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艺术特
楚辞的艺术特与成就
14《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篇一:楚辞的艺术特
《楚辞》
(周凤岗)
《楚辞》的含义与体例特点
的新体诗。一是指书,即指将战国时期楚人诗作和汉代人用楚辞体写的辞
赋整理而成的总集。文学史上所称的“楚辞”,主要是指屈原、宋玉的作品,后人的摹拟之作,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楚辞,但可称为楚辞体作品。
《楚辞》的定名较晚,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其为“赋”,其实辞和赋不能混为一谈。“楚辞”是一种真正的诗,主要起抒情作用。“汉赋”是一
种“半文半诗”的作品,采用叙事形式进行咏物说理,严格地说应当是一种“有韵的散文”,无论是文法形式,组织结构,还是押韵规律,两者都是不相同的。将这种新体诗称为“楚辞”者是两汉末文学家刘向。 楚辞体新诗是由屈原创造的,但这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地的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文化的影响启迪,屈原也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熟的楚辞体新诗来的。
富有地方彩是“楚辞”的一个最大特点。宋代黄伯思对这一特点作了很好的注解,他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翼骚序》)
古代楚地范围较广,也是一个动态概念。楚人自称是高阳帝颛顼之后代,火神祝融之子孙。从传说中的住地看,祝融之前的祖先都住在我国的南部,其后裔则住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一带。
祝融后裔有六族八姓,在商代后期,只剩芊楚一族流动于南方。至周代,楚曾为周之属国,在周衰败时,楚始壮大,并不断扩张而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时曾为各国霸主。其版图最大之时,东起于海,西起四川,北起河南,南至湖南。为战国时其它六国版图之 总和。
屈原的生平与时代
屈原,名平,字原。祖籍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属楚地。约生于公元前340~前278年,享年62岁。
屈原与楚怀王同一宗室,至鬻熊以后便以熊为氏。楚武王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氏为楚王族三大公族之一,其余二大公族为昭氏和景氏,战国时屈氏在楚王族中的政治势力渐渐衰落。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时七国争雄,斗争异常激烈。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存在三种矛盾,即侯国之间的矛盾、侯国内贵族间的矛盾和农奴与农奴制
间的矛盾,且这三种矛盾错综复杂。当时北方齐、秦与南方楚国三者较强,都有统一中国的希望与可能,问题在于谁能处理好这三种矛盾。为寻出路,各诸侯国对外展开外交攻势,或拉拢或打击;对内试图变法图强。秦国在孝公时因商鞅变法成功而国力大增,这是最终由秦统一中国的根本。而楚国未能取得变法成功,加之楚怀王昏庸无能,变法派屡遭排斥打击,导致政治愈益腐败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终于暴发了以庄 NB051 为首的农民起义,并使楚国形成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力量。对外又屡败于秦国,真可谓内外交困。这就是屈原所生活的时代 背景。
屈原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24岁即登上政治舞台,并颇受楚怀王赏识,曾担任过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相国)。其时集内政外交于一身,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外交才能。但由于对内坚持采取“任人唯贤”和“以法治
国”的政治主张,对外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终于在国内保守势力和强秦离间的双重攻击之下,昏庸无能的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并罢去其左徒之职。怀王24年,被流放汉地。襄王即位后,屈原所受打击更烈,并再次被流
放,先后在洞庭湖、沅水、湘水一带过流放生活,历时十多年。最后,屈原自知自己不可能被复用,加之楚国的覆亡在即,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实现,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自投汨罗江而死,以他的自杀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楚辞》体的整体演化情况
火神祝融1 屈原作品介绍
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载,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共25篇。其中《远游》、《卜居》、《渔父》三篇后世学者多认为非其所作,但被《楚辞章句》列为宋玉所作的《招魂》一篇,后世多认为是屈原所作。后世研究《楚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