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
2)阶级性;
3) 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
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
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
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
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①美德即知识:
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
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
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
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
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
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
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①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②“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③《理想国》: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2)教育作用: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3)教育内容:七艺
4)教育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2.初等教育阶段;
3.军人教育阶段;
4.哲学家预备阶段;
5. 哲学家教育阶段
5)评价:
积极: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训练,扩大教育科目,第一次提出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注意早期教育,强调男女平等,身心协调发展
消极: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改变。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①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
②灵魂论:
1)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2)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应有一个发展顺序。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因此,对儿童应实施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3)意义:1.说明人也是动物;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与动物;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③自由教育:有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①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
②共和后期:受希腊的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主要包括:
1)初级学校;
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
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改革。
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的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论雄辩家》。
①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教育的目的:培养雄辩家;
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②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③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勤于写作等。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在该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①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教育的关键: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
②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1)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
2)可培养和发展儿童间的友谊;
3)激励学生趋善避恶;
4)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知识。
③学前教育思想: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
④教学理论:
1)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育的构想;
2)提倡因材施教;
3)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
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5)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6)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
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①修道院学校: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额机构;
②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的课程;
③教区学校,也称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宗教化;
②教育内容神学话;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世俗教育
3.宫廷学校:
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2)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军事训练目的3)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
4)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具有浓厚的宗教彩。
4.骑士教育:
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
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3)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7岁后,送入高一级的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
3.侍从教育阶段:十四五岁进入。学习“骑士七艺”,侍奉领主和主妇。此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授以骑士称号。
4)评价和意义:
1.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重视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匮乏;
2.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5.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1)含义: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2)领导权:最初大多属于行业和商会,随后逐渐由市政府接管;
3)教学内容: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以地方语教学;
4)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5)性质: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
6)意义:
1.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2.打破教会对教育的独占权,有很强的生命力;
3.促进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6.中世纪大学
1.含义: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的知识教育。
2.兴起原因:
①城市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