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散文的整体态势
   
   
    一
    法国文学史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把地域、种族和时代并列为打算文学特征的三大要素。地处中原的河南与地处关中平原的陕西,皆为华夏文化诞生的母体所在,这两个省份的文学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缩影,因此也成为体察文学与文化诸样式的最正确窗口所在。就新时期文学而言,这两个省份也有着极大的相像性,这里指的是小说体式一枝独秀,散文、诗歌相对扁平的现实。“陕军东征”与“文学豫军”亦遥相照应,照顾着小说创作成绩显明的根本形态。这种状况恰恰昭示了某种全国性的文学症候,即小说作为主流文体,其地位的稳固性。小说文体的不断被强化和被推高,无疑在文体内部生成商定俗成的某种秩序,这种秩序不仅对文体的等级划分施加了影响,而且也形成了某种偏见。毋庸置疑,主要文体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体的取消和掩盖,需要指明的是,地方文学史的写作,必需做
到兼顾多种文体,从传统的四分法到网络小说、影视剧本、儿童文学作品等,皆需要全方位扫描。这就意味着,文学作为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仅仅依靠一些大树尚难以窥见森林之全貌,葳蕤的藤蔓与草木同样是系统的别一种独立性存在。如此以来,总结不同文学体式的创作成就,汇川流成大河,就有了某种必要性。
    就当代河南散文而言,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特地的散文史著作,对当代河南散文的描述,集中于河南文学史的撰写中,因编著的年月缺乏必要的更新以及描述散文内容的简洁和平面化,导致了当代河南散文作家作品的曲线的缺失;另一方面,涉及到河南散文的某个阶段的宏观描述文章,数量极其稀有;再一方面,作家作品讨论高度集中于周同宾、王剑冰、冯杰等少数作家之上,更多的作家作品处于被遮挡的状态。
    缘于散文保存了文类的概念,使得这一文体在详细体式的呈现上,表现出某种开放性,小品文、美文、叙事散文、思想随笔、历史散文、艺术随笔等,皆可被纳入其中。中原是乡土的根系所在,因此,当代河南散文所映射的现实必定集中于乡土人物、乡土器物、乡土植物之上。其他,涉及典故及历史人物、民俗、建筑、体育赛事等内容的篇章,皆为必要的补充。
阎连科
    二
    与新时期文学第一个10年的寂静有所区分的是,近30年是河南散文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随着散文热潮及散文时代的命名,河南消失了一批专业散文作家,他们以散文而名世,某种程度上转变了新时期以来散文贫弱的现实。这其中就有周同宾、廖华歌、王剑冰、郑彦英、艾云、冯杰、鱼禾、汗漫等人。虽然他们中的局部人的写作生涯开头于20世纪80年月,但那一个10年,是小说、诗歌的黄金十年,对于散文文体而言,却是黯淡的10年,作家仅仅依靠散文写作难以安家立命。这批散文作家以散文随笔为主要创作文体,成就和影响也主要表达在散文创作上,他们的声音也足以汇入当代文坛的多声部。此外,在作家队伍及梯次配备上较之以前也更具豐富性,不仅有专业作家的崛起,很多来自民间和基层的,通过个人的勤奋和自身的探究,不断突破瓶颈。这一点在新世纪之后,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王新华、石淑芳两位农夫作家,依靠自身不懈地努力,已经跻身全国最好的基层散文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不仅被《散文选刊》及年选所青睐,在最近几年,也被全国性的散文年终盘点文章所点名提及。非文联、作协直管系统的实力还有唐兴顺、祖克慰、贾志红、碎碎、杜永利等人,作为河南散文的其次梯队,夯实了地方文学写作的基石。其次,近30年来河南散文取得长足进步,还表现在专业散文奖项的猎取及重要刊物的平台辐射力方面。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
有周同宾、郑彦英两位作家,冯杰获得了梁实秋散文奖及《联合报》文学奖,艾云获得了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华文最正确散文奖,鱼禾获得了《十月》文学奖,王剑冰获得了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何向阳获得了华文最正确散文奖,汗漫获得了第一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其他,获得冰心散文奖及省级文学奖项(散文类)的还有阿慧、刘海燕、孙牧青、郑毅、韩晓民等人。重要刊物的平台辐射方面,《人民文学》《十月》《青年文学》《散文》《随笔》《散文选刊》等重要散文平台,相继有河南的作家作品亮相。以上诸种因素的综合,足以显现河南散文与河南小说齐头并进的态势。
    从整体性的角度俯瞰近30年的中国散文,从态势上可划分为20世纪90年月、新世纪以来两个阶段。对于20世纪90年月来说,关键词为“图书市场上的散文热”“散文思潮的迭起”“散文体式的富强”“散文观念的革命”四个内容。“图书市场上的散文热”主要指的是民国散文的风行,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热销,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的横空出世;“散文思潮的迭起”大致对应的是文化大散文的风起云涌以及世纪末新散文的崛起;而“散文体式的富强”则包括文化大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青春美文、新散文的各擅其场;“散文观念的革命”指的是新的文体观念的出位,其中包括1992年贾平凹在《美文》发刊词中提出的“大散文”概念,1995年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概念,1998年《大家》推出的“新散文”感念。时序漫卷
到新世纪,与散文有关的关键词让渡到“散文奖项的涌起”,各种散文年选选本的出位,散文年度排行榜及年终盘点的发声,新媒介对散文生态的形塑这四个方面上。新世纪以来,各种专业散文奖项纷纷出台,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之外,华语传媒文学奖中的年度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年度华语最正确散文奖等等,皆是在这一时期登台亮相。至于散文年选选本也是个新生事物,诸多出版社参加到瓜分市场的大军之中,据统计,最多的年份竟然有近20种散文随笔选本的发行;散文年度排行榜持续了也许10年之久,而散文的年终盘点主要依托阵地为《文艺报》,每年三五种到六七种不等,且是正在进展时的事物;新媒介对散文生态的影响主要表达在论坛写作的潮起潮落及平台的发声两个方面,散文的话语权不独为庙堂专有,开头下移到江湖之中。
    以上述的两个时段及关键词观照河南散文,20世纪90年月的河南散文相对而言是滞后的,反响上也慢了半拍。其中,散文观念的革命与河南外乡几无联系,理论批判的照应层面大致处于失声的状态。散文新思潮方面,河南既非发源地,也无充分的参加度。而在散文体式的富强方面,几种新兴的散文体式在河南外乡皆无较大的声响。换一种说辞,河南散文在花红柳绿的散文时代里,出镜率是特别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