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端午节习俗⼋篇
篇⼀:寻访新昌传统节⽇的风俗习惯
寻访新昌传统节⽇的风俗习惯
研究时间:2014年2-9⽉
学校:新昌县城西⼩学
班级:六(四)班
指导⽼师:吕晓
组长:蔡博雅
第⼀执笔⼈:蔡博雅
⼩组成员:蔡博雅、梁简、吕珂恩、潘齐意
寻访新昌传统节⽇的风俗习惯
【内容摘要】
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千年⽂化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中国⼈共同的⼼理需求,新昌历史悠久,⽂化底蕴极为深厚,通过聚焦新昌的民俗风情,尤其是寻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的风俗习惯,让⼩学⽣更了解和传承家乡的地⽅⽂化,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尚情怀,为弘扬家乡的优秀传统⽂化出⾃⼰的⼀份⼒。
⼀、课题提出的缘由
我们的家乡新昌历史悠久,建县已近千年历史⽂化底蕴极为深厚,传统⽂化深深植根于这⽚沃⼟之上,
⼀⽅⽔⼟养⼀⽅⼈,地域⽂化特⾊鲜明,拥有许多悠久⽽⼜独特的习俗,尤其是在流传⾄今的传统节⽇的风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新昌⼈民社会⽣活的精彩画⾯和我们现代新昌独特的风⼟⼈情,通过寻访这些我们⽣活中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更加了解和传承家乡的地⽅⽂化,为弘扬我们家乡的优秀传统⽂化出我们的⼀份⼒。
⼆、关于课题的调查报告
我们通过家长访谈、上⽹查资料、去图书馆、博物馆搜集相关资料等⽅式,对我们新昌的五⼤传统节⽇的风俗习惯调查总结如下:
1.春节
新昌⼈过年时,腊⽉后半⽉开始,家家“掸尘”、办年货,舂年糕、裹粽⼦、炒馈货、煮福礼、做⼩吃,准备过年,天天忙到深夜。其间,选吉⽇“请天地菩萨”最为隆重,叫“谢年”,即祝福。腊⽉⼆⼗三送灶司上天,⽤⾹烛、茶叶、饴糖祭祀,户主祝祷“好⾔好语传上天,恶⾔恶语解过边”。从灶龛上揭下旧灶司像。⾄年三⼗夜⼜请灶司下来。烧“搁釜”,换上新灶司像,贴上对联“上天秦好事,下界保平安”。灶司菩萨,亦叫“东厨司命”,是⽟帝派往凡间探听善恶之“神”,故有“灶头边不可多讲多话”的禁忌。双
彩乡双溪村⾄今还保留着打⽯⾅年糕的习俗。虽然现在⼀年四季都能买到年糕,但村民还是习惯在年前⽤⾃家的新⽶打年糕,讨个“年年⾼” 的好彩头。
到除⼣要“分岁 ”,这⼀晚为过年⾼潮,外出者都要赶回家团聚。县城西门外有磕⼭,俗称“望娘⼭”,新昌⼈乡情观念特重。除⼣万⼀赶不回家,家⼈亦在席上置筷⼦和酒盏,以⽰团圆。年夜饭特别讲究,俗称“三⼗夜的吃”,佳肴之外常有芋艿、南⽠(俗称饭⽠)、⼋宝菜,寓意“有余”、“上万”、“招财进宝”。给下辈分压岁钱。
春节正⽉初⼀凌晨开六放爆⽵,听畜禽叫声预测吉凶。⼈⼈穿戴⼀新,点⾹烛,设供品,祭天地祖宗,喝糖茶,正⽉初⼀要喝“⽶海茶”,吃解缚粽,去宗祠拜祖,给长辈拜年。然后尽兴娱乐:搓⿇将、推牌九、掷骰⼦、游⼤佛寺等。晚上早睡,不点灯,叫“赶鸡睡”。⼀天内不动⼑,不扫地,不泼⽔,不说不吉利的话。正⽉初⼆起,普遍⾛亲戚,⼩唱、⼤唱、狮⼦班上门表演。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们⽣活逐年提⾼,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我县传统的过年习俗也正在悄悄地发⽣演变。随着现代各种通信⼿段的不断发展,⼈们拜年的⽅式也从传统的“⾛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快捷⽅便的⽅式。
2.元宵节
在新昌,每到正⽉⼗四有吃亮眼汤的习俗,正⽉⼗四也被称为“⼗四夜”,⼩时候,⽗母总是吓唬孩⼦说“⼗四夜”的晚上千万不能外出,因为这天外⾯会有很多倒死的⿁魂路过,于是在那天晚上,孩⼦们总是很听话的待在家⾥,⽣怕出去了就要被过路的⿁魂给带⾛。
⽽第⼆天元宵节的活动,主要为舞龙与灯会两项。新昌城乡,舞龙活动各具特⾊,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其中尤以⼤市聚镇的后梁村为中⼼的“盘龙灯”最负盛名,以其规模宏⼤、声势壮观为全县之冠。据相关资料载,后梁村甚⾄包括相邻的前梁、斋堂等村,早在正⽉初⼋即开始作准备,每家每户负责⼀条“灯板”(其实是长条板凳),上扎六盏⼋⾓酒甏灯(灯的⾻架由村⾥统⼀制作),透光的棉纸罩上都得绘有⼭⽔、花鸟、仕⼥,题写吉庆词句,凑在⼀起,⼤有⼀⽐⾼下之势!到了正⽉⼗五⽉圆之夜,村民们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花⾊各异的灯板搬上⼩街,拼接起来,撑上⼀根根⼀⽶左右的⽊棍,再拼接上三⽶多⾼、威武雄壮的龙头和龙尾,竟然在⼀瞬间就连接成了⼀条⼆百多⽶长的巨龙。时间到了,“三连铳”响,锣⿎震天,由“夜明珠”开道,⾼⼤的龙头须由精壮⼤汉执掌(还得有⼈替换),龙嘴⼀张⼀合,龙眼⼀闪⼀闪,先在村头“盘龙场”上预演⼀番,然
