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自从面世以来,频频,被神秘化的红山古玉鉴定,使得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那么如何鉴别红山玉的真假呢?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
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玉吐浆必然和泥固化产生一层隔膜,它会自然的把玉保护起来。它遇水以后,特别是手,手上有微酸,遇水以后上面那层隔膜会吐白浆,这层白浆是可以盘掉的,白浆的下面还有一层黏膜。既然隔了这么多东西,所以那土就基本上侵蚀不到里面了。我说的是高古玉,不讲战、汉,所以说一般的红山出土都是干净的,叫“净”。
“熟”,不仅只是红山,只要是出土的东西,老玉和新玉及仿制的老玉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新玉是生的感觉。那熟是什么感觉呢?他就好像是用锅去煮一个白萝卜,你把萝卜露在水上一半,
另一半放在水里煮,等煮到侵在水里那段萝卜变了,那个你提出来看,就是那种熟的感觉。红山古玉经过检测几乎都是岫玉,和田的很少,极少极少,到目前为止可能有发现,但我现在几乎没有。也就是当时玉软,现在出土的也就二三千年它都会发生变化。战、汉出土的真的古玉,你用灯光打,它有像胶状一样的冻,可能不是全部,所以它才能显玻璃光,而红山古玉,因为它的年代比汉代要早几千年,所以它的侵蚀更严重,所以它有一种熟的状态。如果这个熟不好理解大家回家试一试就感觉到了。
“肥”, 就是玉中的沁看上去给人的一种感觉,它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肥”分为两种,内部肥和外部肥,内部肥就是玉里面的沁,他在玉的中间,是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这种沁是仿制不出来的;外部肥,非玉中所有的是单体晶,在玉中一块一块的,他在玉的外部,呈献不规则的像鸡胸板油一样,这也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透”,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感觉,与“熟”相连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实与一个新长出来的果实给人的感觉一样。而且对于新的玉,在手中盘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老玉盘的时间越长,变化也会越明显,当然脱了胎的除外。对于,战汉的古玉在用灯光侧打的时候,玉的有
些地方会有胶冻一样的感觉,这种胶冻是做不出来的。古玉埋在土中的位置不一样,依据这一点,便于分便出古玉在出土时那面朝上朝下。沁在湿润的条件下也是不一样的。
“葬”,实指是一种味道,就是所谓的人们常讲的葬气味;葬香味等等,玉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沁进去的味道也就不大一样,越往山顶葬气的味道也越小,因为在山顶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机会也越大,玉干净时也很漂亮,但是这种玉现在是十分少见的。
“孔”,这里的孔不单指简单意义上的小洞,是玉的侵浊纹,玉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处的外部条件有沙地,水里,高山等等它所形成的沁、沁痕、沁孔、沁都是不一样的。
用40至70倍的放大镜观察玉的石门、石孔时毛糙的地方即玉的沟槽,那里的毛孔必然是开放的,那些地方容易受沁,红山古玉埋在地下,它的沟槽部位的侵蚀痕要大。所以真正的红山古玉沟槽部分的毛细孔多并且伴随有浆。另外如果对红山古玉进行抛光,其沟槽部分的光亮程度是不及玉体其他部位的。
“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坑、沟、洞都统称为坑。用3~5倍的放大镜就可以观察清楚了,在我们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坑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
“缩”,红山古玉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了玉本身都会受到侵蚀,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玉要比当时的玉小一些,玉质硬的地方会因为整体缩小而凸现出来。同样有缩即有阔,扩是相对于缩而言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表层缩了,孔就会扩大了,表层腐蚀了,孔里也会腐蚀的,腐蚀的同时孔就扩了。积石种的可以看到加工痕,旋痕、坨痕全部都看的到。玉怎么识别真假
“次”,这个次就是次生物,也就是二次生成的物质,我称之为次生物。随着长时间的埋葬,玉本身会生成一种物质,这个物质高出玉表面,不是玉体本身的物质,为单晶体,是附着在玉体上面的,次生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像刚才讲的“肥”也是一种次生物,还有一种次生物就是高出表面的叫“嘎巴”,相当于存在表面的皮,不规则的皮,高出原加工表面的皮,就叫“嘎巴”。还有一个就是“晶体”,高出表面,用灯光打这个次生物它显示一种宝石的光泽,体现一种像水晶的晶体状。
“过渡”,指的是一种层次,即玉熟了以后的颜,玉受沁的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沁通过石门进入到玉里,这样形成的层次叫作“渡”。“渡”存在于沁中,沁到玉之间。
“浆”,就像牛奶泼到水泥地上,是毛面的水泥地面上,等干了,那种感觉就叫浆。而那个浆是能盘掉的,但盘掉它还会再出,古玉距今埋葬了几千年,我们盘剥才几个月、几年或者几
十年,你是盘不净的,它会再出,直到最后,脱了胎,吐净了,才不会再出了。真正的浆,它遇微酸,遇高温会熔化。把古玉放在80℃左右的水中,一会你就会看到从玉里面像火山喷发一样吐出一种灰或白的浆柱,从水里面看徐徐上升,几个孔都在吐。
吐的这种云雾状的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呢?泡完之后放在毯子上,不要拿手去摸它,也不要去盘摸它,它会瞬间凝固。你在水里可以看到吐浆的那个点,瞬间它会遇空气凝固,像一个吃的肉冻浮在上面,这就是浆。要是大面积附着它就是满浆,局部附着它就是浆上的次生物。像咱们吃的糖葫芦表壳那层糖,也是这种感觉,看似光滑,沾水它就粘。等把浆盘透了,就是原来的玉,之后再盘,再脱,那就是脱胎了。
“神”,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因为在对于红山古玉的坚定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的红山之前,你认为这神是虚的,这就是神。可是拿真假红山一对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红山的表面不光滑。前面的东西都过了,这个东西神不似也要考虑。但这个神将要靠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红山玉器的相关文献
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参考书有:《中国玉器全集》(6卷,杨伯达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古方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文物考古之美》(杨瑾、黄明山主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红山玉器》(于建设主编,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