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不知何时被称为罗定江,而历史上是称为南江。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这是以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教授为团长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专家考察团日前在云浮市罗定、郁南等地进行考察和论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
在当代广东地图上,有东江、西江、北江,惟独没有南江。“是什么缘故呢?是本来就不存在,还是被忽视或遗忘了?”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地理学界人士。本月上旬,省政府参事黄伟宗、司徒尚纪、洪三泰、罗康宁、谭元亨、戴胜德、邓国伟、司芳等专家学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学者研究考证结果,专程赴粤西罗定、郁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召集数十名当地官员学者,在罗定市召开南江文化学术论证会,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论证。
南江称谓古已有之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因而,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是原名。而且,至今在郁南等地,民间仍惯称之为南江。
百越文化保存完整
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们经研究考证后认为,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南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秦汉以前,古越族已经开始了南江流域的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说明,在当时,南江地区已经出现了越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而且很多具有鲜明南越地方特,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说明它们是当地自制而非中原传入。
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如当地发现的汉代铜鼓,与广西北流铜鼓特征一致。当时越族文化很发达,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这里的州县建制最多。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楚文化特。此外,在明朝以前,罗定一带也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虽然后来瑶族数量减少,但文化影响至今还在。南江流域与广西毗邻,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如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都是源自壮语,用汉语就无法理解。
海陆丝路对接通道
专家指出,从地理上看,南江是沟通西江与雷州半岛的第一河流。因而,它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界证明,早在先秦时代,北面的楚人便南拓百越,远至南海之滨。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先秦文化遗存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如南江流域罗定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专家推论,南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同时,南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南江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考古部门此前在罗定市罗镜镇水摆村一处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镯等,其纹饰呈鲜明的西亚风格,说明在当时,南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担任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的黄伟宗,更将南江定位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之一。
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历史地理学家表示,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岭南州县建制最多之地,就是有力的证明。辉煌的历史,造就并留存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当地学者介绍,在罗定、郁南、信宜等地,古老山歌流传至今,仅整理出
来的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由于古代当地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南江流域也保存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精致美观。在南江流域中,中游的罗镜平原到罗定红盆地段,即今罗定市一带,地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开发较早,为南江人文发展中心地区。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罗定,也是广东省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古文化遗址。如萍塘的唐代“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开元寺,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等古建筑,规模宏伟,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罗定市内、南江岸边的文塔建于明代,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市内发现多处战国、南朝墓葬,出土的青铜鉴、金手镯等,为国家一级文物。
专家说法 开发南江文化先为南江正名
黄伟宗:珠江水系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多条江河共同构成,具有开放、兼容、多元的形象和特点。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发现,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南江流域与广南地区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地区。而今的楚文
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战国时代的地域概念,因此,我们也应该确认本地祖宗所创造的百越文化。
南江的发现,也明确了从肇庆封开的古广信到南海的通道,即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这进一步说明,海陆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对接的。南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南江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黄金水道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实现南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现实对接。因此,建议为南江正名,并确立、研究、整合、开发南江水系的经济文化,并进行以南江水系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带跨境合作,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具体化、实体化、地域化。司徒尚纪:在当代的地图上,南江、罗定江名称不统一,有的称罗定江,有的称南江,有的更将二者重复使用,相当混乱。建议将其统一称为南江。
为南江文化正名 南方日报 2005-04-11
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溪壑之间。深埋在山区里的不同类别与指向的文化遗
海陆资料产如此之多,分布得又如此之散,光是探访和作初步的表述已经如此困难,推出统一的旅游品牌,究竟该如何操作?
谁知云浮市的赖斌副书记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采用学术界刚刚推出的‘南江文化’概念,并沿着这条线索打造云浮的‘南江文化’品牌。”
在没有“南江文化”概念之前,文化景点、旅游资源散点分布一直是困扰云浮市文化和旅游开发部门的一大难题,连一个响亮、简明扼要的统一品牌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深度开发?
具体来说,云浮市内分散的文化亮点有: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遗迹、文塔、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而难以割舍,但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单独树立品牌的号召力。这是云浮曾经面临的两难之境。
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一年之前,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就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似乎可行的线索和思路。
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南江文化”论证已经步步深入。“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诸位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从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现在的罗定江即南江,而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如何整合开发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方便了对外宣传,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也许不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关于南江名称的一些争论
珠江水系难道真有南江?就是罗定江?
珠江水系在广东除了东江、西江、北江之外还有一条“南江”,这是日前,广东省文化、考古、地理界等学者在罗定、郁南等地考察时发现的。这条“南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然而这个提法受到广东省水利厅专家们的质疑。水利专家认为,这条“南江”,从治水角度来说称为罗定江更加科学。
争议一:地理位置能否成改名原因
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南江称谓古已有之。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而且,清代学者曾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也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
因此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才是原名。而且,在郁南等地,民间至今仍惯称之为南江。
水利专家:南江发源粤西并非广东南面。广东省水利厅的水利专家们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固有的西江、北江、东江分别缘起于广东的邻省,进入广东境内后才以西、北、东方位命名的,例如西江从广西梧州以下到三水思贤窖208公里段叫西江;北江从韶关以下到三水思贤窖468公里一段叫北江;东江从河源龙川到东莞石龙380公里这段才叫东江,三江在邻省的上游则另有名称。而罗定江(即新发现的“南江”)则是发源于粤西并非广东的南面。水利专家称,广东地处珠江的最下游,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系组成。可以说,广东是有“南江”的,但不叫南江,而是叫“珠江三角洲”!而罗定江(即新发现南江)仅是汇入西江的珠江二级支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