后这⽀连“替补队员”在内、由三百余⼈组成的舞龙队伍就沿路串村,浩浩荡荡,直奔⼤市聚镇上。随着锣声⿎点的节奏变化,长龙还会舞出“⽕龙圈”、“剪⼑箍”、“⾹烟⾍”等诸多变化,赢得早就等候在⼀旁观众的阵阵喝彩。特别是在⼤市聚镇上,店铺商家百⼦鞭炮齐放,径直弹向“夜明珠”与龙头以讨彩,直到最后“夜明珠”与龙头被鞭炮弹得⼏乎只剩了个空壳!越是这样,舞者越⾼兴,因为民谚云:“龙头越弹越吉利,龙灯盘得越长越喜”。其他村镇,也都有各具特⾊的舞龙活动,如镜岭镇溪西村的青黄“双龙”,以矫健著称,对舞时尘⼟飞扬,⼤有“见龙不见⼈”之势;西坑村则有“四龙”,由于体型较⼩,舞动时更为灵活,有“飞龙过海”的绝招(即舞时跃过桌⾯);⾄于梅林⼭的“野龙”,则更绝了,舞时“⾏动飞速,来势
汹汹”,嘴能张合⾃如,⼀路上可以拖咬路边摊内的⽔果、⾷物,吓得摊贩们“敬⽽远之”。当然规模和影响,较之⼤市聚后梁村,则要逊⾊⼀筹了。 3.清明节
新昌⼈,把清明节看得⽐春节还重。往往会不远万⾥,回家祭祖(上坟)。上坟,各家备荤素菜肴若⼲、酒⽔、经(纸钱)、炮仗等,挑⾄坟前。先将坟前清理⼲净,坟头上的柴草,⼀并割掉,挖⼀团泥块,置于坟顶,上⾯插⼀根⽵树⼩枝,挂黄标纸。坟上不可动别的⼟,动⼟只许在正冬⾄⽇。随后,在坟坛右⾓,放⿇糍、⾁、⾖腐各⼀⼩块,酒⼀盏,⼭王经⼀⼩包、点⾹三⽀,红蜡烛两只,这⾥是祭⼭王菩萨的;坟坛前⽅,那是太公⼤侬、已故尊长们⽤宴正厅了。荤素菜肴、酒⽔、炮仗、经、⾹蜡烛等等,⼀⼀摆开,供他们飨⽤。祭品摆好,长幼有序,先拜⼭王,后拜祖宗。⼀段时间后,估计祖上先亡们,⽤宴完毕,则烧经,放炮,礼毕。上坟,⼀般知道有⼏个上代祖坟,都要上;先上⾼祖,再上辈分低的。共同的祖宗(堂宗太公),下辈相约⼀起去,队伍越⼤,说明家族越旺。上坟要在清明前⼗来天内,寅⽇不⽤,说是,寅为虎,⿁们不敢出来⽤餐。新坟,前三年,分别在春分节后第⼀、第⼆、第三⽇上⼀次,再在清明节前上⼀次。
过清明节,⼀般⼈家都会捣⿇糍。⿇糍由纯糯⽶蒸熟捣成,怕粘⼿不好⾷⽤和制作,在加⼯的⾯床上散⼀层番薯粉或松花粉。⽤⾯杖赶成半⼨来厚的⽚,切成⽅块,谓淡⿇糍(⽩⿇糍);切成条,加⾖沙馅、炒菜馅,乘热有粘性时,包合成棍状,切段,即谓甜、咸⿇糍;在糯⽶中,加进“菁”(如艾草的野菜),叫菁⿇糍。
4.端午节
新昌的端午节有门插艾蒲,喝雄黄酒,吃汤包,做⾹袋的习俗。在双彩乡⼀个偏僻的⼩⼭村,乡邻们平时忙于劳作,⽽对祖辈传下来的节⽇却并不含糊。五⽉五,过端午。五⽉初五⼀早,就有⼈去村头的⽔渠边割菖蒲,⼜从菖蒲的末端剪下⼀⼩段横串在上⾯,做成⼀把剑状,与艾蒿⼀起斜插在门环上。那天中午前,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菖蒲和艾蒿,成为⼩⼭村过端午节的象征性景观。中午,村⾥的⽼年⼈会在盛满烧酒的碗⾥放⼀撮雄黄,然后将雄黄酒含在嘴⾥喷洒在房⼦的⾓⾓落落,说是可以驱蛇⾍。端午节喝雄黄酒,其实只是轻轻嘬上⼀⼩⼝,并不多喝,更像是⼀道虔诚的仪式。还有⼈会⽤⼿指蘸点雄黄,在门上划出⼀个“王”字。⼀些⽣性活泼顽⽪的⼉童还会要求⼤⼈在他们额上抹点雄黄,这时⼤⼈也往往乐意为之,有时⼲脆在⼩孩的额上抹出个“王”字来,祈求避灾消难,给⼩孩带来平安。端午节那天,村⾥的⼩孩可以向新媳妇讨⾹袋,这是家乡过端午节的⼀个风俗。
这⼀⽇,新昌习俗除吃端午馄饨外,还有吃粽的习惯。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习俗。如某家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除向⼥⽅送去结婚吉⽇良⾠之外,还得送⽩糖桂圆等礼物。如遇⼥⼉出嫁后的第⼀个端午节,则娘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麦饼之类的东西。
5.中秋节江西结婚风俗
中秋节,⼀般是指农历⼋⽉⼗五;⽽在新昌的⼩将、沙溪、儒岙、回⼭等乡镇,则以农历⼋⽉⼗六为
中秋节。其中有三种说法:⼀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国珍于⼋⽉⼗六殉难,⼈们为纪念他的功德,便把中秋节改在殉难⽇;⼆是⽅国珍的母亲信佛向善,每⽉的初⼀、⼗五都要吃素⾷,俗称“三官素”,为避免⽅母⼋⽉⼗五吃荤菜,⼈们就改在⼋⽉⼗六过中秋;三是古时有位宁波知府的母亲⽣⽇刚好是⼋⽉⼗五,每当这天,许多⼈都来祝寿,为避免“拜⽉”与祝寿两个庆祝活动相重叠,就将中秋节改为⼋⽉⼗六;⽽宁波与新昌相近,此俗也传⼊新昌民间。
听⽼⼈说,在古时,每到⼋⽉⼗五,新昌⼈家要举⾏“拜⽉”。⼈们把⼋仙桌搬到露天,放上⽉饼、⽯榴、花⽣,然后“拜⽉”,请“⽉亮婆婆”享⽤。在新昌,⼀般“男不拜⽉,⼥不祭灶”,所以,“拜⽉”的往往是⼩孩⼦和家妇,礼后,家⼈⼀起围坐在桌⼦边赏⽉,但不吃桌上的祭品。在赏⽉时,长辈就会给孩⼦们讲“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孩⼦在赏⽉时,常常会指着⽉亮问长辈,哪个是嫦娥,哪个是吴刚,长辈为了庄重起见,就吓唬孩⼦说,别指着“⽉亮婆婆”,否则,被⽉亮婆婆
篇⼆: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_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苍蝇。各炉⾷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官府会⾄城南举⾏聚会,邀
