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萧铣传“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祖岩,隋开皇初叛隋降于陈,陈亡,为文帝所诛。铣少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众乃遣人谕意,铣大悦,报景珍书曰:“今天启公等,协我心事,若合符节,岂非上玄之意也。吾当纠士庶,敬从来请。”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
景珍遣徐德基、郭华率州中首领数百人诣军迎谒,未及见铣,而前造柳生。柳生谓其下曰:“祚怎么读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换梁公进取州城。”遂与左右杀德基,方诣中军白铣。铣大惊曰:“今欲拨乱,忽自相杀,我不能为汝主矣。”乃步出军门。柳生大惧,伏地请罪,铣责而之。
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铣又遣杨道生攻碘州,刺
史许绍出兵击破之,赴水死者大半。高祖诏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率兵讨之,拔其通、开二州,斩伪东平郡王萧阁提。时诸将横恣,多专杀戮,铣因令罢兵,阳言营农,实夺将帅之权也。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以图铣。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乃巡城号令,守陴者皆恸哭。孝恭囚之,送于京师。
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铣自初起,五年而灭。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项是(       
A.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B.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C.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D.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B.赦:旧时指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文中指减轻柳生的罪。
C.孤:幼年丧父。《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D.中书侍郎:一种官名,文中刺史、岳州校尉等也是官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铣家境贫寒,以孝闻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提拔为罗川县县令。
B.萧铣响应董景珍等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等人叛隋,推举萧铣为主帅。萧铣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C.萧铣剥夺将帅兵权招致不满。董景珍之弟怨恨萧铣解散其军队,因而图谋作乱,事情泄露,最终被萧铣杀害。
D.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孝恭等攻打萧铣,萧铣心想救兵可能不来,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
(2)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
【答案】
1.D
2.B
3.A
4.(1)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氏的后代,宽仁大度,有武皇的遗风。现在请他为主帅,不也是应天意顺人事吗?
(2)上天不赐福梁朝啊!多次结局都是灭亡。如果等到力量穷尽(而降),必定危害百姓。怎么能够因为我一人而使百姓受伤害?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我最先尊奉梁公,功劳在第一位。如今岳州兵众(而将多),居官位
者也比我们多,我如果进城。就位于他们下面。不如杀掉德基,扣押他们的首领,单独挟持梁公进取州城。”
“我先奉梁公”“梁公”为人名,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不如杀德基”“杀”为动词,做谓语,“德基”为名词,做宾语,“不如杀德基”语意连贯,结构完整,排除B项。
故选D。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文中指减轻柳生的罪”错误,赦为名词,文中指不再治柳生的罪,而不是减轻他的罪。
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
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提拔为罗川县县令”错误,原文是“以外戚擢授罗川令”,即萧铣因“外戚"被授予罗川县县令,并非因为孝敬母亲。
故选A。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后”,后代;“风”,遗风“;以为”,以之为,请他为;“不亦……乎”,不也是……吗。(2)“祚”,赐福;“力屈”,力量穷尽;“黎元”,百姓。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他的祖父萧岩在隋朝开皇初年叛隋投降陈朝,陈亡后被隋文帝诛杀。萧铣少时丧父,家境贫困,靠为人抄书来维持生活,因侍奉母亲很孝顺而闻名。因为是外戚而升任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人共谋起兵反隋。郡、县的官吏大都想要推举景珍为首领,景珍说:“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氏的后代,宽仁大度,有武皇的遗风。现在请他为主帅,不也是应天意顺人事吗?”众人便派人告知了萧铣这个想法,萧铣非常高兴,随即回信对景珍说:“如今上天启示各位,帮助实现我心中的愿望,如同契合符节信物,难道这不是上天的旨意?我定当集合并率领士兵和百姓,恭敬地听从你们的请求。”当天招募几千人,扬言讨伐贼寇,实则准备响应景珍起兵。
景珍派逮徐德基、郭华率领州中首领教百人到军中参迫接萧铣,还没有见到他,就首先见了柳生。柳生对其部下说:“我最先尊奉梁公,功劳在第一位。如今岳州兵众(而将多),居官位者也比我们多,我如果进城。就位于他们下面。不如杀掉德基,扣押他们的首领,单独挟持梁公进取州城。”于是和身边人杀死德基,正要到中军告知萧铣。萧铣大惊道:“今欲拨乱反正,忽然自相残杀,我不能当你们的主帅了!”随即走出了军门。柳生非常害怕,伏地请罪。萧铣斥责后宽赦了他。
武德元年,迁都到江陵,萧铣修复先祖墓地中的宗庙。推荐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让他掌管机密事务。萧铣又派遣杨道生进攻硖州,该州的刺史许绍出兵击败了他们,投水而死的有一大半。高祖诏令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领兵征讨萧铣,攻取通、开二州,斩杀伪东平郡王萧阇提。当时诸将横暴放肆,大多独断而擅自杀人,萧铣因此命令停战,表面上说经营农业,实际上是剥夺将帅的权力。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任伪将军,怨恨萧铣解散了他的军队,于是密谋作乱,事情泄露,被萧铣杀了。
武德四年,高祖下诏命令赵郡王孝恭与李靖率领巴蜀兵从夔州出发,沿江流而下来攻打萧铣。萧铣自己估计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赐福粱朝啊!多次结局都是灭亡。如果等到力量穷尽(而降),必定危害百姓。怎么能够因为我一人而使百姓受伤害?如今趁城未被攻下,(我)应该先出去投降,希望能避免乱兵的祸害,有幸保全百姓。各位没有了我,何愁没有君主呢?”于是巡城下令,守城士卒全都痛哭。孝恭囚禁了他,送到京师。
最终(萧铣)在都市被斩,终年三十九岁。萧铣从起兵至灭亡历时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