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传统习俗的总结
中华民族崇尚红,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象征幸福、吉利。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而黑、白、蓝等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爱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房。人们还常用新奇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民间的一些忌讳和应留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污辱;
客人在座时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亲友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这是对人的不敬;
款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由于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
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
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以上忌讳,有些至今还在沿用,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节庆活动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意民间传统节庆。
春节
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赏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凹凸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招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厦门称为“上元”或“灯节”。当天夜里,父母往往带着孩子提灯上街观景。近年来在中山公园进行“鹭岛灯会”已成惯例,民间还常常有耍龙灯、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
人们要依俗扫墓和祭祀祖先。以前扫墓都是献冥纸,现在渐渐以花圈或花束代之。清明节前后十日,公墓、骨灰室都开放供民众祭祀。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厦门俗称“五日节”。以往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
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现已少见。但人们还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存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届时喧闹非凡。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胜利驱除荷夷、收复台湾时候流传下来的“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极具特,布满乐趣。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
江西结婚风俗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番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依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布满乐趣的活动始终在厦门民间流传。也有人邀集亲友到虎溪岩一带赏月吃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喜登山郊游。
冬至节
家家户户祭祖吃汤圆。
民情风俗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
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
席散以后,来宾朋友不管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伴随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
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哺育之恩。有的人家还设筵招待亲友。
生儿育女
民间视为一大喜事。儿女诞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喧闹一番。
丧葬
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治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文化艺术
厦门有歌仔戏、高甲戏、南乐、歌舞等四个专业文艺团体,还有星海合唱团、少年儿童艺术剧团、台湾同胞文艺队等很多业余文艺组织。
歌仔戏
(又名乡剧)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伴同民族英雄郑胜利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消失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悦耳,深受众宠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高甲戏
源于泉州农村一带。相传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渔村,每逢迎神赛会,人们以舞狮队的武打为根底,配以“水浒”故事,,表演“宋江戏”。接着汲取了梨园戏、傀儡戏、布袋戏的唱、做等表演手段,进展成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的影响,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厦门市高甲戏剧团在闽南城乡享有盛誉。1960年曾参与全国巡回演出,并到北京参与国庆献演。传统剧目有《
审陈三》、《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