请城中⼠⼤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东省﹞邹平县端午,每⼈早起均需饮酒⼀杯,传说可以避邪。⽇照端午给⼉童缠七⾊线,⼀直要戴到节后第⼀次下⾬才解下来扔在⾬⽔⾥。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孩带⽯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做的黄在鞋,鞋⾯上⽤⽑笔画上五种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即墨在端午节早晨⽤露⽔洗脸。﹝⼭西省﹞解州端午,男⼥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蒸团,称为“⽩团”,与粽⼦⼀起拿来互相馈赠。﹝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下⾯再缝上⼀个⼩⼈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贴门,称为“镇病”。﹝⽢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
扇、罗绮、⼱帕、艾虎。⼦弟并邀集⽗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
称“烧⾼⼭”。﹝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鱼(俗称鳇鱼)煮⾷。仪征县也有“当裤⼦、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盒,加⼊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均⽤此⽔洗眼,称为“破⽕眼”,据说可保⼀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之戏,晚上在龙⾈四⾯悬上⼩灯竞渡,且有箫⿎歌声相和。﹝四川省﹞⽯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以两根⽵竿抬起⼀张铺有红毯的⼤⽅桌。毯上⽤⽵篾编⼀个骑虎的道⼠。敲锣打⿎,街游⾏。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的习俗。是⽇,成都⼈皆
买李⼦,于城东南⾓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年(⼀⼋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发⽣衡突,此俗因⽽停⽌。乐⼭、
新津等地端午赛龙⾈时,还举⾏盛⼤商品交易会。﹝淅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丝”。医家则于
午时采药,相传此⽇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百草⽔洗浴,以防⽌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湖北省﹞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花冠⽂⾝,鸣⾦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三、⼗
四、⼗五三⽇特盛。五⽉⼗五⼜称“⼤端阳”,⾷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花币酒⾷,贫者备鸡酒,以⽵
夹楮钱,供于龙⾈之龙⾸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作草船泛⽔,称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以寿⾐、鞋袜、团粽、扇⼦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为药王晒药囊⽇,⼈家皆于此⽇作酱。上杭县端午⽤⼩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以绛纱为囊盛符。⼜以五⾊绒作⽅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洗
⼿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家各从其邻近庙宇⿎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贴符驱逐邪凡魅。⽯城县端午,⼉童放风筝,称为“放殃”。(台湾省)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陆的移民多⽆法适应这⾥的⽓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便显得格外重要。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县志》(⼗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五⽇清晨,燃稻梗⼀束,向室隅熏之,⽤楮钱送于路旁,名⽇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稗,谓可避蚊蚋;榕⼀枝,谓⽼⽽弥健。彼此以西⽠、⾓⿉相馈遗。好事者于海⼝浅处,⽤钱或布为标,三⽪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龙⾈。午为⼩⼉⼥结五采缕,男系左腕,⼥系右腕,名⽇神炼。民间另有⼀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的学⽣,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作谢礼,先⽣则以⼀把扇⼦作为回礼。铃⽊清⼀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事》(⼀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
