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理解
作者:红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3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生源等各方面原因,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汉语文功底尤其浅薄,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其他课的理解能力受限,使很多科目学起来都较为吃力。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样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针对这个实际,在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来实施教学。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解决生字词。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连一个简单的造句或请假条都写得错字连篇,颠三倒四。所以,在课堂上,我往往还需要充当汉语文教师的角,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某个词语或概念的理解。例如,新陈代谢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贯穿始终的概念,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很多相关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套用教材上对这个概念的阐述,则无法使学生产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所以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字面上去通俗地进行理解。难点就在于解决概念中的意义。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个字组词,在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提炼出陈旧这个词,再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到为同义,这样再回到教材的概念上加以引申,不仅容易理解,记忆也会更深刻。
        第二,化难为易。教学工作是教师一辈子的事,而学生如流水般在我们的手下源源不断地毕业。如果在周而复始的教学中,只知道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却从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机械授课,则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完全流于了形式。一般来讲,大纲对一个知识点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面对学生实际却无需面面俱到。例如,关于细胞呼吸这节内容,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有很多,其中图文转换能力就是一项被要求掌握的内容,但这项内容对他们而言太过于复杂,难以奏效,所以我降低了这方面的要求。面对实际,我只要求学生着重掌握不同类型的表达式、场所、对象及简单的计算,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一定的课时,用来解决相应的课后练习或设计一些相应的课后练习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我觉得过于苛求,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后面的学习。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独立思考,参考课标但不迷信课标。
        第三,适当调整。为了在课堂上使教学内容和旁栏思考题或课后习题紧密结合,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及时消化和运用,作为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根据需要做适当调整。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全一册的第一章中,我将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该旁栏思考题调至无机盐平衡内容部分;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的成分发生免疫吗?为什
么?调至自身免疫病内容部分,我认为这样可以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做到趁热打铁,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第四,举一反三。在解决一些习题时,不妨将其稍加变换一下,可以既丰富题目的内涵,又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点。例如,有一道题目是:植物体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什么?这道题可以延伸为植物体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是什么?植物根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什么?植物根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同一植物体不同部位细胞结构的差异与ATP的关系就理解和掌握得更全面了。
        第五,穿插生物小知识,介绍生活小常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还应该广泛地阅览和本专业相关的书籍,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又可以丰富知识储备,也才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因为生物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置于生活之中,就会使学生感受到生命变化的奇妙和生物世界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主动获取生物知识的心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渗透作用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花卉萎蔫现象谈盐碱地的荒芜现象;再如讲到染体变异,我问学生:骡子是怎么来的,能否产生后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讲避役神奇的体和奇特的眼睛;还可
以介绍一些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如人造血液、人工肾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生活中有趣的生物常识,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欲望。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劳动,有待我们大家策力,共同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力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