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下放的大冶楚剧团
大冶楚剧团是一个专业性的文艺表演团体,隶属于大冶市(县)文教局(文化局、文体局)。该团演职员工在市(县)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繁荣大冶文化事业,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城乡人民众的好评。剧团演出了大量的现代戏和优秀的传统剧目,使观众受到思想教益和文化熏陶。剧团演员阵营齐整,拥有较完整的舞台演出装备,是我省楚剧界影响较强的县级文艺表演团体之一。剧团演出的剧目有的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有的被省、市电视台、省、市电台录音录像播放,还多次参加省、市会演,并获奖。
一、建制变迁
大冶县楚剧团的前身系武汉市江岸区楚剧团。
1951年,武汉市硚口区李协臣及其妻王明芝二人领衔,组织60多名楚剧艺人,命名为“协明楚剧团”,建立了剧团委员会,团委五人。1956年,进行社团登记,区委派一名党员干部到该团加强领导,建立了共青团支部,并建立了工会组织。1957年,协明楚剧团同武汉光明楚剧团(现武汉市楚剧团)合建一个党支部。1959年,因武汉市胜利楚剧团失火,“协明”与“胜利”合并,团址由硚口区迁到江岸区,命名为“武汉市江岸区楚剧团”。当时,全团职工110余人,区委派2名党员干部,在剧团发展一名党员后,建立了新的党支部。1963年经民主选举,上级批准,建立了新的团委会,团委7人。
1964年4月,中共大冶县委根据大冶人民喜爱楚剧的特点和要求,派出干部去武汉市联系,经副省长孟夫唐批准,把“武汉市江岸楚剧团”接来大冶。1964年7月1日正式成立“大冶楚剧团”,县委派一名国家干部进剧团任党支部书记,全团职工108人,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团委会、共青团支部、工会委员会,组织日渐健全,机构日臻完备。同年,剧团党支部遵照上级指示,开展了“小四清”运动。
1965年,剧团党支部对全团进行整顿,组织上作了调整,将年老体弱及不适应剧团工作的演职员调出30余人,另行安排工作;同时招收新学员15人,全团职工70多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党支部、团委会、工会、共青团支部都受到冲击,领导干部靠边站。1968年底,成立大冶楚剧团革命委员会,建立党支部、团支部。
1970年,剧团又进行一次整改,将不适应工作的老职工调出36人;同时招收新学员41人。新生随团练功,随团演出。全团职工80人。
剧团经济体制,1969年以前为集体所有制单位,自负盈亏;从1970年起,根据省委会文件精神,剧团改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对职工发放百分之百的工资。
1975年,剧团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单位。徐启林代表大冶楚剧团到湖北省文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1980年5月,大冶县委根据剧团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总结了前两批招收与培养新学员的经验教训,从黄石、大冶城乡招收了32名新学员,并选派14名有一定思想素养和艺术水平的演员到学员队任教员,负责思想教育、基本功训练和业务培训。学习时间为4年。学员队以功带戏,以戏促功,实行基本功训练、剧目排练、实习演出并举的原则,使学员稳步走向舞台。学员队成立了3人领导小组,隶属于楚剧团党支部领导。
1981年7-8月,剧团再次进行整顿,行政办公室、工会委员会和共青团委员会均实行民主选举产生;同时,将学员队领导小组改为队委会,委员7人,隶属于楚剧团党支部领导。 1983年冬,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剧团分成两个演出队,自负盈亏。1984年,实行岗位责任制,演职员工76人,全年演出234场,观众29万人次,收入4.19万元。