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农家把称为“福⾦”的⾦纸来在⽵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获丰收。有些地⽅在端午节有
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盐来腌紫苏叶和蕃⽯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切
毒⽓。⽇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战的习俗。⽯战
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天,众⼈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在“前线”掷⽯作战。妇⼥则在后⽅负责运送⽯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可⾄战败的村⼦⼤肆吃喝⼀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逃。若不幸被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乐此不疲。但是因为⽯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政府⼀再的禁⽌,遂在⽇治末期逐渐式微。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的风俗。午时⽔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据说午时⽔⽤来泡茶酿酒特别⾹醇,⽣饮甚⾄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睭(眼睛),明到若乌鹙”,⼜说“午时⽔饮⼀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彩的午时⽔,则来⾃⼤甲镇砧⼭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相传鎑砧⼭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的⼈总是挤
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看见剑影的⼈,这⼀年⼀定⽆灾厄。划龙⾈,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卷六号上记载,⽇据时代⼠林的端午龙⾈的习俗如下:⾃五⽉初⼀起,就先到⽔边“迎⽔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扛起龙⾈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礼拜。俗语说:“五⽉五。龙船⿎,满街路”。表⽰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送⽔神”,并举⾏“谢江”的仪式。台中南屯的头店,⾃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醒穿⼭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
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屐,来回重踏地⾯,以期⽤巨⼤的声响震醒穿⼭甲。⽬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组⼀队,穿上两条长⽊⽪钉成的环⽊屐竞⾛。卡卡的⽊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在节⽇⾷俗⽅⾯,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及菜⾖,可以健康、长。俗话说:“⾷茄吃到会摇,吃⾖吃到⽼⽼”。台式的粽⼦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漏泡于⽔中,沥⼲后⽤油炒⾹,并君⼊五⾹粉、胡
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蒸熟后再⽤⽵叶包裹填馅,再⼀次使⼈味。也有⼈宜接⽤油将⽶粒炒⾄半熟,包裹真馅后蒸⾷。南部的作法是⽤纯⽩糯⽶漏泡后加⾁馅,以绿⽵叶包裹,⽔煮⾄熟透。因
