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教师语言是教师在课堂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当,教师语言有其自身特点,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去断摸索和磨炼。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教学;实践引导
第一章 前言
教师语言,即教师的课堂语言,意指教师在课堂所说的话,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组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德国的教育家斯多慧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史磊
  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存在种种问题和不当,这种问题和不当存在教学的各各环节。主要表现为:过于主观的表现和评价;不适当的幽默和讽刺;不当的修辞使用;随意性过大;没有引导作用的提问;缀语过多;过于讲究辞藻和诗词的卖弄…….甚至于个别教师用语不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校园精神暴力问题。2003年的一天,重庆某中学生丁某应于上午8时到校补课,因未按时
到校,其班主任询问了原因,并用木板打了丁某,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整个谈话过程中,丁某一直在哭泣。10时30分,丁某回到教室上第三节课,正是班主任的语文课,整节课丁某都趴在桌上小声哭泣,并写下遗书,表达了对班主任老师及家庭、社会的怨恨。然而班主任对丁某在课堂上的举动并未在意,下课后,也没留意其去向。12时30分左右,丁某从学校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当然这样的事情是个例,但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教师要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心理差异,把握好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 。 
第二章 正确认识了解教师语言在课堂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深入,设计更巧妙的教学环节、制作更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忙得热火朝天,自认为有了教参和互联网的强大支持,在经过充足的时间准备之后,上一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精彩纷呈的公开课不是什么难事。但一开口讲课,问题就出现了:精心设计的问题忘记了、字字斟酌的小结说错了……如果记忆力好的话,还能磕磕巴巴的背下来,要是一紧张全忘了,那就彻底语无伦次以失败而告终了。经历过许多次这种令人尴尬的课堂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语言是一门非凡的艺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语言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手段,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 。
  但很多教师既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语言的技能技巧、更没有正确的认识语言的价值。有人说“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光会说话有什么用”,也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就是生活中的日常交际语言,这样才亲切自然”,更有人说“语言的能力是每个人天生的,那种高水平的语言表达,是学也学不会的”。我认为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和偏激,都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实施调控能力、教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教学活动的观察能力、教学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教学机智等等”。
曾经听过一节简单、朴实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十分自然优美,上课似朋友般交谈、沟通,身体语言也配合得天衣无缝,举首投足犹如有磁性般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表现、去创造。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引得人开怀大笑,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人既感到羞愧又心服口服;一段精辟的阐述,更让人细细品味、终生难忘。那么,哪些语言技能和技巧才能改善音乐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呢?我问过身边很多同事,答案完全一样: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也查阅了有关教师语言艺术方面的著作,绝大多数是从教学论角度来分析的,与实际课堂教学距离较远。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结合观摩听课中得到的经验,对比分析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谈谈课堂教学语言中最值得关注和改善的七个方面。
第三章 教师语言在教学的重要性表现
教师语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其是对教师的重要辅助,更重要的是以其重要性质对学生的成长和课堂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3.1 严密的逻辑思维
  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建起来的,有自己的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并且要能把具备内在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环环入扣。如《拉丁美洲的歌舞音乐》一课,教学语言上首先一定要明确 “多元文化赋予了歌舞音乐丰富的种类和深刻的内涵” 这个思维主线,在整合学科知识和组织内容结构之后,叙述成为 “拉丁美洲音乐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由于混合的成份、程度各不相同,于是就形成了探戈、伦巴、桑巴、恰恰等风格多样、种类丰富的歌舞音乐体裁”。这体现出教师清晰的逻辑思维,在这些语言的引导下,学生既对拉丁美洲独特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兴趣,也对歌舞音乐背后深刻的历史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
3.2 简洁的表达
  我们的教材是用规范、严谨的书面语言来表达知识体系的,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反复推敲,经过选择和提炼,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条理分明,最后再用简洁明确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在《醇美的古韵》一课中,教参用了140个字来描述古希腊乐器——里尔琴,网上的资料介绍更为详细。为了合理的使用教学时间,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凝练,要能从繁复的文字中抓出要点。“里尔琴是欧洲古希腊民间的一种弹拨乐器,它形象典雅、匀称、古朴,被世界人民当成美妙音乐的象征” 学生通过这三句话就了解了里尔琴的发源地、种类、形状和影响力。如果教师没有领会简洁明确的重要性,而是照本宣科的念上一遍,或是大段的复制在多媒体上,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抵制等种种不良的心理反射。很多时候教师劳心劳力而无功,学生心烦意乱而无获,都是因为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3 巧妙的提问