1991年,剧团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1993年10月,经市委研究决定,大冶楚剧团与北门剧院合并组成大冶市艺术剧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楚剧团、北门剧院)。楚剧团仍以演出为主业;北门剧院担负大冶城区众文化活动阵地的任务。
二、领导机构和人员的变更
1951年,武汉市硚口区协明楚剧团建立了团委会,5人组成,团长李协臣,尚未建立党团支部。全团职工60多人。
1959年,“协明”和“胜利”合并,成立“武汉市江岸区楚剧团”,区委派来2名党员干部,同时在剧团发展1名党员,共有党员3人,建立了党支部,查日红任书记,全团职工110多人。
1963年,经职工大会民主选举,上级批准,成立新的剧团委员会,共7人组成,团长沈月卿。
1964年,正式建立大冶县楚剧团。县委派唐素康进剧团任党支部书记。全团108人。
1970年,柯于华任剧团党支部书记。
1972年,叶绍彬任剧团党支部书记。
1975年,尹庆平任剧团党支部书记。
1979年,剧团工作由党支部副书记,剧团团长徐启林主持。
1981年6月,刘代贵任剧团党支部书记,徐启林任剧团副书记、团长,解金安为副书记、副团长,唐永芬为副书记。
1984年,周述杰任剧团党支部书记,徐启林任团长,唐永芬、吴风平任副书记。
1986年,徐启林任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吴风平、唐永芬、陶维俊为副书记,陈涛、皮太征、毕太勋
、陈尚海为副团长。
1991年,吴风平任剧团党支部书记,陈涛任团长,蔡子怀、毕太勋任副团长。沈月
1993年10月,大冶楚剧团与北门剧院合并组建大冶市艺术剧院,刘克正任院长;吴风平任党支部书记。胡红英、陈涛、叶一新、毕太勋任副院长。
1996年,吴风平主持工作。胡红英、陈涛、毕太勋、蔡子怀、柯昌满任副院长。
1999年,叶一新主持工作。胡红英、陆宏国任副院长。
2000年,陆宏国任艺术剧院书记、院长,张劲松、贺丛英、柯昌满、肖美星任副院长
三、剧目和演员
大冶楚剧团在戏曲的改革和提高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下功夫,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64年至1984年上演的剧目主要有:《杨立贝》、《夺印》、《江》、《红嫂》、《蝶恋花》、《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柯山红日》、《龙江颂》、《红灯记》、《沙家浜》、《车奔大道》、《
于无声处》等;现代小戏《一对猪娃》、《打铜罗》、《补锅》、《借牛》、《游乡》、《斗书场》、《绿竹情》、《箍茶桶》等;传统戏《宝莲灯》、《孟姜女》、《十五贯》、《孟丽君》、《珍珠塔》、《哑女告状》、《双鸳喜》(上下集)、《香妃恨》(上下集)、《玉燕记》、《血溅乌纱》、《济公追踪》等。其中,本团改编和参加创作的剧目有《孟姜女》、《珍珠塔》、《济公追踪》、《双鸳喜》、《香妃恨》、《一对猪娃》、《绿竹情》、《箍茶桶》。
1970年,湖北省钢铁会战指挥部请大冶楚剧团赴东钢演出《智取威虎山》,大戏之前演宣传节目。年轻演员罗琳演完宣传节目之后,迅速赶到楼上为《智取威虎山》追光。由于灯光楼楼板腐朽,罗琳踏穿楼板,从灯光楼掉到乐队的位置,顿时鲜血直流。剧团一方面迅速组织人员将罗琳送往五医院抢救,一方面照常进行演出。由于罗琳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这位年轻的楚剧演员为楚剧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罗琳牺牲后,黄石市革委会和大冶市革委会联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为罗琳献花圈500多个。
1971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武汉军区司令员孔庆德陪同来到黄石,大冶楚剧团为迎接华罗庚,专程到黄石工人文化宫演出了专场楚剧《站花墙》,由陈涛、张玲玉、向梅珍演出。华罗庚、孔庆德与演职员工合影留念。
1972年,文化馆干部曹策前、石功彬创作的小楚剧《一对猪娃》参加湖北省戏曲会演获奖,省委主要领