篇三: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1.东北三省。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散步,叫做“踏青”。折⼀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家⾃⼰做的,现在⼤多是买的。有的⼈家还会扎⼀些⼩⼩的笤秫,和葫芦挂在⼀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放在⽔⾥⽤来洗脸。⼩孩⼦的⼿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红黄蓝绿⿊⽩等颜⾊的细线拧在⼀起的。脖⼦上带着⾹包,花花绿绿各⾊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2.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苍蝇。各炉⾷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官府会⾄城南举⾏聚会,邀请城中⼠⼤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3.⼭东省。邹平县端午,每⼈早起均需饮酒⼀杯,传说可以避邪。⽇照端午给⼉童缠七⾊线,⼀直要戴到节后第⼀次下⾬才解下来扔在⾬⽔⾥。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孩带⽯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做的黄布鞋,鞋⾯上⽤⽑笔画上五种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即墨在端午节早晨⽤露⽔洗脸。
4.⼭西省。解州端午,男⼥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蒸团,称为“⽩团”,与粽⼦⼀起拿来互相馈赠。
5.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下⾯再缝上⼀个⼩⼈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贴门,称为“镇病”。
6.⽢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扇、罗绮、⼱帕、艾虎。⼦弟并邀集⽗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
7.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鱼(俗称鳇鱼)煮⾷。仪征县也有“当裤⼦、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盒,加⼊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均⽤此⽔洗眼,称为“破⽕眼”,据说可保⼀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之戏,晚上在龙⾈四⾯悬上⼩灯竞渡,且有箫⿎歌声相和。
⾼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吃“⼗⼆红”等习俗,孩⼦兴挂“鸭蛋络⼦”,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中,挂在胸前。(见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8.四川省。⽯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以两根⽵竿抬起⼀张铺有红毯的⼤⽅桌。毯上⽤⽵篾编⼀个骑虎的道⼠。敲锣打⿎,街游⾏。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的习俗。是⽇,成都⼈皆买李⼦,于城东南⾓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年(⼀⼋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发⽣衡突,此俗因⽽停⽌。乐⼭、新津等地端午赛龙⾈时,还举⾏盛⼤商品交易会。
9.浙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天医星临空。
10.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百草⽔洗浴,以防⽌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11.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花冠⽂⾝,鸣⾦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三、⼗四、⼗五三⽇特盛。五⽉⼗五⼜称“⼤端阳”,⾷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2.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花币酒⾷,贫者备鸡酒,以⽵夹楮钱,供于龙⾈之龙⾸前祈求安产。岳阳龙⾈竞渡以为禳灾、去疾。⼜作草船泛⽔,称为“送瘟”。
