基金会项目:澳门金融科技发展策略研究(编号:MF1808),阶段研究成果;贺调联办重点课题基金资助:东融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五融一体”发展的对策研究(编号:SWZDKT201911)
邝婉桦 陈国雄
作者简介:邝婉桦(第一作者),博导,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金融学
陈国雄(通讯作者),博士,贺州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学与国际商务
200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
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提高天津金融人才的综合水平。罗清和,朱诗怡(2018)指出,通过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包括深圳在内的14个城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并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动态的纵向比较。根据测度结果,认为新时期深圳发展科技金融具备优良的金融业基础且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但科技金融治理架构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结构缺乏科学性。针对发展科技金融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深圳应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科技金融集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快人才体系构建。田小鹏、李志胜(2021)苏州市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在提升对资本吸引力的同时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2.理论基础
劳动经济学理论表明,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即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从宏观上讲,劳动力需求取决于社会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微观上讲,各个企业的劳动力
需求以工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减为转移。而劳动力的供给除了工资这一主要因素外,还受到人口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周期和相关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发展概况
本研究主要涉及广州、深圳、澳门和香港等大湾区地区;调查时间历时约半年,调查问卷发放的形式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同时部分结合书面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其中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09份,有效调查问卷占总调查问卷的97.38%。通过文献收集、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等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调查概况
(1)教育水平
在所调查对象的教育水平方面,研究生学历占19.67%,本科学历占62.3%,大专学历占16.39%,其他学历占1.64%。可以看出所调查物件的总体教育水平较高,有近82%为本科或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2)岗位级别
所调查对象的岗位级别中,高层占6.23%,中层占42.3%,基层占43.28%,新入职占8.2%。
(3)公司类型
所调查公司的所属类型,国有企业占24.92%,集体企业占4.26%,私营企业占42.95%,外资(合资)企业占14.43%,股份制企业占8.85%,其他类型占4.59%。
2.发展现状
(1)人才吸引竞争激烈
近年香港已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拥有大量的金融投资产品,并通过中港基金互认等措施,进一步打造全球资产管理和基金枢纽中心。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技术企业在深圳的发展,为深圳发展科学技术带来有力技术支持。深圳亦逐年增加对技术研发,吸引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投入。相比之下,澳门发展金融科技不仅面临着自身条件的不足,亦因为地理位置毗邻香港及深圳而显现出竞争劣势。
(2)专业人才缺失流失
近年来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对于金融科技人才、数字金融人才等需求同时增加,但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无论从人才输送数量或者是人才培养质量上,还不能满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缺失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如澳门金融业的产业比重较低,
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亦不多,从而造成金融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外流。
(3)人才联合培养不足
金融和科技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专业,两者跨度显著。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对于金融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不够,仅停留在校企的签约挂牌,不足以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跨界复合型金融人才。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深化产教整合、深化学教合一,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由大学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中期和期课程培养体系还有待健全。
四、发展主要问题
1.招募人才困难
在所调查公司中认为发展金融科技遇到的主要困难有:难以招募到适合的人员或人才占58.03%,固有管理机制难以支撑创新49.51%,原有团队技能或技术不足占45.9%,对技术发展的研究和预见不够支援占43.93%,需要的投入太大难以支撑占38.03%,缺少运营导致建设后的应用效果不佳占37.05%,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32.46%,其他占1.31%。
2.留住人才困难
在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的困难程度方面,认为非常困难占8.2%,认为存在一定困难占81.64%,两则合计占89.84%,将近九成,认为容易占9.84%,认为非常容易
201
4月刊  2023
Shanghai Business
占0.33%。说明当前金融科技人才非常紧缺,招聘和保留金融科技人才存在困难。
3.人才流动性大
沈月由图1可见,相比常规业务部门,所调查公司金融科技人才流动性方面,认为非常稳定占3.28%,认为稳定占50.82%。认为不稳定占43.28%,认为非常不稳定占2.62%,两者合计占45.9%,将近五成,说明同行之间对金融科技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4.人才激励不足
所调查公司针对金融科技人才采用的激励方式中,股票期权激励占28.52%,实股股权激励占31.15%,
业绩激励占79.02%,虚拟股权/股权增值权激励占20%,薪酬激励占80.33%,情感激励占34.1%,环境激励占35.41%,其他占0.98%。
针对金融科技人才采用的激励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有四大因素:薪酬激励、业绩激励、环境激励和情感激励。说明金融科技人才不仅关注“硬环境待遇”,而且关注“软环境待遇”。
五、发展策略建议
1.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培训
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积极推动“企学研”相结合,加快应用型创新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援大湾区高校院组建金融科技院系或设立专业方向,推动技术与金融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促使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素质,培养一批金融科技拔尖人才。加强各个岗位人员业务政策、行为规则和操作程序等学习和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2.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力度
在金融科技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便利化人才引进手续,放宽人才引进的门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稳定性和团队协作。
加强大湾区以及国内国际的交流沟通,多学习借鉴优秀同行或先进公司的经验或做法,采用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引进优质金融科技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制造适度竞争压力。通过媒体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崇尚创新、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培育有创造力、敢于挑战、追求卓业的企业家精神。
3.加强金融科技人才服务配套
打造全链条人才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创人才金融。随着粤港澳三地进一步深化合作,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限制将逐步放开,金融机构应抓住大湾区政府对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或专项奖励等政策,对港澳毕业青年创新创业、安居生活等提供融资服务。尊重知识,充分重视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机制、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4.打造金融科技人才发展平台
稳定就业市场是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就业方面,劳、资、政三方面积极应对,一方面提出建设全球优秀人才的目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准则,全面推出弹性工作安排和薪酬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引进国际人才,鼓励年轻人,推出一系列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Chendrayan. Demand Forecasting Techniques[J]. 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11):1-6.
[2]Paul H.K.Ho. Forecasting Construction Manpower Demand by Gray Model[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1(11):1299-1305.
[3]王小平,陈敏,胡瑞文.上海金融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4(02):35-41.
[4]秦洪军,赵盛磊,沈月.区域职业金融人才需求预测研究——以天津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6(01):82-88.
明同行之间对金融科技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图1 所调查公司金融科技人才流动性
202
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