语言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体现了师生间思想交流的过程,提问则是这种思想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起到过渡、催化、指向、提升等作用。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流利的口头表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
够促进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协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兄弟民族的歌舞音乐》这一课中,老师就打破常规的提出了一些新颖的问题,“在欣赏完这段精彩的演唱视频之后,现在你选择用怎样的情绪来学唱《美丽的哈拉玛》?”“如果将马头琴放入热情奔放的新疆歌舞中会出现什么效果?”“你是如何去辨别、区分不同民族的歌舞音乐的?”“为什么朝鲜族和彝族的歌舞风格如此迥异呢?”面对这些问题时,学生会自然产生一种困惑、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上来说,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改变他们以往接受知识的方式,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领会。他们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以及全新的思维模式。
3.4 生动形象的阐述
  教师讲课最害怕出现什么?就是单向的思维交流方式。无论问什么说什么学生就是毫无反应,呆呆的看着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学生精神疲倦,思维的兴奋度降低了。所以,成功的教学语言还必须具有吸引力,能促进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学生对古典音乐本来就缺乏了解和兴趣, 如果教师用毫无感染力的语言介绍“海顿是弦乐四重奏之父,弦乐四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
琴、一把大提琴组成的”那么学生的接受意愿会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通俗、生动的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海顿采用‘说话原则’来创作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是四人中的领导者,由他发表言论(主旋律);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好朋友,他总是不断肯定朋友的话(主旋律变奏);中提琴是一个爱说废话的女人,总是跑题(旋律复调);大提琴是个稳重的长者,他的话很少,但是简洁中肯(拨弦伴奏)”教师以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专业术语,是因为懂得“在接受未知事物时,形象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这个道理。这段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5 充满感情的启发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语言,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就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带着愉悦情感的体验。所以,教师要能用情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作品的感情,比如在《刘天华、华彦钧的音乐人生》一课中,教师没有直接理性的分析《二泉映月》,而是用歌曲《二泉吟》的歌词进行了一段朗诵:“风悠悠,怨悠悠,
失明的双眼把黑暗看透。呵!太湖的水,你是人生一杯壮行的酒,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二泉的月是你命中一曲不沉的舟。”并同时播放视频:屏幕上出现了无锡的小巷、石板的路、惠山的泉、太湖的水…这些带着伤感的叙述语言,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他们欣赏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作曲家、作品内涵的理解。语言本就是用来传情达意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情,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够去感动学生的心灵。
3.6 体态的辅助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而形象的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优美的手势、亲切的眼神、生动的表情,这些都可以协助有声语言创设课堂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涵义,也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八年级艺术《乡韵》一课中,教师用亲切的方言,满怀自豪的演唱了《上海本是好地方》,并使用了多种手势语来配合歌词,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学生和老师。这种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的综合交流,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取代的。实践证明,在“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的辅助下,学生受到了示范性、引导性的审美教育,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审美体验。体态语难虽然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但对很多教师来说,运用的恰到好处却不是件易事,因为
它既不能事先设计,也不能原样照搬,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只有在教师个人情感的支配下,根据课堂特定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这才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
3.7 激励为主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唱的真好!”,而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既要贴近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如:当学生发现自己出错时,总会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并不希望再从来一次。如果教师马上对学生下一个评价:“你想错了,坐下!”可想而知,这位学生会是如何的灰心。在《非洲旷野的鼓声》这节公开课中,我欣喜地看到老师细心而巧妙的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真有自己的想法,但离老师的要求还差一点点,再想一想”、“你的回答离正确只有一步之遥啦”、“你的想法很有创新意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点”、“虽然你回答错了,但是你勇于探索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大家都来学习的”等等,这些语言体现出教师最真诚的一面,也透射出学生心灵最纯真的一面。试想一下,说错了还能得到“表扬”,学生当然会 “前仆后继”的调动思维、积极配合老师,更好地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