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死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英勇阻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故事,所以近代历史上称为“八百壮士”。电影由管虎导演,以黄志忠为代表的众多演员出演。
管虎导演在《八佰》中,没有采用线性叙事的结构,而是采用多点叙事进行交叉的散点叙事手段来完成影片的整体故事,在这种叙事形式的结构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他以纪录片的形式风格来体现历史事件,使影片既有可欣赏的快感,同时又富有真实性。在这个散点叙事的文本中,管虎导演采用平行叙事和交叉叙事的结合,同时在众多人物的塑造上,紧紧地放在一条故事线上进行刻画,使故事散而不乱,分而不散。
一、二元对立的冲突结构的叙事技巧
在《八佰》的叙事文本设计中,架构了多条二元对立的叙事线,通过这些叙事线的架设,使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制造冲突的升级。在叙事空间的布局上,强化了一河两岸的特点,一边是人间地狱的战场,一边灯火辉煌、的人间天堂,这种架构在战争题材的类型片,导演通过视觉呈现的方式,特意地强化这种效果,使故事的叙事更有戏剧化,制造观影者对战争残酷性和现实性的深度认识;在时间的布局上,四行仓库对日抗战坚持4天,这个时间内中国国民党官兵和日本侵略者的根本矛盾的对立,中国军队的抗战热情是极高的,八佰将士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可以在影片中得以呈现,而对于日本军队扬言三个月
内灭亡中国,在西方媒体的眼前迅速扫清四行仓库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为了各自的利益出发,两种势力的绝对的对比形成二元对立;在人物叙事的结构上,对于中国抗战士兵四行仓库的内部,一部分人决心以死报国,抗战到底,另一部分想逃离战场,回到家乡,两种观念的矛盾造成了二元冲突;还有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士,他们有的关心战争的实质,痛斥日本的暴行,有的幸灾乐祸,甚至拿中日战争作为赌博来取乐,因此在影片中形成二元景观。
整片在空间和时间以及事件人物上,建立一个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设计加强了影片文本中冲突的艺术性,为故事的展开建立稳固的框架。
二、电影叙事中的散点布局艺术意蕴
电影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多线叙事的布局,而纵观整个中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就是一个复杂的战争体系,从国民党正规军与日军的大规模作战,到战争失利后正规军撤退,留下88师524团一个营来坚守四行仓库,在背景上就有四条叙事线,分别是国、府、军、民,每一条线上都有不同的叙事情节,有着不同的故事。首先有几个点似乎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导演要把不同平面上的点穿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例如一河两岸的概念,在观看的英国租界一边,是两种冲突在预设;在战斗的一边,同样是两种冲突在预设,这时面对生死选择,面对国破家亡,正常的人类一定是多元的人生观在确定,投入战争和远离战争的两种选择。此外本剧中的重点是升旗帜,导演巧妙地设计这面旗帜升起的意义,是确定国民党政府
需要把“戏剧”推向高潮,而这种高潮的效果将影响到世界,这也出现各大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国民党抗战事迹,赢得国际社会的关注;最后的一幕是撤退,当“演戏”完毕之后,也就是完
散点叙事结构在电影《八佰》中的运用
罗灵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广东519088)
ouhao
【摘要】散点叙事就是采用一种发散式的方式来组织电影,他是由多条叙事线来完成整个故事的叙事方式,战争片《八佰》就是采用散点叙事的方法讲述故事,里面既设置了二元对立,同时又建构层级关系,还设计了纵轴和横轴上的叙事线。本文旨在探析电影《八佰》作为战争电影散点叙事结构设计的独特创新,它不但带来全新的视听方式,还完成了作者的观念表达,为中国的电影艺术事业发展提供全新思考。
【关键词】散点叙事;叙事结构;八佰;战争电影
【作者简介】罗灵,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电影学。
30
成了政府交给的任务,该撤退了,这是作为当事方以谢晋元为首的官兵们无法接受的,然后接收到最高长官蒋介石的手谕后,只能撤离。这时这些官兵才明白,原来自己才是为国演戏的“演员”。导演在散点布局上其实有两条观念线,一条明的观念线,那就是观众都能看明白的八佰将士抗战线;另外一条就是隐含的讲述“八佰”在抗战历史上,四行仓库就是一个舞台,423位官兵就是用生命演戏的“演员”,就是如同关云长之《长板坡》,一出好戏!
