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自身特点,并以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为例,从歌词、音乐、钢琴伴奏等进行分析,探寻这首歌曲形势与内容如何完美的结合,揭示出这首作品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 《菩提树》 审美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它在德国被称为Lied,歌词都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其中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最著名的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使艺术歌曲的重要性和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将其最大的广度用之于各种类的诗歌主题,使艺术歌曲成为音乐的诗歌,使诗歌与音乐融成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的歌词,均选自席勒、歌德等名人
的诗篇,题材内容广泛,有热爱大自然生活的、有赞美艺术和爱情、有表达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这句话最能概括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他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境的映照,他用最短小的歌曲形式抒发出最深沉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结构上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段服从于诗词的多样性,旋律时而像民歌般简单质朴,时而像诗词的朗诵;和声的使用极具表现力,根据诗句的变化,时而细腻时而激情澎湃;歌曲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和、纯净、敏感的气息,又透露出感伤、忧虑的情怀;钢琴伴奏织体在他的歌曲里极具重要性,它不仅能够烘托情景和气氛,还能与声乐演唱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总之,从他大量的艺术歌曲中我们看到了舒伯特内心流露的伤感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其中包括音乐史上最杰出的声乐套曲《冬之旅》,而这部作品中尤以(全套曲共24首)中的第五首《菩提树》最为著名。本文将以此为例,对其做一个大致的审美鉴赏,以揭示出这首歌曲独特的美学内涵。
《冬之旅》是选自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由24个小作品构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恋爱失败后、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青年,离乡背景踏上茫茫的旅途的情景。其中将旅途中所见的场景,如村庄、邮站、菩提树、小溪等,用来衬托和刻画主人公的心境变化。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也被称为是反映舒伯特的一生的一部自传、抒情小说。其中的《菩提树》将流浪
汉怀念童年在菩提树下的欢乐时光,以及对往昔爱情生活的眷恋和旅途中孤独悲伤的心情做了对比的描述。歌曲具有德奥民谣淳朴的风格,乐曲结构精致、对称。全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组成,分为前奏、主部、中部、再现部和尾部,采用E大调,3/4拍子,中板。其中“三连音”的运用,使整首歌曲达到了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统一的目的;同时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歌词的意境,从而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也使得它具有分节歌的特点。他将音乐内容与形式结合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只有两句主题,每一句重复一次,音型织体简洁,以附点音符为主,旋律常在“3、5、7”几个音之间回旋,音乐不超过八度,基本上是从属到主的上下急进。情绪比较明朗,此外还采用了叠句式的发展手法,从而使优伤的情绪中蕴含着甜蜜的情调。歌词则描述了一个流浪者在见到门前的菩提树后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伴随着音乐渗透出的浓郁的德奥民歌风味和乡土气息,体现出了主人公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念,显得朴实而自然。
这一段的主题旋律是由第一乐段主题发展而来的,旋律的音型织体变化不大,但是转到同主音调的e小调上,将歌者打回无情的现实,如同歌词:“今天……我的两眼”中所唱到,将流浪者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的凄凉情景更好地展现出来。第3乐句开始使乐段本生也产生了
调性上的对比,用了调性游离的手法来写作,使得这个乐段的调性从e小调的V级和弦开始,随后作阻碍进行到达Ⅵ级C悲伤歌曲大调和弦。再通过“C大调”的“VII”音回到“E大调”。这种段落本身的调性对比,产生了一种激动的情绪。紧接着出现的钢琴伴奏,则更多地使用了八分音符三连音的分解和弦织体,加上固定的节奏型,赋予了音乐的动力感,如同菩提树对流浪者的召唤,让人倍感亲切。进入第5乐句,旋律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彷佛进入一个全曲的小高潮,而这一乐段在音区的使用上也很有特,即伴奏声部的低音区与歌唱声部坚定音调的紧密配合,来衬托出主人公的凄凉和无奈。由此可见,第二乐段表现现实的流浪生活与第一乐段表现出的幸福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段基本再现了第一乐段的主题,谱例略,但伴奏织体有所改变,钢琴的低音加强了“主音”到“属音”的功能进行,和声的力度也有所加强,使得整个曲调变得更加明朗,给人造成一种温暖的亲切感。而歌词:“到这里寻平安!”反复吟唱,不仅点明了主题,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而为了使整首歌曲结束的比较完满,再现段略有扩充,伴奏声部变成引子中的菩提树主题动机,音乐达到一种前后呼应,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全曲旋律优美、真切感人、织体明净,词与曲结合的自然贴切,呈现出作者对其诗歌的
主观看法。正如我们所知,通常一首声乐作品歌词的词语概念,易引导欣赏者的感知进入特定的情境、意境。而第二信号系统的理解力在审美中起一定的引导作用。主客体情感的双向交流定线进行,而人生的经历、积累与体验则提供了能量释放的基础。另一方面音乐对歌词内涵的丰富、扩大又使这种体验与理解强化、泛化,使确定的情态运动有更宽广的活动范围与更自由的变化幅度。这首菩提树,就是作者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并将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提升到与声乐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这首作品可以看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跟以往艺术歌曲只是起个伴奏的作用不同,它总是采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他将菩提树安详、亲切的音乐形象在凄凉的气氛中透出一丝暖意,让音乐情绪得到更好的展现。
综上所述,《菩提树》中作者以树这种静物冷的姿态出现为主题形象,加上彩灰暗的小调等各种音乐美的感性材料的运用,不仅使作品的形式到达一个高度,更有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的情感体现的沁入,让人感受到那个孤独的灵魂去打破丑陋的现实生活的枷锁,去发现自我存在的真实意义,使得整首作品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这恰是音乐美学内涵中所要追求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在精神的情感体现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舒伯特歌曲选(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4]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