导张体学、潘振武、姜一等接见演职人员给予高度赞扬。张体学说:“大冶楚剧团《一对猪娃》,剧本编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唱腔唱得好。我向你们演出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1975年,湖北省文化厅在孝感召开全省楚剧研讨会。大冶楚剧团赴孝感演出了现代楚剧《红嫂》,刘宣吉作曲,张玲玉演唱。陈柏华、余笑予等戏剧艺术家对大冶楚剧团演出的《红嫂》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赞扬唱腔优美。
1982年,文化馆干部柯尊解、查代文创作的现代楚剧《绿竹情》,参加湖北省戏曲会演并获奖。
1986年,大冶县成立《大冶兵暴》创作排练筹备领导小组,县委副书纪石代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翔任副组长,李勇、徐启林、陈涛、吴风平等为领导小组成员。剧本创作:柯尊解、蔡子怀、陈涛;导演彭友元;主要演员有杨继良、胡晚英、彭友元、柯昌满、唐永芬、吕再芝、张京元、范金汉、郭衍民等。为了排好《大冶兵暴》,大冶楚剧团聘请国家一级演员余笑予,一级作曲家武汉楚剧团团长朱彬来冶帮助修改剧本。县委对该剧的创作修改高度重视,为了筹集资金,召开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请大家解囊相助。《大冶兵暴》参加黄石市1988年现代戏剧创作会演,还参加了湖北省庆祝建国40周年献礼演出。到省演出由石代田、张志翔、黄中江带队,演出两场。省领导韩宁夫、丁凤英、王重农看完《大
冶兵暴》后,给予高度赞扬,并同演员合影留念。第二天召开座谈会,徐启林介绍创作、排练情况,得
到与会领导与同行的高度评价。《大冶兵暴》获得金杯。
有些优秀剧目曾被唱片社、电视台、电台采用。其中现代楚剧《渔女刺梁》选段被中国唱片社采用并灌成唱片(唐永芬演唱,刘宣吉谱曲)。传统武打折子戏《武松打店》、《盗仙草》被湖北省电视台录制播放(学员队实习演出)。先后上省、市电视的剧目有:现代戏《一对猪娃》、《杜鹃山》、《红嫂》;传统戏《孟姜女》、《十五贯》、《宝莲灯》、《送香茶》、《渔女刺梁》、《打金枝》、《访友》、《攀龙附凤》、《狐仙》、《刘海戏金蟾》等,并先后被中央广播电台和省、市电台录音播放。
大冶楚剧团坚持在农闲季节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农忙季节则上武汉、赴黄石,并到九江、咸宁、武昌、鄂州、黄冈、阳新、蕲春、浠水、武穴、汉阳等地、市、县演出。
1985年至1990年,主要移植演出剧目有现代戏《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蝶恋花》、《龙江颂》、《红嫂》、《柯山红日》、《水乡游击队》、《红霞万朵》、《五把钥匙》、《于无声处》、《双飞燕》等。现代小戏有《新风尚》、《园丁之歌》、《山村兽医》、《一斤二两半》、《一只解放娃》、《审椅子》、《徒弟的徒弟》、《山林前哨》等。大型传统戏有:《十五贯》、《荞麦馍赶寿》、《九件衣》、《吴天寿观书》、《哑女告状》、《喜脉案》、《刘海戏金蟾》、《追鱼》、《乱世恩仇》、《唐明皇游月宫》、《屠户状元》、《贩马记》、《血冤》、《张春郎削发》、《渔女刺梁》、《血溅乌纱》、《皮氏四告》、《瓦车蓬》、《鸡人血》、《
画皮》、《挑女婿》、《宫哑奇案》、《三审刁刘氏》等。大型传统台戏有:《双鸳喜》(1-2本)、《鸳鸯泪》(1—3本)、香妃恨(1-2本),《帼国姻缘》(1-3本)、《孟丽君》(1-4本)、《四下河南》(1-4本)、《皇帝媒》(1-2本)、《穿金扇》(1—3本)。传统小戏有《巧计救贫》、《葛麻》、《百日缘》、《小姑贤》、《庵堂认母》、《杀狗惊妻》、《拦马》、《大清官》、《何叶保写状》等。6年间,剧团共演出852场,年均演出142场,观众计132万人次。1985年,现代小戏《种茶嫂与箍桶匠》,参加黄石市创作剧目调演,获湖北剧本创作优秀奖,并被省电视台录制播放。1986年,大型传统楚剧《玉燕记》,被省电视台录制播出。1989年,大型革命历史楚剧《大冶兵暴》,由省电视台拍成戏剧电视片,在全国播放。
1991-2000年,大冶楚剧团共计演出1458场,年均演出约150场,观众累计达415万人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