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作家是一个庞大的创作体,其文学创作实绩和文学史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愈来愈突出。本文主要从该作家体研究现状出发,梳理出中原作家的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崛起的过程及原因,并探讨该创作体的艺术贡献及创作前景。
【关键词】中原作家;艺术特;崛起;创作前景
中原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景观建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以其流派结构的纷繁、创作主题的多义、艺术视角的独特以及流派演变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繁杂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这个文学彩异常浓厚的创作体一直以其惊人的创作实绩牵动着人们研究和辩驳的神经。
从基本的文学概念和流派范畴来讲,学术界对它的定义是比较清晰的,它指以中原即河南作家为创作主体,包括国内河南籍贯作家在内的一个重要作家体。人们总习惯将之放置于庞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和创作成果的研究。“文学豫军”的崛起正是其文学地位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体,它如同一只文学劲旅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生长与发展。
从具体的研究成果上讲,学术界大体将中原作家的生长和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五四”前后中国新文学的发端到四十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个阶段,中原为新文学文坛输入了一大批文学英才,徐玉诺、师陀、冯沅君、蒋光慈、赵清阁、丰村、曹靖华、刘知侠、苏金伞等,他们都在现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问题”小说、乡土文学、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都有涉猎。其创作体裁不仅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戏剧乃至外国文学的译介。然而这一时期其创作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并不是特别突出。
第二个阶段为十七年文学时期,其创作影响开始增大,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文学豫军”开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该作家流派主要是按照新中国文艺政策中的“主要矛盾”学说进行文学书写的。其基本的写作思路是按照这样一个线索展开的:“最先集中反映为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的过程中公与私的茅盾、新与旧的茅盾、先进与后进的茅盾、敢想敢干和保守落后的茅盾。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进而发展为贫下中农和妄图复辟的阶级敌人的茅盾、‘无产阶级革命派’与‘走资派’的茅盾。”这种写作思路扭曲了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艺术的独特性,使文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但单就此时期中原作家创作的文学影响力上来讲,该作家流派创作在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首先是戏剧文学,豫剧《小二黑结婚》是由建国后杨春兰
改编赵树理小说而成,以其对政治生活的贴近、主题的鲜明、接受者的广泛而出名。除此之外,《朝阳沟》、《李双双》、《瘦马记》、《人欢马叫》等诸多反映新型农民政治生活的戏剧纷纷出现。散文方面,巍巍、穆青、周原、冯健等散文家的创作更是影响深远,报告文学也在此时崭露头角,而成就最大的当属小说,李准、张有德、冯金堂等的创作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当时读者们熟知的作品。
第三个阶段为新时期文学时期在这一阶段里,中原作家的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极度繁盛时期。老中青三代作家各彰其技,且“文学豫军”称谓开始出现,书写河南本体文化、展现中原人民最本真的生存状态称谓新时期以来中原作家的创作主题。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文学体裁的丰富与创新是成就“豫军崛起”的重要原因。具体到该创作体的创作实绩而言,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表现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的。刘震云、李佩甫、刘庆邦、阎连科、李洱、二月河、高有鹏等各类作家纷纷涌现在当代文学的巅峰之上。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成果最为喜人,伤痕小说、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乃至先锋小说皆为该作家体涉及。阎连科
显然中原作家因其在现在文学史中不突出的影响而不被关注,而十七年文学时期极度贴近
政治生活的“主题先行”创作也使其丧失了文学艺术的美感。学术界对该作家流派研究最多的是新时期以来的“豫军崛起”。其中包括新时期“文学豫军”崛起的文化背景及原因分析、该作家流派创作上的得与失分析研究、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原作家的创作使命、中原作家的创作对新时期文学的启示性意义等等。
从中原作家创作得失上讲,中原作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同程度上展现了河南特殊的文化内蕴和河南人民最为本真的生存状态。但创作艺术手法较为单一,创新性不够,众多作家习惯于集聚在现实主义的大旗下进行创作,造成文学主题的单一。同时这种书写方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容易将作品的娱乐性凸显出来,而抹去了文学作品的灵魂——思想性。甚至有些作品在时下网络传媒的新型空间中,模糊了娱乐与道德的界限,缺乏最起码的文学责任感。文学性逐渐被大众化所取代。此外最为本质的中原文化并没有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作品文化底蕴的单薄。
从豫军崛起的文化背景和原因分析上讲,中原作为历史上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特殊的地理空间优势给了新时期“文学豫军”一个悠久且厚重的文学传统。在南宋以前,河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火重天的纷争岁月,可
以说河南都是全国的文学中心。南宋以后,随着都城的南迁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河南逐渐失去了它作为文化中心的地理优势。然而到了新时期,相对宽松的文艺政策和文学环境给了河南作家新的创作空间,而落后经济条件下贫苦底层的生存状态也给了中原作家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一个有利的契机。传统文化的字样、文化环境的适宜、作家个人感情的书写与流露的迫切感、读者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期待视野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豫军”创作繁盛的重要原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