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某些事--灶君庙和铁狮⼦
灶君即⽼百姓俗称的灶王、灶王爷。
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间的饮⾷。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中国传统习俗中,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的⼀项重要内容。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冀中地区供张奎、⾼兰英。
“灶”以前称为爨,后在春秋时代改称为“灶”,在战国七雄时代将“灶”尊誉为“灶君”,亦称“灶神”。早期的灶君显然有男⼥两种形象。《庄⼦·达⽣》篇,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灶神名,著⾚⾐,状如美⼥”。道家古籍上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上的“昆仑⽼母”或“种⽕⽼母元君”。唐代段成式的《⾣阳杂俎》卷⼗四则⽈:“灶神名隗,状如美⼥,⼜姓张名单,字⼦郭……”。资料载述,先祖炎帝、⽕神祝融曾经也任过灶神之职,可见⾮同⼀般。《淮南⼦·汜论训》 :炎帝作⽕⽽死为灶。
《周礼》注,颛顼⽒有⼦⽈黎祀为灶神。后⼈把这两种形象结合到⼀起,所以有了“灶神公婆”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告诉我们灶神是管⼈间之⽕的。古代社会⼈们取暖、照明、烤⾷、制器、防御野兽、治疾防毒都
离不开⽕的燃烧。民以⾷为天,随着⽕的发现,⼈类社会的发展就离不开灶⽕了。⽼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建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也都要在灶间供奉灶王爷。
每年的农历⼋⽉初三灶王⽣⽇,腊⽉初⼀跳灶王,腊⽉⼆⼗三送灶王爷上天,腊⽉三⼗接灶王爷等举⾏多次祭灶典仪。
⽼北京的家庭按照民间过⽣⽇吃“挑寿⾯”的习俗,要在灶王爷画像前供上三碗寿⾯条并焚⾹礼拜。⽼北京有多座灶君庙祭祀灶君,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厨⾏把灶王爷视为⾃⼰这个⾏当的祖师爷,每年的厨业⾏会要郑重其事的组织厨师三次去灶君庙祭拜。如同⽊匠业拜鲁班,茶叶⾏拜陆⽻⼀样。厨师的职业,⼆千多年前就有了。烹饪⾃古在⼈类的⽣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厨师们以灶君为始祖,故⼋⽉初三这天也称为“厨师节”,举
火神祝融⾏“灶君会”的活动。⼋⽉初三,是⽼北京惟⼀盛⾏的⾏业界的“节”,它盛⾏于明清之时,直到七·七事变前都有活动。这⼀天⽼北京的厨师集中在灶君庙或祠堂内在举⾏祭祖活动后还要交流技艺经验、收授门徒、牵线⼯作等,最后是请戏班演⼤戏。这⼀天,许多厨师出⾝的饭庄⽼板也前来祭灶神,⼀是向⼤家表⽰不忘本,⼆以希冀经拜祖后灶王爷能保障⾃⼰的⽣意赚钱兴隆发财。
⽼北京时最⼤的灶君庙(⼜称都灶君庙)坐落在崇⽂门外东花市⼤街路北。
该灶君庙有三层⼤殿,每殿有房三间,中殿有前后门可穿堂⽽过,正殿供着灶君及灶君妻⼦(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君头戴礼冠,⾝穿朝服,⿊髯。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中⽈:“都灶君庙在花⼉市,明建,⽆碑可考,有古柏⼀。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碑。门外铁狮⼦⼆,康熙初年铸。每年⼋⽉初⼀、初⼆、初三⽇庙市。”
听⽗辈⼈讲,在旧时这⾥的“灶君会”的庙会⾮常热闹,庙会开放时⼋⼤堂、⼋⼤楼、⼋⼤春、⼋⼤居等有名的酒楼、饭庄的厨师以及⼀些不起眼的⼩饭馆的厨师和平民百姓均进庙焚⾹拜灶君。厨⾏的学徒还要在此举⾏拜师、谢师、出师的仪式。届时庙门外有很多售卖⽇⽤杂品、⼉童玩具和各种⼩吃⼲果的摊位。尤其因临近中秋,这⾥摆有很多卖兔⼉爷和⽔果的摊⼦,以及花市特有的各种绢花、装饰品摊位,吸引着众多内外城的百姓前往游览。尤其灶君庙前的那对铁狮⼦更吸引游客前往观看抚摸。这⼀雄⼀雌的铁狮⼦,⾼约⼆尺,相顾⽽视威风凛凛。它们是康熙⼰巳年(1689年)间崇⽂门外上头巷童⼦圣会的同仁诚献的。后因年深⽇久和任⼈骑耍玩摸,这对铁狮⼦已被磨得光滑发亮。铁狮⼦给灶君壮了门⾯,所以在⽼北京留下了“灶君庙的狮⼦——铁对⼉!”的歇后语。
民国以后,因为灶君庙的房屋年久失修,殿堂破旧神像损坏已成危房,我的⽗亲的私塾⽼师便居住在那是,⽗亲在那灶君庙的院⾥⾯念过私塾。
上个世纪三⼗年代时,由附近的回民⼩学(原址在雷家胡同)董事会(董事长是马连良之⽗马西园)集资
筹款买下灶君庙的地产,再经马连良等校董多次组织京剧义演筹资于1941年11⽉改建成回民⼩学的新校舍。从此⼀座
有楼房的新⼩学代替了原有的灶君庙,新学校定名为“穆德⼩学”,不过那对铁狮⼦作为古迹还保留着。当时很多适龄⼉童都争相报考该学校。
这对铁狮⼦在“⽂⾰”动乱时期曾“丢失”,⼋⼗年代初期穆德⼩学⼀位校董的后⼈偶然发现它们在中国⼯艺美术进出⼝公司仓库内被收藏保护。后来北京市政府根据花市回族众的反映,将这对300年历史的铁狮⼦运德⼩学。现在⼀直保存、摆放在回民⼩学的教学楼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