13.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以寿⾐、鞋袜、团粽、扇⼦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为药王晒药囊⽇,⼈家皆于此⽇作酱。上杭县端午⽤⼩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以绛纱为囊盛符。⼜以五⾊绒作⽅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4.⼴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洗⼿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家各从其邻近庙宇⿎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贴符驱逐邪凡魅。⽯城县端午,⼉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5.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般举办龙⾈竞渡等活动。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吃粽⼦、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和洗草药澡。
16.安徽。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17.云南省。那边⼈过端午,吃花⽣、桃李等。但这些⾷物所代表的意义则
和南⼈有别。吃花⽣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则象征⼦孙繁衍,有⼈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18.台湾。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的风俗。午时⽔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据说午时⽔⽤来泡茶酿酒特别⾹醇,⽣饮甚⾄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睭(眼睛),明到若乌鹙”,⼜说“午时⽔饮⼀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篇四:端午民俗知识
2015-2016学年度上期语⽂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端午民俗知识
⼀、节⽇由来
制作⼈:杨茗钦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节说;恶⽉恶⽇驱避说,吴⽉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娲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多先⽣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吴越民族举⾏图腾祭的节⽇,⽐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诗辞,已⼴泛深⼊⼈⼼,故⼈们“惜⽽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初五⾃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哀之,每于此⽇投五⾊丝粽⼦于⽔中,以驱蛟龙。⼜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体。那时,恰逢⾬天,湖⾯上的⼩⾈⼀起汇集在岸边的亭⼦旁。当⼈们得知是打捞贤⾂屈⼤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们荡⾈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赛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式。⼈们在江中撒⽶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船,船多了⾃然形成竞争,于是⽐赛逐渐展开,⾄于龙⾈,则更晚⼀些。
⼆、主要习俗
(1)各地区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苍蝇。各炉⾷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官府会⾄城南举⾏聚会,邀请城中⼠⼤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东省﹞邹平县端午,每⼈早起均需饮酒⼀杯,传说可以避邪。⽇照端午给⼉童缠七⾊线,⼀直要
戴到节后第⼀次下⾬才解下来扔在⾬⽔⾥。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孩带⽯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做的黄布鞋,鞋⾯上⽤⽑笔画上五种毒⾍。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即墨在端午节早晨⽤露⽔洗脸。
﹝⼭西省﹞解州端午,男⼥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蒸团,称为“⽩团”,与粽⼦⼀起拿来互相馈赠。
发布评论