三、横轴人物叙事的散点编排讲述英雄崛起
电影《八佰》横轴上人物叙事的编排来呈现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的英雄崛起,通过这一叙事技巧,将普通中国人的像进行整体塑造,讲述了英雄成长的过程。在设计任务横轴叙事的基础上,在轴线的中间,分两度空间叙事,一端是战场上任务刻画,一端是非战场上的人物刻画。而每一段的人物塑造又分为二元对立到最终融合。例如战争一端,人物像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四行仓库的那些官兵们,从不同角度来刻画这面临生死抉择的士兵,电影前半段的主角人物时端午(欧豪饰)与长辈叔叔老葫芦(黄志忠饰)还有时端午的弟弟小湖北(张俊一)属于湖北兵团派到上海参加抗战,需要说明的是这支参加上海会战的湖北军团是临时组建,来到上海相当于凑个数而已,他们心里只想着如何早点回去收庄稼,3人被冲散后,成了散兵游勇,最后云里雾里进了四行仓库。和端午一起逃到四行仓库的“杂牌逃兵”中,还有3人重点刻画,一是“老算盘”(张译饰)连都不想摸,更别说打仗,一心只想逃出四行仓库,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参加战斗,最终逃出四行仓库;还有就是“老铁”,他满嘴大话,也和“老算盘”一样贪生怕死,
但最终还是拿起;洋拐(王千源饰),这是一个中性人物,开始对战争也是能回避就回避,但真的打起来,他既有技术同时也勇猛,在最后护旗和后期撤退;在人物设置上,几乎以他为界,下面的人物是积极投身抗战的,朱胜忠(魏晨饰)是一位热血青年,高涨的抗日热情,像火一样燃烧,号称“铁血将领”,打仗的时候,不但自己冲锋在前,而且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不怕死。此外山东兵(李晨饰)沉着冷静,心思缜密,对战友十分友好,十分体恤士兵。
四、纵轴事件叙事上的散点构成讲述历史反思
《八佰》在电影的主题设计上,其实是在探索一种战争电影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是穿着战争的抗战英雄史的外衣,实际上是对战争展开反思。开篇,铺述了战争的背景和目的,导演强化了一河两岸的叙事结构,形形观看这场战争的人,他们带着奇异的眼光来看待这场残酷无情的战争,他们在构想着一个自己预想的战争图景,由此而进入每个人臆想的灾难时空。《八佰》在这部影片中尽量运用这种散点事件的手法,来追求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认识战争的实质。美国学者伯戈因使用了“修复性记忆”的说法,来阐述电影的历史效应,他说电影是一种记忆装置,它可以像修补物那样起修正作用,补充甚至替代人的记忆。《八佰》以他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修补四行仓库“八佰勇士”作为“戏”的另类战争记忆描绘了一个真实画卷,铺开在观众面前,让社会进入沉思;《八佰》电影中送旗、升旗、护旗这一剧情,成为影片中一个重大的事件,如果要讲到四行仓库的抗战历史,这一事件作为电影叙事的符号,是不可回避的。从剧情上分析,国旗升起来,意味着抗战的意志升起来,可能因为一面国旗的树立,整个社会或
者中国人对抗战的决心会得到改观,所以旗帜这个“道具”的符号性意义特别重要,导演在这里安排升旗代价是鲜活的生命,是一堆堆人的身体累积的基底上。《八佰》电影在升旗上讲述了一营的战士们用生命捍卫了旗帜的飘扬,而在另一方面阐述了导演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对这一行为的背后进行了另外的反思;在散点叙事的另一个层面上,导演设置了最后撤退,四行仓库的撤退是历史的遗憾还是进步,在每一个观影者的心目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当事人团长谢晋元的思想中,无论是历史资料的记载,还是电影中的人物,都表现出来一个想法:杀身成仁。
结语
电影《八佰》通过散点叙事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战历史的英雄事迹,散点叙事在本片将纪录的真实意义进行展现,同时作者通过散点叙事的架构表达了另外的思考,那就是真实战争情况下挖掘的深度“真实”。电影散点式采用一种发散的思维方式来组织电影,整部电影的进展都围绕“一河两岸”的特殊结构的人物和事件叙事展开故事,《八佰》散点式的电影通过采用多条叙事线索,叙事空间比较复杂,呈现多维度。通过这种叙事手段,达到了作者创作作品的目的,同时也从两层意义上构建了作者的完整表达,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戴锦华.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M].电影批评(第二版),2015年02月第二版P197.
[2]唐生智.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P96.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